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利好之后的冷静思考:区块链行业未来的三大走向

原创
1914 天前
2673

相信每一个关注区块链行业的人,昨晚都被那条众所周知的重磅利好刷屏了。一时间,业内到处回荡着激昂与兴奋的情绪,“正规机构即将进场”已经是行业共识。

从主观上讲,自己所处的行业得到顶层机构的认可,情绪兴奋可以理解。但从客观上来讲,考虑到区块链行业有着比其他行业更为复杂的不同技术路线、以及相对独特的经济生态,所以严格来说,本次利好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不是说处在所谓的区块链行业就能够从中受益,更不代表着很多人所想象的“躺赢”。

作为一个政策研究室的前雇员,在笔者看来,本次利好很可能不是一个整体性的利好,而将会是一个结构性的利好。如果不进行仔细缜密的分析,很可能无法判断出未来行业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整个区块链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呈现以下三种格局——

一、宏观方向层面:区块链与数字货币行业国家色彩未来将愈加明显,跨国社区创建的项目将不会是未来的主流。

为何区块链技术会在突然之间得到中央政府的重点关注、以至于近乎成为举国关注的一个话题?

具体原因我们难以得知,但从近期国际区块链行业的走势来看,人们似乎可以窥得一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区块链技术在2018年初之后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其导火索主要是源于2019年年中、Facebook公司所主导的Libra货币,在其设想被提出之后,不仅经常光顾世界500强的各种巨头公司们纷纷表态甚至站队,就连一向谨慎求稳的各国央行们也开始纷纷行动,而像中国央行、以及华为公司这样的机构更是比较大胆的提出了“自己发币”的设想。

但是,由于政策环境不够成熟、以及用何种经济生态来支撑数币价值尚未有公论,因此在Libra刚提出的时候,参与数字货币讨论的各方都选择了按兵不动,等待其他玩家、尤其是在监管合规方面走在前端的Libra下一步的动作。

然而,尽管Libra及其协会向来是以“公平开放”的去中心化理念为主旨,但其主导方Facebook方面在近期的国会听证会中,却表露出了与中国金融系统的竞争意向,在当前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Facebook的这一表态不仅让天秤座货币有了一点“美国国家队数字货币”的意味,也引发了中国区块链行业的警觉。

严格来说,在事件起因这种比较主观的问题上,我们恐怕很难证明Libra的出现、以及其相对对立的倾向是让中国方面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Facebook的表态以及中国政府对于区块链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政商巨头未来将是区未来行业里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既然是具备一定体量的巨头,就无法忽视国家意志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判断:

在未来的区块链行业,国家意志将会成为区块链行业大玩家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甚至在一些领域,一些国家机关可能会亲自上阵,调动自己的资源去参与一些项目研究。

举个例子,我们可能会看见英国人的“国家链”ENG、法国人的“国家链”FRA、德国人的“国家链”GER……而这些链的节点,也将主要由一国监管层、或是与该国监管关系良好的企业把控。

正所谓此消彼长,强化了国家因素项目话语权的增长,必然会意味着那些弱化国家因素的“跨国区块链”话语权和存在感的下降,鉴于任何一家企业在发展到一定体量之后,都必须要考虑国家监管方面的因素,所以能够无视这一点的商业机构,一般来说只有类似于比特币社区这样的去中心化社群。尽管现在的多元化世界足以容纳这种社区的存在,但这类组织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缺乏稳定的收入。只有当他们手里的数字资产能够像比特币一样逐渐上升时,整个社群才能够实现财务独立以及持续运转。

否则,就只能依靠外界捐款来维持。但考虑到这种不重视国家因素的社群,往往很难得到政府与大公司的支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像比特币这样的老牌数字资产之外,其他跨国的数字货币社区——包括比特股、莱特币、甚至是以太坊,其成员都面临着最现实的生存压力。所以,可以预计的是,区块链行业的国别色彩也将会越来越浓厚,而那些比较理想主义的跨国社区,除了像比特币这样有持续造血能力的老牌项目之外,其他项目恐怕都会在行业的浪潮中逐渐式微。

二、技术路线层面:大公司的联盟链将会崛起,而由初创小公司主导的公有链将会边缘化。

在了解了区块链行业未来技术发展的大方向之后,什么样的公司能够从中受益也就不言自明了。目前,市场上的区块链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有币区块链,也就是俗称的公有链,另外一种则是无币区块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联盟链。

一直以来,有币的公有链在认可度上都要比无币的联盟链更高,原因很简单——从理论上说,管理公有链账本的主体由于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所以极难联合起来对账本进行共同修改,这也是公有链乃至数字货币能够在舆论上占据高地的重要原因。

然而,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一个无法进行信息修改、或是需要协调全球各方势力进行信息修改的区块链,绝对不能算得上是一条好链,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国家层面会有信息修改的需求。

尽管政府方面为了减少治理成本对难以进行信息篡改的区块链会比较推崇,但这个信息修改的成本,对被管理的企业和个人来说也许会很高,而对于作为管理者的监管部门和政府部门来说却不能太高,否则国家方面难以执行信息修改的权利。简单的说:区块链的确是难以进行信息修改,但这个“难以”,针对的只是商业社会中的企业、个人、甚至是个别政府部门而已;而国家层面进行信息修改,则应该是很容易的。

这样的需求,其实在互联网行业中我们早已经有所体验——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曾经介绍过:虽然在理论上来说,互联网用户都是匿名的,但在监管人员眼中,网民的信息几乎都是透明的。这种思路放到区块链行业同样适用: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区块链上的信息是难以被篡改的,但如果从国家层面的角度去看,为了便于实现社会治理,如果想要修改甚至是删除链上的信息,有关部门应该是不需要花费太高成本的。

如此一来,我们便不难发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区块链技术路线,并不会是理论上极难篡改的公有链,而应该是存在特权角色的、能够轻松调动51%以上节点共同行动的联盟链。

也就是说,如果接下来,相关的产业政策有着类似于5g基站建设的大面积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毕竟正如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一样,目前的区块链行业严格来说连上半场都没有正式开启),那这个链也主要将是以联盟链为主,而相关基础设施,将主要是阿里腾讯这样之前在区块链早有布局的大公司进行开发,至于节点的运营权,则会根据行业差异,落到具体行业不同的大企业手里。这两类比较有实力和公信力的大企业,将会分享区块链上半场的机遇蛋糕。

那么,之前在区块链行业内叱咤风云的底层公链、以及相关的初创公司会怎么样呢?如果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建设机遇真的随之开启,他们能否也从这块市场蛋糕中抢一块下来?而今年下半年被普遍看衰的底层公链赛道,又能否乘此东风扭转颓势?

很遗憾,答案可能还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从技术路线上来讲,公有链并不是国家层面理想中的分布式账本,而从经济生态上来讲,以初创公司为主导的公有链行业也很难通过自身发展或是外界连接,进而将自身与繁荣的数字经济生态绑定。简而言之,即便是接下来区块链行业会有一波发展热潮,公有链企业也很难从中获得较多的助力。

三、从业主体层面:区块链行业内部将会出现“分叉”,原有的草根币圈面临着边缘化的风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我们便不难预测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区块链行业内的企业,未来将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

第一种机构,是经营主体处于境内、而且相关的经营活动一贯符合政策要求的的区块链机构。在短期之内,由于热点效应的存在,这些机构将会受到人们的重点关注,而在经过一定的竞争与筛选之后,一些脱颖而出的机构可能会分享即将到来的区块链蛋糕。当然,根据机构所处领域的不同,他们所从事的业务可能也有所差异,比如说一些区块链智库、一些互联网大公司、或是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开发机构等。

而第二种机构,也就是以众多山寨币为核心的项目方和服务商,则很有可能会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首先,在区块链层面上,有不少项目已经被证明与区块链技术并无太大关联,甚至区块链技术本身在这些项目里就不是刚需。

其次,在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上,这些项目所发行的通证也已经被证实是仅仅相当于证券的存在,无法在并不存在的数字经济生态里流通,也无法像Facebook所主导的Libra一样,作为货币等金融凭证得到认可。他们的性质与命运,现在可以说是完全取决于即将到来的顶层政策。

客观的说,从以往密集发布的相关政策来看,目前人们接触最多、也最熟悉的“币圈”前景其实并不是很乐观。尤其是前一段时间行业曾经出现过从公链到交易所的大规模离职潮,使得这个卖水的行业的从业人数竟然达到了全行业从业者的42%。说明这个圈子里相当一部分从业者的命运其实是与诸多山寨币紧密绑定的。

然而,当区块链与数字货币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消失之后,这些曾经靠山寨币起舞的机构和个人们又会走向何方呢?这无疑是一个让人颇感迷茫、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毕竟,绝大部分自下而上发展的行业,在面对自上而下的监管之时,都会出现类似的“分叉”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几年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那些之前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一部分走向了fintech赛道,在正规军的阵营里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另外一部分则走向了P2P,在现今的政策动荡中,等待着最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