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生活启示录

原创
2290 天前
16552

挣扎,是二十一世纪人生活的常态。无论是横冲直撞还是小心翼翼,最后发现原来不过是在生活的泥潭里挣扎。以前,长辈总说,“你们啊,现在的生活多幸福,有的吃有的穿。”后来,外婆来陪我住了半月有余,话里话外变成了——“你呀,不要太辛苦了。”是啊,如果这个世界的幸福等于吃穿,那日子也就简单了。可幸福这个泡沫,不仅易破,而且大多数人都抓不住。但这个世界的泡沫,又何止“幸福”?

失望的“逃难人”

又一次见到老吴,是在上海老弄堂里的一家面馆。因为赶稿,我从公司杀到那的时候,老吴已经到了。小面馆的光线并不怎么好,但老吴依然低着头在写些什么。老吴是那种老派精英,永远是一副西装笔挺的架势。他可能是最早 all in 区块链的人,也可能是第一批被迫离开的人。

我坐下来,“吃个面又不采访你,咋还搞得那么正式?”老吴抬起头,看了我一眼,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把菜单递给了我,“点单吧。”这下,轮到我被将了,也不知道我这种纠结性格和“快刀斩乱麻”的老吴是怎么成为朋友的。

我问老吴,在写什么。老吴自嘲地笑了笑,说,“不想走得那么干净,说不定靠卖书我就东山再起了呢。”

老吴最早接触区块链的时候,我还在学校里,啃着财务理论考着不那么值钱的证,丝毫没有会计可能被取代的危机感。开始的时候,他也谨慎,坚定不移地贯彻“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的万能法则。投资,对大多数精英人士来说,都是副业,老吴也不例外。后来。币圈三部曲,水群,跟风,割韭菜,老吴到底是体验了全套。

最早的币圈,其实很小,活跃在每个群里的就那么些人,老吴不喜欢冒泡,却也每天会把群里的消息认认真真刷一遍,然后决定买哪个币。后来,联系人列表每天都会有“来自群聊”的朋友申请,老吴也没拒绝。

老吴就是这样认识的Bill,Bill是个很热情的人,比老吴小三岁,老吴对他的印象是像极了房地产中介。故事的开始,Bill也只是和老吴聊聊行情,带着老吴进了一些大佬坐镇的群,告诉老吴自己买了哪个币。老吴跟着买了一波,倒也是小赚了一笔。后来,Bill和老吴说,打算自己做个项目,大佬也找好了,问老吴有没有兴趣一起。对项目发币这事,老吴其实一直挺打鼓的,空气币的事老吴不是没有听说,可奈不住这边Bill给老吴画的大饼实在诱人,那边圈子里一夜暴富的人突然多了。老吴一咬牙,行吧,那就干吧,投进了原本给儿子出国的钱。

可老吴终究还是晚了一步,币圈寒冬来了,老吴成了面积最大的一批韭菜之一。更讽刺的是,到最后,老吴都没有见过Bill,网络缘分一线牵,连最后的断裂都没有实感。

有时候老吴也在想,自己不是个不理性的人,当时怎么就失了智。最痛苦的时候,老吴也想过去拉横幅,上诉。可最后到底是想明白了,这么做除了徒增绝望以外,毫无裨益,他要把儿子的留学钱赚回来。

你让他从头再来,不难,可不是每个人都是老吴。

我问过老吴,区块链是什么?

老吴说,别信书里写的。区块链,对我们这一批人来说,就是投机。

我也问过老吴,还会回来么?

老吴头摇的倒也不是十分坚决。

徘徊的圈内人

说来,认识大田还是沾了老吴的光。当年寻找写作素材,和老吴提了一嘴,老吴倒是真给我推了个名片。大田是圈子里少有的沉得住气的人,一半也仰仗着有个还算不错的团队。

大田学技术出身,本科、研究生都在国外学的CS专业,可一毕业,就回国了。四年异国恋,大田决心给姑娘一个家了。大田在国外的时候,曾经给一个区块链项目写过代码,一来二去,也算是半个圈内人了。大田说,他对区块链这个底层技术还是非常看好的,但他有个原则,绝不碰币。为此,我曾问过大田,想过拦住老吴么?大田说,有野心的人你拦不住的。或许倒真不是大田没有野心,只是他没那么缺钱。

回国之后,大田看了上百份白皮书,关注了几十个公众号,聊了十来个项目,最后去了一个做钱包的项目。彼时,白皮书的质量依然两极分化得严重,很多时候,就算百八十页也愣是没说清楚项目在做什么。可吊诡的是,玩出新概念的人就是赚到了钱。币圈像个庞大的造梦空间,故事讲得好,还真有人为你转身。概念满天飞,热点蹭得头破血流,一旦赚钱,蜂拥而至。可这些,并不是大田想要做的事。

去年九四的时候,大田还没回国,对币圈的震荡只是稍有耳闻。今年区块链媒体“崩塌”的时候,我们都成了这个所谓的“圈内人”。那晚,和大田分析了一晚上币圈形势,毫无睡意。大田说,应该这只是个开始。果不其然,第二轮如期而至,我们倒是有幸见识了可能是区块链最惨淡的光景。

摇摇欲坠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看不清的监管方向,大田他们的钱包快要上线了,可风口浪尖连给他们写文案的胆量都没了。

我问过大田,区块链是什么?

大田说,不止是技术,也或许只该是技术。

我也问过大田,会走么?

大田头摇的倒也不是十分坚决。

疑惑的圈外人

当我决心踏进圈的时候,我妈也一度是十二分的担心。彼时,书还没摸热乎的菜鸟选手自然更没有办法用大白话的方式给她讲明白区块链是什么,即便是现在,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可天下父母在孩子面前大多数时候都会缴械投降,到底是让我妈成为了我事业的头号支持者,每天准点帮我在朋友圈拉吆喝。开始的时候,我曾担心过,每天这样发,我妈会不会被她的朋友们拉黑。幸好,背靠着真实关系网络的朋友纽带比虚拟网络可靠得多。可即便如此,叔叔阿姨们真的开始了解区块链么?未尝,大多数时候也不过是他们想给后生一丝坚持下去的鼓励。

也未必只是技术上的无法理解,这有所耳闻的满城风雨,早已是好感度跌停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道理在这个时代更加适用,互联网加速的传播,“忽悠挖矿”、传销、骗子……他们对区块链所得知的负面词汇远盖过“去中心化”、“匿名性”这样的区块链特点。道理很是简单,即便片面,传销、骗子什么意思都不需要解释已经让人却步了,而技术特点一时半会还真说不清。

我问过我妈,区块链是什么?

我妈说,是孩子的工作。

我也问过我妈,害怕么?

我妈头摇的倒也不是十分坚决。

纵使万般鼓吹区块链的前景,纵使监管正在试图肃清行业,但大热过后的一地狼藉依然让大部分人都看不到希望。

(本故事纯属虚构)

风险提示: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乘客们谨慎投资,不要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