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上链“一键立案”智慧法院的“北京样板”——专访北京互联网法院张雯院长

转载
1861 天前
12547
金融1号院

来源:金融1号院     作者:马方业  邢萌


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电梯里,有块显眼的小屏幕滚动播放着宣传片,片头一直亮着“不可思议的法院”,“法院”特意加大字体突出。面对记者好奇的目光,法院的工作人员先是介绍了宣传片的内容,正要说名字的由来时,电梯也正好到达采访大厅楼层,走出电梯间,身旁的张雯院长看到记者兴趣满满,不禁笑道:“那我们就从‘不可思议的法院’名称由来说起吧。”

诉讼服务大厅鲜有人至?庭审不用专门跑过来,当事人在家里就能参与庭审?......随着张雯娓娓道来,这家互联网思维的法院塑造了一个个具有颠覆性的司法场景,“不可思议”牢牢印在记者脑海里,不断放大,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当科技与司法相结合,许多具有未来感的场景已扎扎实实地在民众身边落地,实实在在地提供便利,这家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年轻法院正与科技共舞,推进司法审判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释放司法红利,为司法治理的现代化贡献智慧。


01
不可思议的法院

“这是北京互联网法院的诉讼服务大厅,你们看着感觉怎么样?”张雯随口问道。北京互联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明亮而空旷,就是显得冷清、仅见1个办事人在咨询立案,与记者此前走访传统法院时诉讼服务大厅里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雯往下说道:“我们的办事大厅非常空荡,一天也没几个当事人。”“根据我们每天统计的来法院进行线下咨询以及线上立案的公众人数,从9月9日成立到12月9日,15个月间线下来访1995人,算下来,每天来法院的人数不足5人,这是一个不可思议之处。”张雯谈到此时,脸上洋溢着自豪感。

 “实际上,我们线上电子诉讼平台上提交立案申请材料的公众人数,有时一天就达1000多人”,张雯向记者解惑道,这是由于基于互联网法院的审判模式,北京互联网法院实现了立案、调解、开庭、审判、执行等全流程在网上运行,实现诉讼流程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这也能看出,这是一个用司法技术赋能互联网审判模式的全新法院。 

依托于科技赋能,这家“线上”法院的多项审判质效指标已居北京市首位。据了解,截至2019年11月底,北京互联网法院审判质效位列全市法院第一,平均审理时长为35分钟,平均审理周期为51天,一审服判息诉率为97.6%,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为92.6%,在裁判自动履行率为97.2%。


《证券日报》副总编辑马方业

审判质效提高的同时,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审判模式也在打破空间限制,实现“24小时不打烊”的全流程在线诉讼,当事人不用再跑法院,用手机就能完成立案、庭审等诉讼流程。“中国拥有庞大的移动互联网人群,今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有8.54亿,手机网民规模有8.47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我们手机端的用户能享受到随时开庭”,说到这里,张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有的当事人在家里就能参与庭审,甚至有人在咖啡馆里进行,这就是互联网法院的开庭场景,也是一个不可思议之处。


02
“天平链”的由来


《证券日报》记者对话张雯院长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探索司法与科技的结合中,落地了众多的应用场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证据平台“天平链”则是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据了解,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建立的“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通过“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解决了涉网案件存证难、取证难、验证难等问题。

至于为何取名叫“天平链”?因为“天平链”解决的是司法审判中核心环节,即电子证据存证的安全性和可信度问题,上链后可以实现最大化的解决,张雯表示,区块链技术应用能使案件审判更加客观和公平。“‘天平链’运行已超一年,实践证明,我们没有走错路,没有踏错方向,我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一件伟大的小事。”张雯进一步说道。


《证券日报》记者现场体验“天平链”运行情况

谈到“天平链”的由来,张雯有感而发,向记者道出了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那是在一个平台建设期间的交流会上,现场我们与30多家技术公司交流,逐一听每家技术如何与法院场景耦合”,当时的场景,张雯仍历历在目:“我当时听了4个多小时,最后一位百度的年轻架构师对我讲,您一定要听听区块链技术,从那时起,区块链真正进入了我的脑海中。”

张雯回忆道,“后来我们决定要做区块链,需要一家区块链技术企业的共建单位,但当时响应不多,因为很多人难以想象区块链技术在司法场景的应用。”


03
全国首例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一键立案”

自2018年9月9日上线至今,“天平链”运行超过一年,取得不俗成果。

“天平链”有两大应用场景,一是指“存证、取证、验证的场景应用”。据介绍,截至今年11月30日,作为中央网信办首批备案的区块链单位之一,“天平链”跨链接入区块链节点19个,完成版权、著作权、互联网金融等9类25个应用节点数据对接,上链电子数据超过1000余万条,案件审理过程中跨链验证数据3557条,涉案 670件。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及的670件案件中,当事人均对上链证据真实性均予以认可。


张雯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案件审理情况

二是指“智能合约一键执行立案的场景应用”。2019年10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率先将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应用于调解书的执行立案,实现全国首例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一键立案”。


张雯讲述“一键立案”全过程

记者了解到,该案系一起网络侵权纠纷,原、被告经法院主持调解,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协议内容为:被告于2019年10月16日之前支付原告赔偿金33000元。法院在谈话中告知原、被告双方,如被告在履行期内未履行义务,将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实行自动执行。调解书生效后,该案的当事人端、法官端均出现“智能合约”字样以区别于普通案件。

10月17日,被告仍有赔偿金20000元未履行。原告点击“未履行完毕”按键,该案件直接进入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庭执行立案中。通过立案庭审核后,立案成功进入执行系统。当事人信息、执行申请书、执行依据不需要人工填写、上传,均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自动抓取,成功实现“一键点击”,完成执行立案。

张雯解释道,此案首次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实现自动执行,不仅标志着司法区块链智能合约应用的切实落地,更意味着链上数据与链下司法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利用,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进一步释放司法红利,巩固并深化“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

 

04
“天平链”2.0版努力探索三链合一新模式


《证券日报》记者一行参观北京互联网法院

谈到下一步将如何拓展区块链应用时,张雯透露道,“明年我们主要做‘天平链’2.0版本的工作,将创新互联网执行模式,探索区块链更多的具体应用场景,将打造‘业务链,管理链,生态链’三链合一的新模式。”

首先,在“天平链”规则前置的原则和基础上,探索将规则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实现电子证据可视、可管、可控,帮助当事人更轻松地管理证据、随时查看证据状态,增强证据的可信度、权威性,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诉讼服务;其次,探索实现更安全、透明、可控的互联网审判模式,将司法审判全流程、全节点上链,从当事人诉讼材料扩展到整个诉讼卷宗、诉讼行为,提升司法便捷度、权威度、透明度,推进阳光司法机制建设。

“另外,我们想通过上链来做诉源治理,版权上链是重要方向。通过上链锚定证据,有了证据,不争的证据就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能在上链前锚定证据,我们法院甚至有可能通过AI虚拟法官,促进双方当事人在‘天平链’上甚至是法院之外解决纠纷,而不是一定要立案。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个颠覆性的打法,通过上链来促进诚信诉讼,从源头上化解纠纷,这是我们想做的事情。”张雯进一步补充道。

除此之外,推动区块链电子数据的标准化研究和制定,也是明年的重点工作。张雯介绍道,北京互联网法院联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多家专业机构组成司法工作组,邀请信息安全、标准制定、司法鉴定、信息通讯及区块链等方面的技术专家,四次组织接入应用测评标准会,形成90条修改意见,最终形成《天平链接入与管理规范细则》及《天平链接入测评规范》,将司法审判规则前置,防范电子证据认定不当,提高审判效率。

“上述两个规范从系统安全性、电子数据合规性、区块链安全性上对接入的第三方平台进行测评,规范了‘天平链’接入方的资质要求、电子数据的存证规则、接入平台的管理机制、电子数据的使用方式、链上单位的监督审查与退出机制,通过对存证源进行多维度、标准化的审查,有效保护了‘天平链’的上链数据安全与当事人隐私,也将努力为全国司法区块链建设和司法区块链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北京样本。”张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