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蹭权威”:区块链论坛“乱象”

转载
2404 天前
16316
人民网—人民创投

火讯财经注:本文转自人民网—人民创投,作者:韦柳坤。

割“韭菜”的表象背后,实则是行业缺乏自信带来的巨大的焦虑,而“权威”就像一针兴奋剂,向全行业不断注入新鲜的鸡血。

现阶段的区块链行业有多么渴望被认同?“史上最官方”、“史上最权威”、“最高规格”……各路人等都不断试图拉着“体制内”的能量为自己的区块链论坛背书。 

尽管中国许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推进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措施。但在中央层面,出于多种因素的考量,愿意站在前台的国家单位并不多。一边是新兴产业的快速膨胀,一边是权威认同的严重不足,矛盾之下,如今众多的区块链论坛上产生了诸多花式“蹭权威”的乱象。

 

喧嚣的A面:“蹭权威”专业户

 "区块链会议太多了,我现在只挑规模大的去。"在北京一个区块链峰会的会场外,区块链创业者徐铭(化名)对记者表示,“过来学习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5月份区块链主题的会议接近100场,平均每天3场,其中上海26场,北京23场。这并不包含会议名字里不包含“区块链”,但涵盖了区块链内容的会议。

“我来北京一个星期了,去了十几场(会议),上周有一个在国家会议中心,今天这个也不错!”徐铭告诉记者。

在徐铭的朋友圈里,前三条都是这个峰会的照片加定位,其中一条配文:迄今为止首届国家部委明确表态支持的区块链产业峰会,顶级规格嘉宾出席,多个部委,数十位区块链大佬……再往前,还有杭州、天津、深圳、甚至是在菲律宾参会的打卡信息。

当记者向徐铭询问创业方向和具体业务时,他给记者发来了一个“挖矿智能手机”的视频链接,“细心看看,然后给我转过来7500元可以预订一部挖矿手机”。

会场内,以中间位置拉的一条红线为分界,前排标明“嘉宾”的座位席只坐了不到三分之一,经在台下就座的几乎都是即将要上台致辞或演讲的嘉宾,一旦他们结束讲话,便会匆匆离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会场后排标明“媒体、合作伙伴”的座位席座无虚席,不少人没有座位只能站着——大家都是为了听开场几个重磅领导的致辞来的。当会议开始讨论落地、技术的时候,人群就渐渐散去了。

无论何时,场外永远比场内热闹。

拍照的人最多,除了写着会议信息和大会主题的背景板,媒体专访间也是一大热门拍照点,有人打开了前置相机,让自己与从台上下来的专家同框。记者在闲聊中遇到了几位“媒体同行”,其中一个声称可以在数十家行业媒体发稿。

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业内一些自媒体为博关注,用别家采访的素材攒一篇所谓的“专家专访”是惯用手法,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们会来现场拍几张照片回去。

另一波聚集在场外的则是带着“合作伙伴”牌子的区块链从业者,其业务从信贷、公关、代投、FA到辅导上市不等,他们通过招商的渠道来参会,目的除了发掘新客户,还要利用峰会的“权威”为自己的信誉背书。

 

泡沫的B面:被傍上的权威

更多人来参加峰会,是为了截取受邀前来的官员和专家的只言片语,以作为对政策和行业风向的把握依据。“说停ICO就停了,说发展区块链,区块链就遍地开花,还是要听政府专家的指导。”区块链从业者李丹(化名)告诉记者,她经常奔波于各大会议现场,在会议中随时摘录领导的发言同步到几十个微信群里,"我们都要听国家的"。

去年9月4日央行联合七部委叫停ICO(首次代币发行)后,一些人意识到,业界“权威”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这门生意的命脉。人们一方面为会上相关官员和专家对区块链技术的肯定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与这些接近规则制定部门的人建立联系,甚至联手推动政策和行业风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转变。

这种对“权威”的渴求,使得“傍权威”成了一门好生意。不少人都表示自己获得了“权威”部门的支持,或者自己本身就是能够影响规则制定的“权威”人物。以上述的区块链峰会为例, “迄今为止首届国家部委明确表态支持的区块链产业峰会”这样的字眼并不是徐铭自己的意淫,同样的话出现在该峰会主办方工作人员的微信朋友圈中。但事实上,这些区块链峰会受邀的嘉宾,往往只是以个人名义来参与了一场行业内的讨论,却被人过度解读为他的发言实际上代表了其背后权威的某种动向。

在几天前北京市金融启蒙年会举办之后,不少区块链资讯平台发出了“徐明星任北京金融局支持的区块链生态投资基金管理人”的新闻。但当时身在现场的一位记者告诉人民创投·区块链(ID:peoplechain),该基金的发布是年会中一个很小的环节,北京市金融局局长霍学文作为年会的邀请嘉宾,发布全过程都坐在台下,没有参与其中。相反,霍学文在当天的演讲中还规劝徐明星与自己发的币和做的交易所做彻底了断。


至于为什么新闻里出现了“在北京市金融局支持下”的字眼,该媒体老师表示,系部分媒体为了扩大’利好’信息,有选择地对新闻事实进行了编辑。与之相同,霍学文在活动当天所说的:“北京市不欢迎发币”,以及规劝徐明星与自己发的币和做的交易所做彻底了断的言论,则被一些行业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各式各样的区块链协会和联盟也已经被当成了“权威”的一部分,成为主办方、协办方及各种受邀嘉宾,频发出现在各大会场。

通过记者网络搜索,就有杭州区块链协会、China Ledger联盟、金融区块链联盟、区块链微金融产业联盟、安全食品区块链溯源联盟等等数十几家。但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查询结果显示,区块链相关社会组织共有11家,其中北京地区的只有北京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和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登记在册。


据一位资深媒体人胡琏解释,没有登记备案的协会都属于“山寨协会”,这也是大多数所谓的区块链协会的现状,联盟则没有太多限制要求。 “但是,协会也好,联盟也好,都属于松散的社会组织形式,本质上没有什么‘权威性’可言。就算是最终隶属于某些政府机构,这些组织与真正的权威之间仍然隔着千山万水。”他说。

 

区块链的“权威”焦虑

事实上,除了机构频频被拿出来背书,行业内的专家们也深受困扰。

“刚才领导打电话说不让接受采访。”在一场峰会后,一名专家以这个理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邀约。也有记者发现,一些专家在形成文字稿件时,态度会比接受采访时的口语回答更保守。甚至,有专家甚至会直接要求撤下报道其演讲内容的相关文章。“真正的专家,在风口浪尖上不愿意说太多。”胡琏解释。

另一方面,不少专家在专访或者演讲中都会特意提醒听众,他们并不能代表权威,但这件事似乎被在场的人刻意忽略了。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专家”的本意都如此。有时候,让人误会才是他们的本意。

“现在的比特币行业中,相关媒体里存在劣币,相关专家里也存在劣币。这个行业火了,大家以为能赚到钱,就摇身一变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出去讲课,自己却没有学术著作,也基本没发表过相关的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称。

“接力棒传到了专家手上。”据区块链创业者白亮(化名)回忆,在“正规军”大规模出动前,区块链会议是另一番光景,出来站台演讲的更多是所谓的币圈大佬:李某来,薛某子,林某鹏,张某海,易某华……“现在他们倒不怎么出来说话了。”

在他看来,区块链概念刚刚出现的时候,了解的人并不多,只能是早期圈子里的那波人出来布道。随着行业经历过萌芽阶段,不断发展到需要国家监管层面对它的野蛮生长进行规范时,行业和社会都需要比早期布道者更为权威的声音来给未来背书。因此,越来越多行业内的学者、专家开始被请出来发声,来缓解人们因权威的暂时缺失而形成的焦虑。

“最重要的可能是,区块链不炒就凉了。”白亮认为,区块链概念的热度虽然延续至今,但落地路径仍不明晰,依旧没有出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杀手级应用,行业极度缺乏信心,所以花式“傍权威”,拉各路专家为新兴技术站台,在这个阶段成为区块链行业中的一种“怪现状”。

有评论认为,从年初徐小平振臂高呼“All in区块链”到开春让所有人都睡不安稳的“三点钟社群”,割“韭菜”的表象背后,实则是行业缺乏自信带来的巨大的焦虑。当焦虑难以排解、行业面临信任危机的时候,“权威”像一针兴奋剂,向全行业不断注入新鲜的鸡血,但其效果终究有限,真正可以给行业带来安全感和未来的,依然是让浮在天上的理论尽快落到实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