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上):架构设计与国内应用分析

转载
5 小时前
4142
RWA研究院

文章转载来源:RWA研究院

2025年秋,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及三大核心平台的正式启动,清晰地表明中国的数字人民币(e-CNY)战略,已迈过内部技术验证与小范围试点的初级阶段,进入了系统性全球布局的决定性时刻。这一标志性节点,象征着其战略姿态正从聚焦于国内支付生态的“战略防御”,明确转向旨在主动参与构建未来全球金融规则的“战略进攻”;其战略格局也从深耕本土应用场景,正式升级为放眼全球货币秩序的长远博弈。


这一深刻的转变,迫使我们必须从更根本的层面,审视数字人民币作为一项国家工程的未来路径与深层逻辑。


回溯其源,这一步棋究竟是历经十年布局的必然延伸,还是外部变局下的即时反应?其顶层设计又蕴含着怎样的制度考量与战略智慧?立足当下,面对国内已然高度成熟的支付生态,数字人民币又将如何跨越“需求鸿沟”,找到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突破口?放眼全球,当上海的“在岸控制”与香港的“离岸创新”形成双城联动,一种怎样独特的地缘金融优势正在被构筑?


终极之问在于,这场由主权信用驱动的货币数字化进程,与方兴未艾的全球稳定币浪潮之间,将上演一场怎样的模式之争?其最终结局,又将如何塑造下一个十年的世界货币权力版图?


本系列文章分为上中下三篇,共40000字,旨在对上述核心问题,尝试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与前瞻性解答。




第一部分

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哲学与战略意图




1.1 十年磨一剑:从“防御备份”到“战略利剑”的淬炼之路

 

数字人民币(e-CNY)的发展史,是一部由内外压力驱动、战略意图呈“螺旋式”升级的国家意志演进史。回溯其十年历程,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威胁-应对-升级”轨迹,其战略定位也随之完成了从“防御性备份”到“主权盾牌”、再到“战略利剑”的三次关键跃迁。这一进程,深刻揭示了中国顶层设计者心态的演变,为其作为一项系统性国家工程的本质提供了最坚实的历史注脚。


第一阶段:内部威胁与“防御性备份” (约2014-2018)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之际,正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凭借其强大的用户基础和场景渗透力,迅速主导中国零售支付市场的时期。据iResearch的《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研究报告》(2020 年 4 月)统计,到2019年,两大巨头已占据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93.8%,迅速构建起零售支付领域的双寡头垄断。这种由私营部门主导的基础设施,虽极大提升了效率,但也意味着海量的、高颗粒度的国民经济“毛细血管”数据沉淀于商业公司。这引发了决策层的核心关切:国家的“数字货币主权”在零售层面存在被事实性“架空”的风险,可能侵蚀央行对货币流通的实时监测能力,弱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力,并对金融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此阶段的数字人民币,其战略定位更像一个“防御性备份系统”,首要战略意图便是提供一个由国家信用背书的公共支付产品,作为对私营支付体系的必要冗余和制衡,确保零售支付基础设施的最终控制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第二阶段:对超主权稳定币的战略回应(约2019-2021)

真正将数字人民币从一项行业应对方案,猛然推升至国家安全议程核心的,是2019年Facebook的Libra计划。这无异于数字人民币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斯普特尼克时刻”。Libra的颠覆性不在于其技术,而在于其“超主权”的野心——它试图锚定一篮子主权货币,构建一个由单一科技巨头控制的、独立于任何主权国家的全球货币体系。这让决策层第一次直面一种极其严峻的现实危险:国家的“数字铸币权”可能被私人跨国公司彻底旁落,还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新的“美元化”或“Libra化”,冲击现有国际货币秩序


面对这场可能从根本上颠覆全球货币秩序的生存性挑战,中国的应对心态从从容转向决绝。穆长春副司长在同年8月明确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已“呼之欲出”。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程被极限提速,其战略定位完成了从行业性“支付工具”到国家级“主权盾牌”的质变。此时的目标,已不再仅仅是制衡国内巨头,而是要在全球数字货币的未来赛道上,捍卫国家货币主权的根本存在。



第三阶段:全球变局与“主动性布局” (约2022-至今)

随着2020年首批试点的正式启动,数字人民币进入了从防御向主动布局的战略转折期,其使命开始与“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更宏大的国家战略目标强关联。


标志性的转折点是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的发起与深化。该项目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央行及阿联酋央行联合发起,国际清算银行(BIS)参与协调,旨在探索利用央行数字货币解决传统跨境支付中成本高、效率低、透明度不足等长期存在的痛点。通过mBridge项目,数字人民币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内零售工具,而被赋予了构建独立于SWIFT体系之外的新型跨境清算网络的进攻性使命。这一布局旨在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提供一个新的、由中国深度参与构建的支付结算选项,从而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开辟全新的路径。


而在北京冬奥会成功完成大规模场景测试后,伴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演变和对现有美元体系脆弱性的普遍认知,数字人民币的战略再次升维。决策层敏锐地捕捉到全球对高效、安全、中立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渴望。因此,深度参与并推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以及2025年在上海设立国际运营中心及三大平台,标志着数字人民币已从被动的“主权盾牌”,转变为主动出击的“战略利剑”。此时的战略目标,已不再满足于防御,而是要抓住历史性机遇,主动参与构建下一代全球金融基础设施,输出中国的技术方案与治理标准,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一个全新的、由我方深度参与定义的战场。


数字人民币战略意图的螺旋式升级(2014-2025)


十年磨一剑,数字人民币的战略布局已初见成效。截至2024年7月末,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金额已达7.3万亿元人民币,个人钱包开立数量超过1.8亿个,试点范围覆盖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而到了2025年第三季度,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额已近10万亿元人民币,个人钱包开立数量超2.5亿个,试点范围已拓展至近30个地区。这些数据不仅展现了其在国内推广的广度与深度,更是对其十年战略演化,特别是进入主动布局阶段后其路径正确性的有力背书。


这一战略资产的锻造,离不开其在顶层设计上的一系列精妙权衡。其核心设计原则,正是在维护金融稳定与拥抱技术创新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的产物。


1.2 核心设计原则:在稳定与创新间“精妙平衡”


若要理解数字人民币(e-CNY)的架构蓝图,大概率不能理解为纯粹的技术选型博弈,而应当理解为一系列精妙政治经济学权衡下的产物。其每一项核心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在推动一场货币形态的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如何小心翼翼地进行两端的平衡——一端是“创新、颠覆与效率”的技术驱动力,代表着构建更高效、更直接的支付体系的无限可能;另一端则是“稳定、秩序与存量利益”的巨大引力,代表着维护现有庞大金融体系根基和商业银行生存模式的现实需求。因此,e-CNY的设计蓝图,本质上是一部在“国家强力控制”与“市场既得利益”“金融系统性稳定”与“支付体系创新效率”这两对核心矛盾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的制度安排。


双层运营体系:拆除“金融脱媒”的引信


要理解“中央银行-指定运营机构”这一双层运营模式的深刻用意,必须先进行一次惊心动魄的“反事实推演”。假设央行选择了技术上更直接、看似更高效的“单层运营”模式,即直接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将会触发怎样一幅多米诺骨牌倒塌的景象?


届时,公众出于对国家信用的绝对信任,极有可能将存款从商业银行大规模地、恐慌性地转移至零风险的央行数字钱包中。这将如潮水般抽干商业银行的核心负债基础,其赖以生存的信贷创造能力会随之瘫痪,使资产负债表瞬间崩溃,信贷创造功能即刻停摆。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收缩与功能失灵,整个经济将陷入信用枯竭的“大萧条”状态。


这个潜在的后果,反向证明了单层运营体系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可行性,也凸显了双层运营是唯一负责任的战略抉择。


因此,“双层运营”体系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唯一能够避免这场灾难的制度巧思。它首先是对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战略性安抚”,精准地回应了银行最深的生存焦虑——担心被央行“降维打击”,沦为单纯的通道。通过保留商业银行作为第二层指定运营机构的核心角色,该设计确保了银行的账户中介地位和客户关系得以保留,从而稳住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石。



在此之上,100%准备金制度要求运营机构在向公众兑换数字人民币前,必须向央行全额缴纳准备金。确保了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不涉及信用创造,仅仅是M0形态的转换,从根本上杜绝了对货币供应总量的冲击。


这套组合拳,在维持央行绝对中心化管理地位与激发市场机构创新活力之间,取得了精妙的平衡。央行掌控发行、注销和跨机构互联互通,维护货币主权;而商业银行和其他机构则可以充分利用其技术、人才和客户资源,在钱包设计、场景拓展和市场推广上进行竞争与创新,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的数字人民币生态。这无异于一份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心照不宣的“制度契约”:央行保留最终控制权,市场则保留了创新的空间和商业机会。


M0定位:划定清晰的竞争边界


如果说双层运营体系是结构性的风险规避,那么将数字人民币严格定位于流通中现金(M0)的替代,则是功能性的边界划定。这本质上是央行向整个商业银行系统递交的一份精心设计的“制度契约”,旨在清晰界定权力边界,避免直接冲突。


这份契约包含两大核心条款:

  1. 契约的“安抚条款”:不计付利息,承诺不争夺核心负债。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技术参数,而是央行做出的一个核心政治承诺——“我不会与你们争夺赖以生存的存款”。银行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吸收计息存款(M1, M2)来派生信贷。一旦数字人民币计息,哪怕利率极低,凭借其国家信用的绝对安全性和无与伦比的流动性,也将立刻撕毁这份契约,引发灾难性的“存款搬家”,动摇整个银行体系的根基。因此,“不计息”原则是确保e-CNY不与商业银行发生生存性竞争的“防火墙”,是契约精神的基石。

  2. 契约的“权威条款”:赋予法偿性,宣示最终货币权力。这是契约的另一面,是央行保留最终控制权的“王牌”。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具有无限法偿性,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具备接收条件下不得拒收。这一法律地位宣示了央行在支付体系中的最终权力,确保了e-CNY作为国家货币的至高地位。商业银行除了接受和流通,别无选择。


通过M0这一定位,央行与商业银行体系形成了一种功能互补的共生关系:央行专注于提供最基础、最安全的公共支付产品,而商业银行则可以放心地在这一基础之上,派生M1和M2,继续履行其信用创造和金融中介的核心职能。这种“各司其职、互不侵犯”的制度智慧,是数字人民币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确保不引发系统性金融动荡的关键所在。


1.3 “可控匿名”的政治智慧


在探讨数字人民币的隐私设计之前,必须确立一个不容置疑的全球金融治理公理:任何旨在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现代支付工具,都必须无条件地满足反洗钱(AML)与反恐怖融资(CFT)的最高标准。这不是一个可供商榷的政策选项,而是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等国际权威机构所确立的、所有负责任国家都必须遵守的“铁律”。


因此,数字人民币“大额依法可溯”的“可控”属性,并非一项服务于国内监管的特殊设计,而是中国作为主权货币发行方,对这一国际准则做出的庄严承诺与技术兑现。它确保了e-CNY这张中国的“新名片”,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一张干净、合规、能在全球舞台上与任何对手同台竞技的“国际通行证”


对“可控匿名”最常见的批评指向其“可控”二字,认为这为某种不好的东西开启了大门。但正是这份内嵌于系统底层的合规承诺,使得数字人民币有资格在mBridge等多边项目中扮演关键角色,因为它向所有合作伙伴国保证了其系统符合国际通行的监管准则。在此意义上,“可控”非但不是战略负债,反而是其参与全球竞争最宝贵的战略资产,“可控”恰恰是数字人民币从一项国内试验转变为具备全球潜力金融基础设施的“必要前提”


在完全满足国际最高合规要求这一刚性前提下,数字人民币才开始探索如何在保护公民日常隐私方面,提供一个超越现有模式的更优解。它旨在开辟一条介于两大失败极端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 它拒绝物理现金与匿名加密货币在AML/CFT上的“治理失控”,因为绝对匿名已成为非法活动的温床,为任何文明社会所不容。正因如此,完全匿名的央行数字货币方案在国际上被普遍视为不可行。

  • 它也拒绝私人电子支付工具将用户数据过度商业化的“监控资本主义”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以牺牲用户隐私为代价,将核心金融数据主权让渡于商业公司。在这种“账户紧耦合”模式下,用户的每一次消费、转账、甚至行为偏好都被平台精准记录和分析。用户在商业平台面前几乎是完全透明的,这不仅引发了数据滥用和隐私泄露的深层忧虑,更构成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数字人民币“小额匿名、后台可溯”的设计,便是在宏观金融安全与微观个人自由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的制度探索。它向社会提供了一份新的数字契约:国家以主权信用保障公民日常小额支付的隐私权,使其免受商业性追踪;作为交换,公民则需接受国家在法律授权下,对可能威胁金融系统安全的重大非法交易保留追溯的权力。


这并非对隐私的妥协,而是一种在更高维度上,展现出的、超越现有模式的制度设计自信。它证明了一个负责任的货币发行方,完全可以在履行国际义务的同时,为本国公民提供比纯粹商业化系统更高级别的隐私保护。


1.4 三大支柱——主权、效率与数据


要回答“国家为何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推动数字人民币这一庞大工程”的根本性问题,就必须超越支付工具的表象,深入其战略意图的内核。答案并非单一维度,而是构建于一个层次分明、目标递进的“目标金字塔”之上。捍卫“货币主权”是其不可动摇的“防御性基石”,提升“金融效率与普惠”是其面向社会的“公共价值支柱”,而其真正的战略尖顶,则直指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终极资产——构建一个国家级的“经济神经网络”与“可信数据基础设施”。


货币主权——21世纪数字铸币权的现代战争

捍卫数字时代的“铸币权”,是数字人民币工程的合法性基石与战略原点。在内有支付巨头形成数据与渠道垄断,外有Libra等超主权货币构想冲击的双重压力下,国家若不主动推出主权数字货币,则意味着支付体系的“管道”和流淌于其中的“数据血液”将完全由私人部门甚至外部力量所定义。因此,e-CNY的诞生,首先是一场“底线防御战”,其首要目标是确保国家对基础货币发行的绝对控制权,重夺未来数字货币形态的“定义者”身份。


金融效率与普惠——作为国家公共品的社会价值

在捍卫主权这一宏大叙事之下,e-CNY同样承载着降低全社会支付成本、实现金融普惠、增强支付体系韧性的务实目标。这些作为国家级公共基础设施的社会价值,构成了其获得公众认可、彰显“为民服务”属性的重要“支柱”。


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降低支付成本与提升效率:e-CNY定位为M0,央行不向运营机构收取兑换流通服务费,运营机构也不向个人客户收取兑出、兑回服务费。对于商户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潜在的支付手续费降低。同时,其“支付即结算”的特性,实现了资金的点对点实时转移,无需通过第三方清算机构,极大地提升了资金周转效率,解决了中小商户因结算延迟而面临的资金占用难题。

  • 实现普惠金融:e-CNY的设计致力于服务银行账户未普及或服务不足的群体。其“账户松耦合”特性意味着用户无需绑定传统银行账户即可开立和使用数字钱包,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此外,“双离线支付”功能,确保了在网络信号不佳的偏远地区或紧急情况下,支付依然可以完成,有效弥合了“数字鸿沟”。

  • 增强支付体系韧性:e-CNY为现有零售支付系统提供了一个高可靠性的冗余备份。在极端情况下,即使商业银行或第三方支付系统出现故障,e-CNY作为央行直接负债的支付工具仍能保障社会基础支付功能的正常运转。


然而,我们必须提出一个战略性质疑:仅仅为了实现这些效率的提升,是否足以支撑如此巨大的国家级投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若仅停留于此,则远未触及其在数字时代最深刻的战略抱负。这些公共价值更像是其赢得社会共识的“入场券”,其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更宏大、更根本的巅峰目标。


金融数据主权——构建国家经济的“实时神经网络

如果说捍卫货币主权是e-CNY的“过去时”,提升金融效率是其“现在时”,那么构建一个国家级的“可信数据基础设施”,掌握金融数据主权,则是其决胜未来的“将来时”。这才是驱动国家意志排除万难的终极答案。


e-CNY的数据能力绝非简单的大数据收集,而是旨在构建一个覆盖全国、实时反馈、高度可信的“国家经济实时神经网络。人民银行通过“一币、两库、三中心”的核心架构,特别是大数据分析中心,能够合法、合规地掌握全量、脱敏的交易数据,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宏观经济洞察力。这个网络的革命性意义体现在两个层面:

  1. 对内的一挺显微镜: 传统的宏观调控依赖滞后、抽样的宏观数据如CPI、PPI等),如同“盲人摸象”。而e-CNY赋予了央行一挺“显微镜”,能够近乎实时地观察到全量、高频的资金流动态势。这意味着货币与财政政策的传导将发生质变,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的精准滴灌。设想一个场景:为精准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传统做法是普发消费券或进行购置税减免。而借助e-CNY,央行可通过智能合约,向特定区域、特定收入群体的用户钱包内,精准投放一笔附带“仅限购买指定品牌新能源汽车”条件的数字人民币红包。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国家金融安全的“预警机”,通过实时数据分析提前感知系统性风险的积聚,使金融监管从“事后救火”转变为“事前排雷”。例如,系统可以监测到某个特定房地产板块或金融产品领域出现异常的、高杠杆的资金聚集,这可能是资产泡沫形成的早期信号。同样,通过追踪资金在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异常流动,可以提前识别出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或机构经营困境。

  2. 对外的“下一代底层操作系统”。 从长远看,这个由主权货币驱动的“可信数据与结算层”,是未来中国在全球数字资产(如RWA、数据资产)交易中争夺定价权和规则制定权的根本前提。没有这个由主权货币驱动的“底层操作系统”,人民币就无法在下一代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成为核心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当全球贸易越来越多地通过代币化资产进行结算,当数据成为可以跨境交易的核心生产要素时,拥有这样一个安全、高效、且与国际标准(如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接轨的底层基础设施,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新基建”。它确保了人民币不仅是交易的媒介,更是未来数字资产价值流转网络的核心节点与标准制定者,为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的激烈角逐中赢得战略主动权。


综上所述,数字人民币的顶层设计,远非一个支付工具的改良。它是一项旨在通过构建数字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数据主权”——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



我们认为,这应当是其作为一项宏大国家工程的最终答案。




第二部分

从试点到实践




2.1 “从0到1”的战略验证:苏州与义乌的样本启示


如果说本文章第一部分描绘了数字人民币(e-CNY)的宏伟设计蓝图,那么本章则标志着我们从“理论设计”向“实践检验”的重大转折。


任何一项国家战略的成败,最终都取决于其能否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坚实的落脚点。这个落脚点便是在B端(企业)和G端(政府)场景中的突破。


B端与G端的率先突破:为何是它们?


在分析具体案例前,必须首先解构一个关键问题:为何数字人民币的突破口率先出现在B端和G端,而非更为大众化的C端零售市场?答案在于核心痛点的识别与对症下药


现有的支付体系,无论是传统的银行转账还是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在C端零售场景中已提供了足够便捷高效的服务,用户体验趋于饱和。然而,在B端和G端,尤其是涉及多方协作、流程复杂、信任要求高的场景中(如供应链金融、财政补贴发放、跨境贸易结算等),现有体系存在着三大根本性缺陷:

  1. 效率与成本问题:传统银行转账流程繁琐、周期长,无法满足企业短平快的资金需求;跨境支付更是经由SWIFT等多层代理行,成本高昂且耗时数日。

  2. 信任缺失问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不对称,核心企业的信用难以穿透至末端小微企业,导致后者融资难、融资贵。预付消费、专项补贴等场景也因缺乏透明的资金监管机制而频发挪用风险。

  3. 监管穿透问题: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分离,导致监管部门难以实时、精准地追踪资金去向,尤其是在财政补贴、供应链融资等领域,存在资金被挪用的风险。


正是在这些现有工具的“失灵地带”,数字人民币凭借其独特的技术特性,成为了解决痛点的“特效药”。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存证能力、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性、点对点支付即可追溯的特性,精准地对上述“效率”、“信任”与“监管”三大痛点进行了靶向治疗,从而在B端和G端率先找到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案例一:苏州——验证“价值赛道”,而非“支付体量”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苏州不仅在交易体量上取得了惊人成就,更在应用深度上为我们指明了数字人民币真正的核心赛道。据2025 年 8 月下旬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苏州市省政府新闻办对外公布的可知:截至2025年上半年,苏州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额已突破9万亿元。这一数据雄辩地证明,e-CNY已具备支撑大规模经济活动的能力,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主战场”的战略验证。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万亿”的构成,而非数字本身,揭示了e-CNY的真正护城河所在。 其交易额绝大部分并非来自C端零售消费,而是源深入到对公业务、供应链金融、财政补贴、特别是基于智能合约的预付金管理等高价值B/G端场景。这一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数字人民币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可编程性”所带来的“信任赋能”,而非其支付属性。以苏州率先上线的,由邮储银行苏州市分行与江苏金服数字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苏智合”智能合约平台为例,它通过技术手段固化交易规则,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按约支付”,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因信息不对称和人为因素导致的信任难题。例如在驾培行业,苏州市推动将全市 109 家驾培机构纳入苏智合的预付费监管模块以保护学员预付款项;在教育、健身、美容等传统预付费高风险行业,也有商户或运营机构通过类似“元管家/苏智合”功能上线预付卡并实现可视化的资金状态查询与退款保障(已有地方案例显示在商户经营异常时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了未消费资金的原路退还)。


此外,苏州在更大维度上还在探索“物联网+数字人民币”模式,通过在物流/货运、中心厨房等真实业务场景中接入物联网设备(拣货、装车、签收等环节的实时数据),把“货已发/货已收”的可信物理事件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支付触发器对接,从而实现“货到即付、实物事件驱动到账”的闭环——有报道明确指出,借助这种物联网+e-CNY 的场景,企业货款结算周期可由此前常见的“一个月”级别缩短为“即时到账/一笔一清”,大幅改善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与对账效率。



这些基于智能合约的应用,将e-CNY从一个支付工具,升维为一个可自动执行商业契约的“信任机器”。


因此,苏州的成功,其最深刻的战略启示在于:它验证了e-CNY的真正赛道是“信任科技”,而非“支付科技”。 这一关键判断,为后续探讨其“破局之路”提供了最坚实的事实依据。


案例二:义乌——验证“国际化前哨”,而非“地方探索”


如果说苏州验证了e-CNY在国内的“价值赛道”,那么浙江义乌的探索,则是在为e-CNY的国际化战略扮演“探路者”与“压力测试器”的角色。


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场景特殊性,在于其海量的、小额高频的跨境支付需求。这恰恰是传统SWIFT体系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软肋”。对于传统的、基于代理行的SWIFT体系而言,处理这类“毛细血管”式的支付是其成本高、效率低的重灾区。每笔交易都需经过层层中转,不仅耗时数日,其手续费甚至可能超过小额贸易本身的利润,严重制约了中小微商户的国际业务拓展。

数字人民币在义乌的探索,正是对这一核心痛点的精准打击。通过 Yiwu Pay(义支付)等本土跨境支付平台,义乌已把数字人民币从试点工具逐步嵌入到贸易结算链路中:平台与银行签署数字人民币跨境合作协议、完成首例对迪拜的跨境结算试点,并在短期内把跨境结算网络扩展到 150+ 个国家/地区,配套上线本地收款账户(如非洲若干国家直收)与订单撮合服务。对中小微商户而言,这意味着能用更合规、可追溯且到账更快的方式完成跨境结算,降低外汇与中介成本,提升资金周转与对账效率,从而把 e-CNY 的“实验”逐步转化为支持大规模外贸活动的“实战”能力。



其战略价值远超一个地方试点,它实际上是在为未来mBridge等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的宏大构想,进行最复杂、最细微的“微观实战验证”。义乌的成功初步证明了: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条可行路径,是绕开与美元在主流金融领域的正面对决,从服务“一带一路”沿线中小微企业这些“毛细血管”的痛点切入,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构建全新的、更具普惠性的全球支付网络。


阶段性结论


综上,苏州与义乌的试点案例,分别从“核心价值赛道”和“国际化突破口”两个维度,强有力地证明了数字人民币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从0到1”的可行性与价值性验证。


然而,正因为其在B端和G端的成功,是源于它解决了现有工具无法解决的、深层次的“信任”与“效率”问题,这也反过来预示了其在C端零售市场将面临的巨大挑战——在一个被两大支付巨头牢牢统治、用户体验已近饱和的日常消费场景市场,e-CNY又将面临怎样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种鲜明的对比,充满张力地开启了我们对下一核心议题“需求鸿沟”的探讨。


2.2 供给优势 vs 需求鸿沟


上一章的成功案例,恰恰为本章的冷峻分析提供了最佳的反衬。数字人民币在B/G端的突破,源于其精准解决了现有体系在“信任”与“效率”上的根本性缺陷。然而,当我们转向广阔的C端零售市场时,必须直面一个尖锐的困境:这里几乎不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痛点。


因此,数字人民币在C端市场面临的并非技术难题,而是一场经典的价值主张错配”(Value Proposition Mismatch)。其国家级的、宏观层面的供给优势(如法偿性、安全性、数据主权),与C端用户和商户极端微观的、体验驱动的需求(如便利性、优惠补贴、生态服务)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要回答“用户为何要迁移”这一灵魂拷问,就必须无情地戳破“供给侧的自我感动”,直面需求侧的真实反应。


三大壁垒下的“生态移民”难题


将C端用户的低迁移意愿简单归因于“用户习惯”是远远不够的。其背后,是两大支付巨头用十年时间构建起的三道坚不可摧的壁垒:

  1.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与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 一个普通用户的数字生活已经与现有支付账户深度绑定。其理财产品在余额宝或理财通里,消费信贷依赖于花呗或微粒贷,共享单车、外卖平台、网约车等高频应用早已设定了免密支付。迁移到e-CNY,不仅仅是更换一个支付APP,而是意味着要从一个完整的“数字生活操作系统”中进行高成本的抽离。这不仅带来了学习新应用的操作成本,更带来了重构整个数字生活习惯的巨大认知成本。对于已经“极度满意”现有体验的用户而言,缺乏足够强大的新价值主张,这种迁移的动力几乎为零。

  2. 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无法穿透的“社交关系壁垒”。 以微信红包为代表的“社交支付”,其核心竞争力并非技术,而是其背后强大的社交关系网络。支付在这里是一种“社交姿态”,而非纯粹的“交易行为”。数字人民币作为一个中性的国家金融工具,天然缺乏这种情感与社交属性,使其难以切入由“关系”主导的支付场景,这是一道技术无法逾越的壁垒。

  3. 价值钝化 (Value Insensitivity): 这或许是对e-CNY在C端价值主张最残酷的评估。数字人民币主打的两大核心卖点是 “零手续费” 和 “双离线支付”。然而,对于一个在日常消费中几乎从不支付手续费(商户承担)、且99.9%时间都在稳定网络环境下的城市用户来说,这两个“优势”所带来的额外幸福感(边际效用)近乎为零。个人用户对现有支付工具的费用和网络依赖性痛点感知极弱,这使得e-CNY的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驱动用户大规模迁移的杀手级应用。


一笔清晰的“非理性”商业账


对于商户而言,两大支付平台也早已不是简单的收款码,而是集流量入口、营销工具、会员管理乃至融资渠道于一身的“商业增长伙伴”。它们提供的是一个集成式解决方案,囊括了支付收款、流量入口、营销工具(优惠券、会员卡)、客户关系管理(CRM)、乃至短期融资(如商家贷)等一系列增值服务。


站在一个精明商户的角度,进行一次接入e-CNY的成本-效益核算,其“理性拒绝”的商业逻辑便清晰可见:

  • 转换成本高昂:

    • 硬件与系统成本:需要升级或购置支持数字人民币的POS机具或改造现有收银系统,并与现有的财务、CRM系统进行对接调试。

    • 人力与培训成本:需要对收银员和财务人员进行新支付流程的培训。

    • 机会成本:可能失去原有平台带来的巨大客流和成熟的营销资源。两大平台不仅是支付工具,更是重要的流量入口和营销平台。

  • 增量收益微弱: 接入e-CNY能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可能节省一点点支付手续费(目前费率约为0.38%-0.6%)。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商户而言,这个微小的、以千分之几计算的收益,是否足以覆盖上述硬件、人力和机会成本?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纯商业角度看,这笔账并不划算。


结论显而易见: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商户而言,在现有条件下,主动、全面地转向e-CNY,在商业上是一个“非理性决策”。数字人民币拥有的国家级、宏观层面的供给优势(如法偿性、安全性),无法有效弥补其在C端微观体验、生态网络上的巨大劣势。


战略结论:C端支付主战场的“死胡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试图在“支付便利性”这条主赛道上,与已经形成强大生态壁垒的两大巨头进行同质化竞争的策略,都将是一条事倍功半的战略“死胡同”。


这个结论并非悲观,而是战略性的冷静。它“置之死地”,恰恰是为了逼迫我们去思考“而后生”的全新路径:如果正面战场不可为,那么数字人民币的未来战场究竟在哪里?如何扬长避短,开辟出一条能将其独特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价值的新赛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引导我们走向对数字人民币未来战略方向的判断。



2.3 重构“信任”,而非改良“支付”



前序章节的分析并非宣告数字人民币(e-CNY)的失败,而是标志着一次至关重要的战略清醒:其破局之路,绝不在于对现有C端支付赛道的“改良”,而在于对整个商业社会“信任”模式的“重构”。我们必须果断放弃在“支付便利性”这一“巷战”泥潭中的消耗战,转而在一个由我们定义规则的全新战场——“可编程信任”——开辟制高点。


从“新功能”到“信任的数字化”


在传统经济活动中,“信任”是一种极其昂贵的社会资源,其实现严重依赖一套由法律、合同、中介、监管组成的庞大“人工信任”体系。无论是跨境贸易中的信用证审核,还是供应链金融中的多级信用穿透,亦或是预付金消费中的履约保障,本质上都是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而付出的高昂交易成本。这些成本最终体现为漫长的流程、复杂的文书与高昂的中介费用,构成了实体经济运行的巨大阻力。


而搭载了智能合约的数字人民币,其本质是一场深刻的价值革命:以可信、自动执行的国家法定货币代码,去替代和重构这些昂贵、低效的“人工信任中介”。


要理解这场革命的威力,应当以苏州市的智能合约服务平台“苏智合”为例,其在预付消费资金监管领域的应用堪称典范。传统模式下,消费者预付资金即刻进入商户账户,消费者需承担商户挪用甚至跑路的巨大风险。而通过“元管家”等应用,消费者的预付资金被锁定在加载了智能合约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中,资金所有权仍归属于消费者。只有当消费者实际完成消费后,智能合约才会根据预设规则自动执行支付,将相应款项划转给商户。


对此案例的战略解读必须提升到范式革命的高度:这是人类商业史上首次,国家法定货币本身成为了商业合同的“自动强制执行者”。这种“代码即法律”的能力,由国家信用背书,其执行不再依赖第三方中介的监督与裁决,而是通过不可篡改的程序自动完成,从根本上重塑了交易双方的信任关系。


基于此革命性范式,我们可以推演出价值万亿的全新商业场景:

  1. 重构国际贸易结算体系:一笔基于e-CNY智能合约的国际贸易订单,可以约定“货物到港,经物联网(IoT)设备自动验货通过后,e-CNY货款自动从买方钱包释放至卖方钱包”。这将彻底颠覆现有依赖银行信用证、流程繁琐且成本高昂的结算体系,实现真正高效、安全的“货银对付”(DvP),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全新路径。

  2. 革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在一条多级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采购款项可以通过加载智能合约的数字人民币支付给一级供应商,并约定其中一部分在二级供应商交付货物后自动支付。这种“信用穿透”不再依赖于核心企业的确权和银行的复杂审核,而是由货币本身沿产业链自动执行,将极大提升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和可得性,真正激活产业链的每一个“毛细血管”。


这些已经开始萌芽的试点案例,如苏州的预付金监管、海南的智慧学生证、以及多地落地的数字人民币贷款发放和税费缴纳,正是这个宏大构想的第一批幼苗。它们证明,将智能合约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方向不仅可行,而且已经开始生长。


构筑“长城花园”,赋能“许可制Web3”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全球,Web3和加密资产的世界如同一片充满机遇与风险的“狂野西部”。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因缺乏价值支撑、价格波动剧烈且易被用于非法活动而备受诟病。与之相对,中国的模式是构建一个“长城花园”——在国家金融主权、监管防火墙和实名体系这座“长城”的保护下,建设一个有序、安全、可控的Web3“创新花园”


在这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中,e-CNY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如果说真实世界资产上链(RWA)是花园中珍贵的花朵,合规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是勤劳的园丁,那么数字人民币就是这个花园赖以生存的“自动化灌溉与养分输送系统”。它为所有合规的数字资产创新提供了最底层的、以国家法币计价的、可信可靠的“水和电”。


这一定位清晰地界定了e-CNY与全球Web3生态的竞合关系:

  • 对稳定币的战略替代:在全球稳定币市场,特别是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如USDC、USDT)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国对私人发行的稳定币持高度警惕态度,视其为潜在的金融风险源并可能侵蚀货币主权。因此,e-CNY在“长城花园”内的角色,是对这些外部稳定币的战略隔离与功能替代。香港作为“桥头堡”,其稳定币沙盒机制旨在探索构建一个与内地联通且风险可控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试验田,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战略。

  • 对Web3支付的底层赋能:在“长城花园”内部,e-CNY并不与某个具体的DApp竞争,而是赋能所有DApp。无论是代币化资产的交易结算,还是元宇宙中的小额支付,e-CNY的可编程性和“支付即结算”特性,都为其提供了最理想的底层支付清算工具,确保价值流转的安全与合规。


我们认为,这个比喻清晰地描绘了中国的独特模式:利用Web3的技术外壳,为其注入国家信用的内核,在可控的“花园”内,为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现象级应用”的引爆点


在此战略蓝图下,我们苦苦所追寻的“现象级应用”,以及最终的支付解法,便可知其真面目:


真正的“现象级应用”并非某个面向C端消费者的爆款App,将是第一个成功对接了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全面整合RWA、并受有效监管、面向全球合规资本的“可编程金融市场”、“RWA交易所”或“数字资产发行平台”的诞生。


它的出现将是革命性的。它将如同打开一道闸门,引导今天因风险和合规问题而无法进入Web3“狂野西部”的海量传统资本——保险、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等——安全、合规地进入数字资产领域。当这些万亿级别的长期资本,能够通过一个以国家主权货币计价和结算的通道,投资于被代币化的优质实体资产(如基础设施、债券、知识产权)时,一场真正的数字资产革命才会被引爆,从而瞬间创造出对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巨量需求。


这才是数字人民币的终极目标:通过构建一个全新的信任范式,不仅重塑国内经济的运行效率,更在全球数字经济的未来格局中,为人民币赢得核心地位,为国家争取到下一代金融科技的话语权。 而与Web3的“受控融合”,正是点燃这一局面的唯一火种。



作者:赵启睿   编审:赵一丹、龙典



关于【RWA研究院】


RWA研究院由多位资深金融家、Web3从业者、产业创新者及技术专家联合发起,于2024年6月25日在香港正式发布(全称:RWA Research Institute,简写:RWARI)。


作为国际上最早成立的专业RWA研究机构之一,RWA研究院专注于现实世界资产(Real World Assets,简称RWA)领域,致力于推动传统金融资产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研究院为投资者与企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促进实物资产的数字化与代币化,搭建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之间的桥梁。


RWA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结合政策研究、标准制定与生态共建,助力企业实现资产数字化转型,为全球合规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战略协同。未来,研究院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联合国际机构举办全球产业峰会,探索多领域应用场景,为高质量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5月,RWA研究院联合中国搜索、中电数字场景科技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发起成立“中国RWA产业智库”,聚焦资产数字化领域的全球合规化发展。智库通过三大核心方向赋能实体经济:一是牵头编制《RWA项目评价标准》等国际协作规范;二是构建“资产上链一跨境流通一全球交易”数字化服务链,融合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三是以香港、深圳为枢纽搭建跨境合规通道,推动绿色金融与跨境投融资创新。同时,智库依托“双链融合架构”(国家级联盟链与跨链协议协同机制)强化技术自主性与数据安全,深化跨境协作与合规治理。



 往期推荐 ·


全球加密资产监管进入深水区:规则重构与战略博弈

RWA研究院声明

亚洲双城记:香港与新加坡的RWA赛道角逐

数字资产财库(DAT)新型企业范式的战略分析(下)

数字资产财库(DAT)新型企业范式的战略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