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在硅谷」现在的区块链,是萌芽时期的互联网吗?

区块链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哲学观。

转载
2460 天前
13358
《财经》

本文来源:《财经》

驻硅谷记者 刘泓君/文 宋玮/编辑

刘泓君/配音 李阳/剪辑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刚刚在新年愿望中分享要深入研究加密货币,转眼就在Facebook平台上关闭了所有比特币包括加密货币的广告——即使是有正规注册并且合法经营的公司,都不能在Facebook平台上发行加密货币、二次期权与ICO(首次代币发售Initial coin offerings)的广告。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与扎克伯格一样,他认为“过热的市场”会扼制区块链应用的发展。加密货币的暴涨让早期支持者收获了大量财富,但交易费用上涨正在扼制创新。由于对社区文化不满,Vitalik甚至威胁说要离开以太坊社区。他呼吁创业者专注开发,而不是价格暴涨暴跌。

区块链起源于中本聪的比特币,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

有人认为区块链是互联网发明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它依靠密码学和数学的分布式算法,在无法建立信任关系的互联网上,无需第三方中心的介入就可以使参与者达成共识,以极低的成本解决了信任与价值的可靠传递难题。真正把区块链推火的,是伴随着区块链产生的代币体系与ICO。

即使再多人说99%的ICO项目最终不会有回报,依然挡不住风口给大家的造富梦。泡沫与造富神话的同时,很多人也在焦虑:区块链是不是下一个互联网,自己会不会错失下一个机会?现在区块链泡沫,是不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

区块链在硅谷有多火?

无论是VR/AR还是人工智能,硅谷每次都能最先感受到技术的起源与趋势。如果身在硅谷,能比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更加感受到这轮区块链的疯狂程度:

最近硅谷开始流行一种新的打招呼方式:你买了几个比特币?从ICO热潮开始,在硅谷中心地带,斯坦福毗邻的小镇Palo Alto,大多数时候我在咖啡厅写稿,就能听到隔壁桌儿在讨论ICO。这期间,不停有国内投资人创业者飞到硅谷设立公司。

我参加去年下半年的TechCrunch大会,这是硅谷每年最大的创业者大会,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创业公司是区块链项目。参完会之后,邮箱里收到一批求报道的区块链初创公司。

这里的区块链活动也是场场爆满,如果去晚了即使注册也未必能进入会场,主办方经常不得不严格控制入场人数,甚至还引来消防车;投资银行的人士开始瞄准ICO市场,满会场找需要上市发行的项目,提供投行服务;非洲来的私募基金到这里找项目;湾区房东在卖房时宣布接受比特币支付。

身边投身区块链的创业者背景越来越“高大上”:有硅谷科技公司五大巨头的工程师,来自高盛与摩根斯坦利的投资经理,斯坦福校友甚至还组建了“斯坦福区块链联盟”。

硅谷大佬们在上个比特币涨跌经济周期已经开始布局这块事业。最另类的投资大佬Peter·Thiel把比特币夸成了花儿,称之为“数字黄金”;Linkedin的创始人,被称为硅谷人脉王的Reid Hoffman投资比特币密码学公司Blockstream;Airbnb与加密货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合创始人Nathan Blecharczyk多次示好比特币,称愿意用比特币支付,曾在泡沫破裂时收购比特币应用公司,现在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Coinbase的创始人就是Airbnb早期员工。

最近,斯坦福讲座教授、物理学家、丹华资本创始人张首晟公开发文为区块链技术站台。香港首富李嘉诚认为比特币有风险,只是“保守”地投资了1亿港币的比特币,那是在2014年,当时币价徘徊在200-300美元。

区块链市场的火热与非理性已经登峰造极。如今,很多一行代码也没有的创业团队动辄估值过亿,即使是务实真心做区块链项目的“优质团队”,几个工程师估值千万美元,如果这不是泡沫,什么是泡沫。随着越来越多高市值项目曝光,也越来越多骗局被曝出。

不管是怀抱理想的创业者还是投机者,不妨看看区块链行业里各个领袖的苦恼——那些在硅谷参会的明星项目,投资人拿着钱找他们开放一些投资额度,还没发币的创业者担心项目一上市币价涨的太快,影响创业与员工心态。一位币圈创业者告诉我,现在这个行业,最不缺的就是钱。

一句话总结,这个行业太有钱。这种财富的大量涌入,我们不妨称之为“泡沫”。来得太快的财富,往往很难留住。

这周,美国SEC公开叫停AriseBank 6亿美元的ICO发行,称欺诈项目融资金额,这是SEC首次对ICO项目出手。SEC称代币发行通常应当与受到监管的债券或股票发行划等号,融资方应该披露公司业务与财务历史。所有加密货币应声下跌。随着各国监管措施越来越频繁,区块链泡沫正在被挤出来。

泡沫何时破?藏在经济周期里的秘密

要深入理解区块链行业与之前互联网行业的对比,我们首先来看两张图。


互联网泡沫前后10年纳斯达克指数(来源:华尔街日报)


比特币价格8年变化图(来源:Coindesk)

先来说第二张图,最近比特币的价格突破1.7万美元掩盖了上一轮的暴涨暴跌。在图中2013年那个时间点,比特币价格从13美元涨到了1000美元,近百倍的回报跟2017年12月底的情景相似,几乎所有的报纸、网站、Twitter都在谈论比特币的价格。

2013年的那轮暴涨吸引了大量人的关注,李嘉诚也是那一轮的入局者。早一批的“币圈”“链圈”企业诞生了,包括Ripple、以太坊、比特大陆,以及现在依然火热的莱特币、各大交易所。

很多人只看到了今天的这些公司在新一轮暴涨的辉煌,却忽视在2014年当比特币从最高点的1000美元跌落时,有多少企业破产、倒闭、家破人亡。此后在漫长的低谷期,有多少活下来的企业在艰难度日。

那时候活下来的企业,真正享受到了这轮经济周期的红利,成为这轮区块链的领头羊。

尽管在比特币内部,分为“币圈”和“链圈”,早期区块链入局者,几乎都是比特币大涨的参与者,他们把赚来的钱投入到这个“去中心化”的技术中去。你可以看成,比特币价格的暴涨红利为区块链领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比特币与区块链的经济周期,比互联网的周期来的还要快。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在那轮最大的泡沫中,从纳斯达克指数从1000点涨到5000点,涨5倍的时间用了5年;比特币一年就可以涨10倍;互联网最疯狂的时候从1999年12月9日到2000年3月10号,纳斯达克指数翻了2倍多,创下最快纪录;而比特币从2017年下半年的2000多美元到1.7万美元,也是短短三个月,价格却涨了7倍。

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发生了什么?我曾遇到一个伯克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是2000级的毕业生,那一年他们专业90%以上的人没有找到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他曾在漫长的时间里做着酒店服务生,之后去了印度尼西亚做起房地产生意。

如果你经历过金融危机与经济周期,那些在危机中屹立不倒的企业,最后都成为了“大公司”,能经历过三轮经济周期的公司,可以成为一家“百年老店”。只是在区块链这个行业中,周期随着币价涨跌来的更快更猛烈,行业周期更短。

与互联网不同的是,区块链行业的周期更快,价格更不稳定。这种号称“去中心化”的技术,并不受政府欢迎,却因为“全球化”特性让区块链和加密货币体系成为打不死的小强,不得不逼迫政府采取部分监管措施。没有监管,就意味着投资者得不到任何保护。

泡沫带来人与钱,帮助一个行业成长。如果从比特币的价格周期来看,我们正在一个泡沫破灭的初期。99%还未离场者会在区块链挤出泡沫时面临一段艰难时光。每次泡沫的破灭,也会洗出真正的信仰者与创业者,那些能够活下来的企业,会像经过磨砺的珍珠,成长为下一个Google,下一个Facebook。

区块链能做什么?

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区块链技术已经伴随着比特币白皮书的发布诞生近10年,还没有超级应用出来,区块链到底能做什么?

先来看看互联网的情况,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是从两台计算机连接实现通讯开始的,但真正让互联网开始进入火热的是1989年万维网的出现,万维网的转折点是1993年Mosaic网页浏览器的出现。

从1995年到2000年,互联网企业大量诞生,那个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公司是雅虎。从1995年到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从1000点持续涨到了5048.62点。那时候对互联网投机的狂热与今天对区块链的狂热如出一辙:全球的资本大量涌入互联网领域,正如今天有钱人从世界各地飞到旧金山希望进入区块链一样。

如果说传统经济难以追赶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与市值,那么区块链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把互联网甩在身后。

如何理解区块链技术,其实很简单——区块链解决了共识与不可篡改两大机制。

这项技术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是一个做了十年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人员的视角,他很早就了解了这项技术,在认真分析以后,认为区块链技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区块链的效率非常低,大家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个单点加密、不可撤销的去中心化系统。一位分布式系统的程序员说,这种去中心化系统比中心化系统效率更低,完成同样的任务成本更高。

即使他们也会发声称大量的ICO项目不靠谱,区块链泡沫很快会破灭,为什么大佬们却在行动上拥抱区块链?有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区块链——区块链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哲学观,它是经济学+哲学+密码学+数学+计算机。曾有币圈老人这样总结区块链:区块链的核心是一套自我激励的经济模型,自带造血机制。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其实就是区块链项目自带融资功能,它能够快速为创业公司募资,形成自己的社区文化,完成创业需要的文化、技术、资金的闭环。这些早期创业者正在享受代币暴涨中的财富红利。

这项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是互联网的替代者,而是特定场景的特定应用。目前,绝大部分项目依然在解决虚拟生活问题,它能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一直被争论不休,但它造血体系却实现了利益的重新分配。

如果说比特币是加密货币体系的第一代,以太坊就是加密货币体系的第二代。这个超级平台的“智能合约”体系改变了区块链的融资方式,成为了区块链行业的APP Store。Vitalik Buterin是从4岁开始编程的天才90后,他对比特币2.0的贡献,在2014年挤下扎克伯格,获得世界科技奖,但他却发现比特币先天设计的局限性,辍学来硅谷创建了以太坊。

以太坊通过区块链实现了代币的发行与流通,改变了区块链项目的融资方式,省去了大量的中间环节,正在冲击传统的金融市场。

区块链最被看好的应用领域是金融。Ripple是根据区块链思想诞生的解决银行清算体系的公司,很多人不喜欢Ripple,认为它变得越来越“中心化”。

曾经这家公司因为是否要配合监管,是否有权冻结个人资产,代币如何处理等问题,两个核心创始人在2014年发生了一次大争执,导致一个创始人出走并抛售100亿个瑞波币。最终,Ripple放弃了更激进的个人业务,专做银行跨境汇款的网关,走向与银行合作的路线,而非监管的对立面。

随着Ripple发行的瑞波币价格一路飙涨,这家小创业公司按瑞波币最高价格计算,一度成为市值超过3千亿美元的公司,数次调整方向后,瑞波币在实际业务中的作用却并不明显,却意外撑起公司市值。

创始人Chris Larsen握有51.9亿个瑞波币和Ripple公司17%股权。若单以不稳定的币价计算,在该币种涨到3.84美元时,挤掉硅谷的甲骨文创始人Larry Ellison成为全球第五大富豪,财富超越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谷歌创始人布林和佩奇。

这些都是上一轮经济周期2013-2016年活下来的区块链企业,以太坊平台上更多的应用开始在这一轮出现,最具杀伤力的区块链应用可能还在孕育中。前阵子硅谷流行区块链项目“云养猫”获得索罗斯量子基金领投的7000万美元A轮融资,谷歌、ConsenSys、DoubleRock基金跟投。

扎克伯格已经感受到来自区块链的压力,开始研究区块链技术。这种焦虑从何而来,如果生活在硅谷,会对Facebook的困境深有感触,几乎每次危机,都与假新闻、数据隐私以及过度商业化紧密相关,Facebook重金投入人力,消除层出不断的负面,依然替代不了社交网络的一次又一次的引爆效应。

由于区块链技术的不可复制性,它可以溯源每一条消息的来源,且对用户信息高度保密,这种技术是否可以解决Facebook面临的大难题,追溯每条假新闻来源?在扎克伯格迟疑的时间,基于区块链的社交平台Steemit、Synereo、Yours、ONO等已经陆续内测上线。未来类似这些新的应用在解决现有的互联网痛点后是否会冲击到现在的巨头,社交与支付还是不是现在的形式,谁是下一个超级APP,都会在这轮泡沫之后被验证。

历史总是曲折的相似,区块链与早期的互联网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区块链不知是技术,更是一种哲学观。比特币社区巴比特创始人长铗曾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我的建议是机构一定要摒弃头脑中的互联网思维,去拥抱区块链思维。因为区块链的运行机制、商业模式、发展路径较互联网项目有很大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呈镜像关系。有人认为比特币这样的先行者,也有可能被后来的技术更先进的区块链取而代之,就好比90年代的浏览器之战,先行者Netscape没有笑到最后。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思维,比特币作为数字货币之锚的地位很难被取代,这是因为比特币并不是一种软件,而是一种协议。它的开发者不是一个公司或机构,而是一个开放社区。它也不需要像软件一样申请专利,建立竞争壁垒,相反,它的代码是开源的,谁都可以照搬、仿效它的代码。山寨币的涌现并不能稀释它的价值,又难以挑战它的地位。它的协议升级需要全网共识的通过,因而非常难以对它的基本参数进行修改。对于传统互联网项目,做协议相当于做公益,是几乎没有商业价值的。做应用层者则垄断了大部分商业利润。在区块链领域则是相反,做底层协议层的更有商业价值。因为代码即权力,开发者既掌握着协议的标准,项目的主导权,还可以通过内置的代币激励系统,快速建立一个集用户、投资者、软件开发者、硬件开发者、矿工于一体的庞大社区,这种激励完全是自发的,自组织的,自运行的。我也与一些机构接触过,越知名的机构,他们对区块链的理解就越迟钝。越新兴的机构,反而更能迅速切换思维,理解区块链泡沫背后的本质。我想这可能就是一种知见障,过去的成功反而构成理解新事物的障碍。

Jane在硅谷

那些看起来奇怪的人与思想,或许正在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