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市场7月报:关税战进入“脱敏期”,后关税时代3大动能浮出水面

转载
4 小时前
1758
R3PO

文章转载来源: R3PO

7月全球市场迎来关键转折,特朗普罕见“逼宫”美联储,试图施压降息以缓解政府债务压力,但鲍威尔坚守独立性,维持利率不变,市场对9月降息的预期从60%降至47%。与此同时,关税战进入“后时代”,博弈虽未完全落幕,但市场反应已趋平淡,后关税战时代降息、AI和加密资产的机构化是三大新主线。

当前美国经济像个站在平衡木上的杂技演员:一边是消费信心这块“软脚砖”——7 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虽小幅爬至 97.2,较6月的95.2有所回升,但确实低于市场预期,反映消费者整体谨慎,尤其是对就业市场的信心表现疲软;另一边则顶着通胀压力,6 月 CPI 同比上涨 2.7%、环比上涨 0.3%,消费者对关税政策可能推高物价的担忧日益加剧,更是为未来的通胀走势增添了高度的不确定性。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美联储的压力自然也越来越大,但是,在7月31日的最新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仍然按兵不动维持利率不变,且这已是今年以来连续第五次保持基准利率在4.25%-4.5%的区间。这一决策引发了特朗普总统的强烈不满,他罕见地亲自前往美联储总部施压,要求大幅降息至1%,并试图以美联储大楼翻修超支等问题作为政治筹码。而在此次会议上,出现了自 1993 年以来的首次情况,两位由特朗普任命的理事 —— 负责监管的副主席米歇尔・鲍曼和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投下反对票,支持立即降息 25 个基点,可见美联储内部决策分歧公开化。

面对施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寸步不让,认定了货币政策只认数据不认“喊话”,他表示,当前通胀水平仍高于美联储目标值,需要维持适度限制性的政策立场。

这一强硬态度直接影响了市场预期。

目前市场聚焦9月议息会议,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一度升至65%-90%之间。部分机构(如高盛、花旗)预测美联储将在9、10、12月连续降息,累计降息2-3次。

不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及多数官员对9月降息持谨慎态度,强调需要观测更多经济数据,尤其是就业和通胀动态,尚未明确作出降息决定。鲍威尔发言曾一度令9月降息预期降至约40%。

事实上,美联储在这两难处境中一直想要努力保持政策独立性,但政治干预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近期,特朗普还因不满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最新就业数据,下令解雇劳工部下属的劳工统计局局长麦肯塔弗,这一系列举动加剧了市场对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

由美国主导的关税政策这个曾经的“市场炸药包”,正在退居次席。7月,美国与中、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均释放关税缓和信号,尤其月底美欧宣布达成新贸易协议,虽美国对大多数欧盟商品仍征收15% 关税,但低于原威胁税率,降低了短期不确定性,推动标普 500 和纳指创历史新高。展望未来,虽然局部关税摩擦偶尔还会“加更”,但市场普遍认为,整体关税水平会被控制在“不把经济逼到衰退” 的安全区,就像给过山车装了防护栏。

这类“最坏预期缓和”的趋势,成为美股和加密再创新高的重要心理基础,也意味着全球资本会对风险与机遇进行新一轮的评估。

在新的机遇中,AI的商业化突破扛起了新市场叙事的大旗。在最新财报季,科技巨头们的业绩普遍超出预期,其中以Meta(Nasdaq: META)和微软(Nasdaq: MSFT)的表现尤为突出。Meta得益于AI技术对广告业务的深度赋能,其股价在财报公布后大幅攀升,市值一度逼近2 万亿美元,即将加入谷歌(Nasdaq: GOOGL)和亚马逊(Nasdaq: AMZN)所在的“2 万亿美元俱乐部”;微软(Nasdaq: MSFT)则凭借Azure云服务的强劲增长,成为继苹果(Nasdaq: AAPL)之后第二家正式跻身“4 万亿美元俱乐部”的公司。曾经主导市场的关税议题正在退居次席,表明投资者对这类政策风险的敏感度正在降低,AI创新带来的盈利预期正在成为驱动市场、特别是科技板块的核心动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科技领军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码AI投资。Meta宣布将2025年资本支出计划上调至720亿美元,微软更是规划到2026年投入120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不仅彰显了企业对AI前景的坚定信心,也预示着AI商业化进程可能比市场预期更为迅猛。

当下的市场正在换挡:过去几年贸易摩擦的主导格局逐渐退潮,以AI 为代表的新技术赛道开始吸引更多关注,从而进一步改变市场的资金配置格局。

而在这一轮科技投资热潮中,WealthBee观察到,数字资产正在成为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新选项,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将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纳入企业储备资产。且这类率先“吃螃蟹”的企业往往具有2个特点:一是普遍关注全球货币政策的转折和潜在通胀压力,视加密货币特别是比特币的稀缺性和去中心化特性为对冲通胀和系统性风险的有效工具;二是它们本身所在的科技行业,对新资产类别的天然亲和力。在全球货币政策面临转折的背景下,加密货币的稀缺性特征使其自然成为这类企业对冲通胀的潜在工具。

与过去几年依赖散户FOMO 情绪 “推波助澜” 的市场行情截然不同,2024 年初比特币现货 ETF 的获批,包括贝莱德、富达等 11 家机构拿下 SEC 入场许可,已从根本上重塑了加密市场的资金结构与运行逻辑。而到了 2025 年 7 月,这种变革更显深刻。

整个7 月,比特币价格从月初开启凌厉涨势,上旬接连突破关键阻力位,相较于年初,整体呈现震荡上行态势,累计涨幅已超过 20% 。资金流入层面同样呈现爆发式增长,机构投资者借ETF 大量建仓。截至2025年7月,美国比特币ETF的总规模约在1100亿美元左右,且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BlackRock)旗下的iShares比特币信托ETF占市场份额近48%,持有比特币超过54万个,市值约为515亿美元。

机构投资者不再仅视比特币为高风险投机资产,而是将其纳入长期资产配置框架,开启了企业级持仓竞赛,推动市场形成更复杂的“币股联动”机制:企业比特币持有量的绝对王者Strategy(Nasdaq: MSTR)在7月不惧高位,继续追加现货比特币仓位,在最新披露的8-K表格文件中表示,公司在7月末一周内购买了价值24.6亿美元的比特币;日本上市公司Metaplanet也效仿Strategy,通过系列收购将比特币作为核心战略资产,比特币储备已增至4206枚,跻身上市公司比特币持仓量全球前十,该公司还计划在2026年底前累计购入2.1万枚比特币。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也不再简单“买入持有”比特币,而是开发出混合股权/债权/衍生品的储备结构,例如Metaplanet就是通过发行零息债券→授予股票增值权(SARs)→到期以行权资金赎回债券,实现零成本融资囤币,市场也正在对这类企业的金融工程能力赋予溢价。

再看监管方面,美国SEC发布加密货币ETP通用上市标准,允许拥有6个月以上期货交易历史的资产申请ETF,首批Altcoin ETF预计2025年9 - 10月获批;稳定币天才法案离总统签字只差一步,《美国数字资产市场明确法案》也开始在参议院走流程,为机构参与扫除法律模糊性。香港于8月1日《稳定币条例》生效,要求1:1储备、2500万港元资本门槛、透明审计,中资企业(如京东)加速布局。显而易见地,此轮监管协同的重点,就是要为传统资金入场扫清规则障碍,并提升传统资金入场效率。

2025 年 Q3 的加密市场已不止是由 ETF 资金的单向驱动,稳稳站在了“机构主导 + 金融工程 + 监管合规”的新起点上。靠情绪裹挟的价格投机时代正悄然远去,一个更成熟、更具成长韧性的市场生态,正在规则与创新的共振中展开。

整体来看,尽管降息节奏和AI商业化进程的预期变化,未来仍会引发阶段性市场波动,但系统性风险已显著降低,新的数字经济周期正在加速形成,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体系的深度融合已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