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重开后的抛售:是四年熊市的开端,还是牛市的“中场休息”?

转载
3 小时前
9979
BlockWeeks

文章转载来源: BlockWeeks

作者:BlockWeeks

对于加密货币交易员来说,过去72小时是令人困惑的。美国政府在长达40多天停摆后终于宣布重新开门,但市场期待的狂欢并未到来。相反,我们看到了美股和加密货币市场在11月13日同步上演了一出教科书式的暴跌——比特币价格在确认消息后迅速回落,一度跌破关键的10万美元心理关口。

市场似乎陷入了僵局。一方面,宏观经济的顺风(美联储的宽松政策)前所未有地强劲;另一方面,短期价格行为(Price Action)却显示出疲态和不确定性。

投资者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我们是正处于一个更大的结构性牛市中的一次健康回调,还是一个四年周期的熊市的开端?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拆解当前市场中相互冲突的三个核心叙事。

一、刻舟求剑:为什么2019年的剧本失效了?

许多交易者都将2019年1月政府重新开门后的市场表现作为参考。当时,在政府重开后的五个月里,比特币从约3,500美元飙升至13,000美元,涨幅惊人。

然而,2025年的市场显然没有复制这一剧本。

BlockWeeks的解读是:市场已经成熟。

与2019年不同,2025年的市场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完全消化了(Priced In)“政府最终会重开”这一确定性事件。当靴子最终落地时,它不再是驱动价格的“阿尔法”(Alpha),而只是一个被确认的“贝塔”(Beta)。

11月13日的下跌表明,市场的短期注意力已从政治和解的利好,转移到了对其他领域(如 AI 泡沫的潜在破裂或科技股高估值)的担忧上。这是市场疲软的信号,但它更多是关于短期情绪和获利了结,而非结构性崩溃。

二、 宏观之锚:真正的主导者是美联储,不是白宫

如果说政府开门只是市场的“噪音”,那么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就是决定中长期趋势的“信号”。而这个信号,异常响亮且清晰。

  1. 利率转向: 美联储在10月29日进行了年内第二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下调至3.75%-4.00%。市场普遍预计12月将进行第三次降息。(尽管现在还不确定)

  2. 停止QT(量化紧缩): 美联储已经正式结束了其资产负债表的缩减。

  3. QE的幽灵(潜在的王牌): 更重要的是,由于融资市场(特别是回购市场)在政府关门期间出现的压力,市场现在开始讨论美联储**重启资产购买(QE)**的可能性,以此为庞大的财政赤字提供流动性。

分析: 我们正处于一个明确的宏观流动性宽松周期。降息和停止QT已经为风险资产提供了坚实的底部支撑。如果美联储被迫重启QE(即“印钞”),这将不是“是否看涨”的问题,而是“看涨多少”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比特币作为一种供应量恒定的数字稀缺资产,其价格与全球(特别是美国)的M2(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高度正相关。

美联储的行动是结构性的利好,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任何短期政治事件。

三、 周期与估值:我们身在何处?

我们必须承认,市场正处于2024年减半后的牛市周期中。从任何长周期指标来看(例如 MVRV-Z Score 或 Pi Cycle Top),当前的市场虽然仍有泡沫,但也未显示出2017年或2021年那样的极端泡沫顶部迹象。

11月13日的回调,从链上数据(On-Chain Data)初步来看,更像是一次高杠杆率的清除。过高的期货资金费率(Funding Rates)在价格下跌中迅速正常化,这有助于市场更健康地上行。我们并未看到长期持有者(LTH)的大规模恐慌性抛售,这表明牛市的信念基础依然稳固。

结论:是熊市的开始,还是牛市的“中场休息”?

综合以上分析,BlockWeeks认为:

我们目前经历的更像是一次“牛市中的深度盘整”,而非“熊市的开端”。

  • 短期(数周): 市场将保持高度波动。在“政府重开”的利好出尽后,市场需要寻找新的叙事来推动价格。比特币10万美元的关口将成为多空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

  • 中长期(数月): 决定性的因素是美联储。只要宏观流动性的水龙头保持开启(降息+停止QT),甚至有“重启QE”的预期,任何因短期情绪或去杠杆导致的回调,最终都可能被证明是积累头寸的机会。

给投资者的建议:

在当前这个“信号”与“噪音”并存的市场中,区分二者至关重要。

  • 不要被“噪音”误导: 政府重开引发的“卖出事实”是短期的情绪释放。

  • 紧盯“信号”: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和利率路径才是加密货币及所有风险资产的真正“北极星”。

风险提示: 唯一的黑天鹅风险在于,其他市场(如估值过高的AI板块)发生崩溃,导致系统性“去风险”(De-Risking)事件。届时,所有资产(包括比特币)都可能被短期流动性挤兑所波及。但即便如此,这也更像是2020年3月(宏观事件冲击)的重演,而非2022年(行业内部去杠杆)的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