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元老级开发者曝光内部信件表达不满,以太坊基金会又现信任危机?

转载
17 小时前
3072
Zen

文章转载来源: Zen

作者:Zen,PANews

一封久藏的内部信,再度将以太坊基金会(EF)推上风口浪尖。

10月20日,前以太坊核心开发者、Geth客户端主要维护者Péter Szilágyi公布的一篇去年5月致以太坊基金会(EF)领导层的信件,再度引起了社区对EF的广泛批评。

在Péter点燃批评EF的引线后,Polygon联合创始人兼Polygon基金会CEO Sandeep Nailwa、Sonic联合创始人AndreCronje也先后下场,表达不满、失望或质疑。其中Sandeep在发布长文后,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随后也发文对其回应与“安抚”。

Péter Szilágyi:细数以太坊基金会“三宗罪”

作为以太坊元老级核心开发者,Péter Szilágyi与EF的恩怨情仇并不是第一次公之于众。今年6月,Péter Szilágyi与EF正式分道扬镳。

Péter Szilágyi

Péter称,他曾被提出一笔约 500 万美元的出资,用来将以太坊最主流执行层客户端 Geth 从EF体系里剥离成一家私营公司,但他拒绝了这笔要约。他还声称发现EF在秘密资助另一个Geth团队,有意削弱与边缘化原有团队。Péter表示,他在发现上述情况后不久便被解雇。

而在这次公布的公开信中,Péter披露了更多EF的“剥削”他的细节。他表示自己在 EF 被赋予的“领导者”人设只是“感知上的领导”,在公开场合被当作多元观点的象征,但在私下决策中并无实权;当他公开反对权势人物或利益冲突时,既消耗个人与 Geth 的声誉,又难以改变走向。

在Péter看来,以太坊失败的第一个原因便是虽志存高远,却会被足够多的金钱收买而毫不犹豫地放弃原则。“很高兴你们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帝国,现在让开,让那些能为我们赚钱的人来领导我们。”字里行间,Péter也对社媒上“一切向钱看”的风气表达了失望。

另一方面,EF 对待员工又过于吝啬,长期“压薪”。Péter表示自己在EF工作的前六年(2015-2021)的税前总薪酬为62.5万美元,奖金收入为零。这种级别的薪资通常在美国大厂和高薪城市仅仅是入门水平,而与此同时,ETH 的总市值从零涨到 4500 亿美元。Péter称,在 EF 做“工人”回报过低的境遇在近两年已有改善。或许这也与专为以太坊核心开发者提供资助的Protocol Guild有关,其于2022年成立,旨在填补开发者薪酬体系中的缺口。

相关阅读:《以太坊开发者“用爱发电”?薪酬仅为市场价一半,Protocol Guild 上场填坑》

最后,他认为以太坊形成了围绕 Vitalik 的“高层统治精英”——Vitalik的注意力、捐赠与投资几乎决定哪些项目会成功,于是许多新项目绕过公开发行,转而争取那5到10位核心意见领袖、以及其背后1到3家 VC的站台或顾问,从媒体到研究网络彼此“唱和”,生态发展的机会完全被关系网络所主导。

Péter认为,EF 的上述种种问题已病入膏肓,难以扭转:基金会已耗尽社区对它的忠诚,而围绕Vitalik的精英圈也不会放权。

持续发酵:Sandeep的失望与AC的质问

Polygon 基金会 CEO Sandeep Nailwa转发彼得长帖后,也借机表达了对EF与社区的多项不满。

Sandeep表示自己开始质疑自己对以太坊的忠诚,认为这件事值得公开说清楚。与Péter Szilágyi等为以太坊做巨大贡献的核心开发者的心态相似,Sandeep认为Polygon为以太坊做了大量基础设施与生态贡献,却长期得不到EF与核心圈层的认可与支持,反而常被边缘化、被质疑其是否算真正的以太坊L2。

Sandeep称Polygon出于忠诚长期坚持自我定位为以太坊的L2,而没有把自己包装为独立L1。这使得 Polygon不仅在叙事上大打折扣,也拿不到生态层面的认可溢价。他指出,若Polygon改走L1叙事,估值可能提升2到5倍。

“以太坊社区需要认真审视自己”,Sandeep同样批评了以太坊社区,指出像Péter Szilágyi这样的以太坊贡献者被迫质疑甚至后悔他们对以太坊的忠诚,社区也“功不可没”。

借助这次争议,Yearn、Sonic 联合创始人Andre Cronje(AC)直接发文质疑EF的资助究竟去向了哪里。

AC表示,自己这些年一直在以太坊上构建,仅部署与基础设施相关支出就烧毁了700多枚ETH。但多次联系 EF 均无回应,“没有商务对接、没有资助、没有任何支持,甚至连转推都没有”。他追问:如果 EF 不支持核心客户端/开发者,也不支持头部 L2,那资金究竟给了谁?

值得一提的是,趁以太坊城池失火之际,Solana的联合创始人toly和raj分别在AC和Sandeep的评论区在线招募他们加入Solana生态。有人向raj贴出Sandeep曾“看衰Solana称其没有未来”的新闻报道,raj也只是淡淡地回了句“都可以被原谅”。

Vitalik回应:为Sandeep正名,只谈产品技术

面对汹汹舆论,Vitalik Buterin对Sandeep的言论做出回应。

Vitalik首先正面肯定 Sandeep和Polygon 的长期贡献,包括承载了Polymarket这款少数真正“非纯金融、对社会有正外部性”的爆款 dApp,承载了许多高扩容需求的应用, 早期大力投入 ZK-EVM推动了零知识证明生态等。

而对推动上述落地的领导人Sandeep,Vitalik还在道德层面对其大加赞赏。他提到自己当年将 SHIB 捐给印度抗疫基金后,Sandeep 主动把约 1.9 亿美元资金“退回”给 Vitalik,用于 Balvi 基金推进开源的“抗空气传播病原”研究项目,这件事在 Vitalik 看来非常重要,加速了相关公共卫生进展。

除此之外,Vitalik并未对EF相关的话题做出回应,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产品与技术侧。

他表示理解 Polygon 早期承担了最难的探索期,但现在生态已经形成“L2 团队”和“ZK 团队”各自专精的格局,他个人希望 Polygon 能尽快在 PoS 链上直接采用成熟的现成 ZK 技术,从而拿到以太坊 L1 的更强安全保证。

Vitalik的回应,像是一次精准的“技术性安抚”——他肯定了贡献者的价值,却巧妙地避开了对EF治理结构与资源分配的核心质询。这或许能暂时平息Sandeep的个人情绪,却难以浇熄这场风波所点燃的更深层忧虑。

这场由一封旧信引爆的争议,最终变成了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以太坊在巨大成功之后,必须直面的治理悖论:如何在规模与权力、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未来会怎样,” Péter在信末如实写道。这句话,已不仅是他个人的感慨,更是对整个以太坊生态未来走向的沉重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