文章转载来源: Tim
作者:arndxt
编译:Tim,PANews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的立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认为宏观波动不是由一个因素引起的,而是因为存在5个相互强化的正反馈现象:
1.政策失误的风险正在上升,美联储在经济数据不确定和明显放缓迹象显现之际收紧金融环境。
2.AI行业与科技巨头正从“现金充裕”转向“杠杆驱动增长”,这将风险本质从纯粹的股价波动,迁移至更为熟悉的债务周期困局。
3.私人信贷与贷款估值开始出现分化。基于模型估值的压力潜在迹象已初步显现,这一令人担忧的早期信号正在显现。
4.K型经济正日益固化,逐渐成为一个政治问题。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社会共识不再可信,这个问题终将体现在国家政策上。
5.市场集中已成为系统性弱点。当指数中约40%的份额实际由少数几家具有地缘政治与杠杆敏感性的垄断型企业掌控时,这就超越了单纯的增长叙事,转而成为国家安全和政策调控的目标。

基本假设情形可能仍是政策制定者最终会"重蹈覆辙":向金融体系重新注入流动性,通过维持资产价格来支撑经济直至下一轮政治周期。
然而与标准的托底策略不同,这条政策路径显得更加崎岖不平:更依赖信贷驱动,且伴随更多政治不稳定因素。
在当前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采取"谨慎看跌"的立场是合理的:
风险资产估值偏高,但回调时往往有流动性支撑。

现如今,有几个因素已经改变:
换句话说,当前宏观环境正在模糊性和新增压力中收紧,而非远离这些风险。这构成了截然不同的风险图谱。
核心问题并非仅仅在于政策趋紧,而在于其趋紧的具体领域和方式:
从历史经验来看,美联储的政策失误往往源于时机把握失当:无论是政策收紧还是放宽,常常行动过慢。
我们可能会重复历史:在增长放缓且数据不明朗时收紧政策,而非先发制人地放宽政策。
第二个结构性转变在于AI企业和大型科技公司的基本面变化:
过去十年间,核心的”美股七姐妹"实质上扮演着类债券的权益资产角色:它们拥有主导性优势、巨额自由现金流、大规模股票回购计划以及可控的净杠杆水平。
过去两三年间,这些自由现金流被大规模重新投入AI资本支出:数据中心、芯片及基础设施。
当前我们正进入一个新阶段,AI的增量资本支出越来越多地通过发行债务来提供资金,而不仅仅是依靠内部产生的现金流。
影响:
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泡沫”已经结束。如果回报真实且持久,债务融资的资本支出便是合理的。
但这确实意味着误差边际更小,尤其是在利率上升和政策收紧的背景下。
在公开市场的平静表面之下,私募信贷已初现承压迹象:
同一笔贷款被不同管理机构标出显著不同的估值(例如一家标价70美分/美元,另一家标价约90美分/美元)。
这种分歧是模型计价与市场计价之争的经典前兆。
这种模式与以下情况如出一辙:
还需注意:
这并不必然导致危机。但它与当前体系的状态相符:信贷正在悄然收紧,而政策仍被框定在“数据依赖”的框架内,而非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

“储备金不再充裕”的信号在回购市场最先显现。
在这张雷达图中,"达到或超过IORB利率的回购交易占比"是最明确的信号,表明我们正悄然退出真正的充足准备金制度。
在2018年第三季度及2019年初,这种压力尚处于可控状态:充裕的准备金使得大部分担保融资交易的利率稳定维持在准备金余额利率(IORB)下限下方。
截至2019年9月回购市场危机爆发前夕,这条利率曲线已明显偏离:越来越多回购交易以持平或高于准备金余额利率的水平成交,这正是抵押品与准备金匮乏的典型征兆。
现在来看2025年6月与10月的对比情况:
浅蓝色线(6月)仍安全位于区间内,但2025年10月的红线向外延伸至2019年走势附近,显示逼近政策利率底部的回购交易比例正在上升。
换言之,由于银行准备金不再充裕,交易商和银行正在推高隔夜融资报价。
结合其他轮辐指标(日内透支增加、美国存款机构的美联储资金购买规模上升、延迟支付小幅走高),这些迹象共同传递出了明确信号。

在我看来,我们一直称之为"K型"的经济分化现已成为一个政治变量。
家庭预期呈现两极分化。长期财务展望(如五年预期)显示出显著差距:部分群体预期稳定或改善,另一部分群体则预期急剧恶化。
现实压力指标亮起红灯:

对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当前体制不仅存在"不公",更已趋于失灵:
在这种环境下,政治行为开始改变:
未来税收、财富再分配、监管及货币支持政策的制定,都将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
这对市场而言,绝非一般的中性事件。

美股主要市值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手中。但鲜少讨论的是其系统性与政治影响:
目前,前10大公司约占美国主要股指40%的比例。
这些公司具有以下特征:
• 是养老金、401(k)退休计划及个人投资组合的核心持仓
• 对人工智能的依赖度持续提升
• 在多个数字领域实际形成垄断格局
这由此带来了三重交织的风险:
换言之,这些企业不仅是增长引擎,更是潜在的政策调控目标,且成为后者的可能性正与日俱增。
身处政策失误风险、信贷压力及政治动荡交织的环境下,人们或许认为比特币会作为宏观对冲工具而不断上涨,但现实却截然不同:
最初的去中心化、货币革命叙事在理论上依然引人入胜,但实践中却面临挑战:
我仍然认为存在一种合理的可能性,即2026年将成为比特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下一个政策周期、下一轮刺激措施,以及对传统资产信任度的进一步减弱)。
但投资者应认识到,在当前阶段,比特币并未提供许多人期待的对冲属性。它同样是我们担忧的流动性系统的一部分。
对当前环境的一个有益思考框架是:这是一场有管理的泡沫释放,旨在为下一轮刺激政策腾出空间。
其剧本可能如下:
2025年末至2026年:流动性复苏与政治周期同步启动
随着通胀预期下降和市场调整,政策制定者重新获得放宽政策的空间。
我们预计将出现旨在支持增长和选举的降息及财政措施同步出台。
鉴于政策存在时滞性,通胀影响将在重要政治节点过后才会显现。
2026年后:金融市场面临全面重估
具体结果将取决于下一轮刺激政策的规模与形式,我们将面临两种可能:
新一轮资产通胀周期伴随更多政治与监管干预,或是更剧烈地直面债务可持续性、市场集中度及社会共识等问题。
这一框架并非必然发生,但与当前政府动机相符:
所有信号和迹象都指向同一结论:金融系统正进入周期中更加脆弱、容错率更低的阶段。
事实上,过去的历史表明,政策制定者最终会采取大规模流动性刺激作为应对手段。
要步入下一阶段,需要经历一个具有以下特征的时期:
来源:Tim
发布人:暖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