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银行“上链潮”?星展、摩根大通、花旗角逐下一个前沿

转载
2 小时前
13935
RWA研究院

文章转载来源:RWA研究院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24年6月发布的年度经济报告,全球90%的央行正在积极探索代币化存款,一场围绕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主导权的无声竞赛已拉开帷幕。


2024年至2025年间,全球银行业迎来了一场静默的革命。根据路透社2025年1月的消息,花旗集团将代币化服务扩展至欧元领域。另据彭博社报道,摩根大通向机构客户推出基于公有链Base的美元存款代币。而根据香港金管局2025年11月的官方公告,其启动的EnsembleTX试行计划已完成多笔真实交易。



这些几乎同步发生的事件指向一个共同趋势:全球银行业的“链上迁移”正从实验阶段迈入商业化运营的临界点。



一、全球布局:银行链上化的加速推进




银行代币化存款本质上不是创造新货币,而是将传统银行存款转化为可在区块链上流通的数字凭证。这一转变使资金转移能够在数秒内完成,并实现24小时全天候结算,彻底改变了传统清算流程耗时数日的局面。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24年6月报告的官方数据,代币化存款已成为全球央行最关注的创新领域之一。报告指出,这种新型货币形态既能保留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又能吸收区块链技术的高效性,正在成为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融合的关键枢纽。


根据彭博社2024年10月的报道,摩根大通推出的JPM Coin代表了银行业对公有链的积极探索。该存款代币运行于Coinbase的Base区块链上,使客户可以通过公链收发资金,实现了支付处理在数秒内完成。这一创新突破了传统银行营业时间的限制,为全球资金流动提供了新的通道。


跨银行合作同样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根据金融时报2025年2月的报道,摩根大通与星展银行正在共同开发的代币化存款框架,致力于解决不同区块链系统间的互操作性问题。这项合作将星展银行的代币服务与摩根大通的Kinexys数字支付项目相连接,目标是建立跨银行、跨链的结算新标准。


根据路透社2025年1月的报道,花旗集团则采取了多币种、多区域的扩张策略。花旗近期宣布扩大代币化服务Citi Token Services的范围,新增欧元交易整合,并以区块链技术支持实时结算。该行在爱尔兰设立新的流动性中心,强化欧洲业务布局,向机构客户提供以欧元计价的实时跨境支付解决方案。



二、三条路径:监管与市场驱动下的战略分化



随着全球银行链上化的深入推进,不同区域的银行基于各自监管环境、市场结构和资源禀赋,逐渐形成了三条差异化的战略路径。


第一条路径可称为“体系内联盟”,以欧美大型银行为代表。这些银行不追求对现有金融体系的颠覆,而是聚焦于优化体系内部——特别是批发银行业务——的效率瓶颈。它们通过构建“会员制俱乐部”式的联盟链,在受控但高效的环境中验证技术价值。这种路径的核心逻辑是在现有监管框架内寻求渐进式创新,而非推倒重来。


根据欧洲央行2024年11月的工作论文,欧洲银行联盟的数字资产结算平台项目是这一路径的典型代表。该项目由瑞士、德国等国的多家银行共同发起,利用共享账本技术,探索机构间证券与现金的实时结算新模式。美国部分银行则更关注内部效率提升,如利用私有链技术优化集团跨境流动性管理,降低资金运营成本。



第二条路径是“生态级基础设施”,以亚太地区银行为特色。这一路径具有强烈的顶层设计色彩,银行在其中扮演政府主导的数字化生态中的关键服务节点,目标是提升整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的全球竞争力。


根据香港金管局2025年11月的官方新闻稿,香港的Ensemble项目是这种路径的典范。该项目不仅涉及多家银行,还整合了监管机构、科技公司和终端用户,构建了完整的数字金融生态。中银香港副总裁邢桂伟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表示,该行将“进一步探索金融资产代币化,在确保资产安全托管的前提下,逐步推动传统金融资产代币化应用”。这种生态级思维反映了亚太地区对金融基础设施整体竞争力的重视。


第三条路径是“市场导向的资产桥接”,主要见于新兴市场和专注Web3领域的数字银行。这种路径最具外向性和突破性,银行不再局限于传统业务,而是主动充当现实世界资产与加密资本世界的连接器。


根据渣打银行2025年3月发布的官方研究报吿,该行通过其SC Ventures部门构建连接传统银行与去中心化金融的桥梁。该银行数字资产研究主管Geoffrey Kendrick预测,到2028年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的价值将达到约2万亿美元,与届时稳定币市场的规模相当。非洲、拉美部分银行则利用代币化技术,将本国大宗商品的未来收益权转化为链上数字资产,面向全球投资者融资,显著降低了资金成本。



三、监管框架:全球协调中的差异化探索



银行业的链上化进程离不开监管环境的演变,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监管取向正深刻影响着当地银行的技术路径选择。


根据欧盟委员会2024年6月发布的官方文件,欧盟通过MiCAR建立了全球最系统化的代币化资产监管体系。该条例明确了对电子货币代币和资产参考代币的分类监管要求,为银行开展代币化业务提供了法律确定性。欧盟同时运行的DLT试点制度,为分布式账本技术在传统金融市场中的应用提供了安全试验场。


根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2024年9月的官方声明,其通过“守护者计划”推动代币化金融资产的创新。该项目汇集了星展银行、摩根大通等多家机构,共同探索代币化资产交易的行业最佳实践。新加坡采取的不是抵抗新技术,而是将其制度化吸收的监管逻辑,在他们看来,代币化存款不是稳定币的替代品,而是稳定币的合规进化版本。



根据瑞士联邦财政部2025年10月的新闻公告,瑞士通过FINIA修订为金融科技和加密货币发展创造友好环境。瑞士联邦委员会启动了对FINIA拟议修订的公开咨询,提议引入支付机构和加密机构两类新的金融机构。这一改革旨在使当前法律框架与金融科技和加密货币的国际动态接轨。


根据迪拜虚拟资产监管局2024年12月的年度报告,迪拜通过VARA建立专门的数字资产监管体系。该机构为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颁发牌照,并制定了全面的监管规则,吸引全球金融机构在迪拜开展数字资产业务。



四、信任基石:银行链上化的核心优势



尽管路径各异,全球银行在链上化过程中都在坚守同一道防线——信任护城河。技术之上的本质是,无论选择哪条路径,银行的核心优势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其历经百年建立的法定信任、监管合规性与风控体系。


与稳定币不同,存款代币由商业银行发行,代表客户的现有存款债权。这些代币化存款借助区块链网络更便捷地移动资金,但对机构客户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保留了银行负债的法律效力和监管保护。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24年12月发布的《代币化存款风险原则》报告,银行成为KYC/AML在链上的执行者,是连接“匿名网络”与“监管透明”的关口。在复杂的多链世界中,银行提供的基于高质量资产的链上结算,正成为新的“信任锚点”。银行通过将传统金融中的合规风控能力延伸至链上环境,解决了去中心化网络中最棘手的身份验证和交易合规问题。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报告明确指出,银行在无许可区块链上进行交易面临多重风险,包括洗钱、恐怖主义融资、运营和安全等多方面挑战。报告特别强调,某些风险源于区块链对未知第三方的依赖,这使银行难以进行尽职调查和监督。正因如此,银行在链上化过程中格外重视合规框架的延伸和适应。



五、挑战与风险:链上迁移的隐形成本



银行向链上迁移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从技术到法律的多重挑战,这些隐形成本可能决定这场变革的最终成败。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24年6月报告的分析,互操作性与标准化是银行链上化的首要技术障碍。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仍面临巨大挑战,这限制了代币化资产的流动性和应用场景。SWIFT首席创新官汤姆·兹查特在2025年2月的LinkedIn专业帖文中指出:“应对法律挑战并不等同于韧性。重要的是中立的、共享的治理。金融机构对依赖竞争对手的基础设施持谨慎态度。”他进一步强调,合规并不是一个实体说服监管者,而是整个行业就不受任何一个资产负债表控制的共享标准达成一致。


根据国际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组织2025年1月的研究报告,法律确权与结算最终性是链上化面临的法律难题。不同司法管辖区对链上资产的法律性质、转让效力认定存在显著差异,这为跨境链上结算带来了法律不确定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新立法可能改变验证者行为,使区块链本身在运营上不稳定。例如禁令可能减少可用于保护区块链的计算能力或质押的原生代币数量,暂时增加51%攻击的风险。


节点治理与反洗钱执行的平衡是实操中的难点。银行需要在保障交易隐私的同时满足监管对反洗钱的要求,这需要在技术和制度层面进行创新。目前行业正在探索的零知识证明等隐私保护技术,有望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实现必要的监管合规。



六、未来展望:银行角色的根本性重构



展望未来,银行业的链上化将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角色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重构。未来的金融体系将呈现多层混合架构——CBDC、代币化存款、稳定币和RWA并存,各自服务于不同的金融需求。


根据麦肯锡2025年银行业报告的分析,银行将从“产品提供者”转变为“网络组织者”。在链上金融生态中,银行的核心价值不再仅仅是提供存贷款产品,而是组织和维护金融网络的稳定运行。它们通过提供信任基础设施、流动性支持和合规框架,成为链上金融生态的基石。


跨境支付将成为代币化存款最先规模化的应用场景。渣打银行Geoffrey Kendrick在2025年3月的采访中对金融时报表示:“稳定币是瞬时的、全球性的、24/7运营、超级可信、超级流动。像我们这样的银行可以通过稳定币环节来帮助创造资本效率。”他预见到稳定币与代币化资产的融合趋势,认为这种融合将重塑全球资金流动模式。


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管理将进入“可编程”时代。通过智能合约,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可以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和动态调整,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运营风险。这种可编程性将使银行能够创造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未来五年,我们将见证传统银行与链上技术的深度融合。成功的不一定是技术最先进的银行,而是那些能最有效将传统信任资本转化为链上竞争优势的机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的分析,银行千年来的核心功能——资金中介、风险管理和支付结算——不会消失,但它们将在新的技术基础设施上以全新方式呈现。


当存款变为代币,银行变为节点,唯一不变的是信任仍然是金融世界最珍贵的货币。


部分资料的文章来源:

·《银行“上链潮”:代币化存款成全球金融新战场》

·《中银完成代币化产品验证》

·《摩根大通 JPM Coin 登公链、花旗推欧元代币! 银行巨头以代币化存款实现 24/7 即时支付》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银行使用无许可区块链面临多重风险》


作者:梁宇   编审:赵一丹


关于【RWA研究院】


RWA研究院由多位资深金融家、Web3从业者、产业创新者及技术专家联合发起,于2024年6月25日在香港正式发布(全称:RWA Research Institute,简写:RWARI)。


作为国际上最早成立的专业RWA研究机构之一,RWA研究院专注于现实世界资产(Real World Assets,简称RWA)领域,致力于推动传统金融资产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研究院为投资者与企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促进实物资产的数字化与代币化,搭建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之间的桥梁。


RWA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结合政策研究、标准制定与生态共建,助力企业实现资产数字化转型,为全球合规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战略协同。未来,研究院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联合国际机构举办全球产业峰会,探索多领域应用场景,为高质量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5月,RWA研究院联合中国搜索、中电数字场景科技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发起成立“中国RWA产业智库”,聚焦资产数字化领域的全球合规化发展。智库通过三大核心方向赋能实体经济:一是牵头编制《RWA项目评价标准》等国际协作规范;二是构建“资产上链一跨境流通一全球交易”数字化服务链,融合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三是以香港、深圳为枢纽搭建跨境合规通道,推动绿色金融与跨境投融资创新。同时,智库依托“双链融合架构”(国家级联盟链与跨链协议协同机制)强化技术自主性与数据安全,深化跨境协作与合规治理。



 往期推荐 ·


全球RWA合规风貌总览:加拿大如何以稳健监管与自然资源优势构建代币化资产新枢纽?

全球RWA合规风貌总览:沙特监管沙盒与国家项目的战略协同

全球RWA监管版图:一场制度逻辑主导的金融新竞赛

全球RWA合规风貌总览:英国在传统金融与数字创新间寻找平衡点

全球RWA合规风貌总览:中国香港审慎监管下的资产代币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