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如何让科技创新支撑公共舆论场

转载
1712 天前
4669
学习时报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增加了“科技支撑社会治理体系”的表述,这表明应充分利用创新社会治理的智能手段。社会治理、科技创新并不是新词,但如何协同践行并获得实效这值得思考。特别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发展不断面临新挑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医学领域的事,其冲击的是社会体系,特别是话语舆论场会影响公众的认知、心态和行为。而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体系的表述,更加明确和凸显了新时代社会治理智能化以及安防化的重要性。客观而言,舆论场的本质特征在于“多方叙事”。特别是“互联网+”的时代,舆论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与“多方叙事”相互交织,形成了对疫情社会性治理的共振。由此,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体系,特别是在此次抗疫舆论场的框架下,不断完善和创新相关科技智能手段,让信息资源的真实性、科学性得以真正的高效释放,让误读、谣传消失,让化解不当舆论能力最大化,形成社会治理“智治”体系下可推广的、常态化的经验模式,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有助于集中力量净化话语舆论场进而推动创新社会治理有机性。疫情面前,“多种叙事”往往呈现出多源头、层次性的特点。多源头是指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这导致舆论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进而形成一个信息话语场域。层次性是指舆论场域里的话语信息,其真实性、科学性、有效性这三性呈现的形式不一,难以辨认。由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信息化、大数据等手段,集中力量统合各种舆论,并甄别、筛选进而有效利用相关信息,从而净化舆论场,引导群众真实、科学认识疫情,以增强社会治理的系统化和有机性,众志成城一起抗疫。

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同时强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和群众的能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意味着治理主体多元化,可集中力量共同参与,最大化决策的民主性,以及丰富治理方式的多样化。在这场疫情中,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没有谁能置身事外。我们不怕言论,但各种信息聚合的舆论场容易泥沙俱下,并产生信息不实、沟通不畅,进而引起非理性情绪等问题,从而降低治理效率和抗疫效能。将相关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注入疫情的社会治理之中,确实对人数、流动性,甚至追踪到实名者起到了作用。例如,具体到社会组织的最基层单元——社区。有些社区合力打造的党建引领微平台、开展微实事,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来听取民声、汇集民情,将碎片化的社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战斗力。在此次疫情中,社区通过网格化、地毯式的治理思路,运用科技平台,街道党组织的书记、社区主任、网格员、楼栋长通过科技移动终端,实时监测、巡查、上报小区人员情况,大大提升了社区疫情治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受到居民群众的好评。同时,相关医务人员以及医务用品数据的实时共享,有利于各主体之间的协调互动,打破信息壁垒和沟通障碍,提升治理手段的高效性、技术性与创新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情况研判、问题聚焦与决策。这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有助于第一时间精准话语舆论场进而推动创新社会治理高效化。面对疫情的快速蔓延趋势,如何在第一时间发布官方消息、精准话语舆论场进而平息不当、不实消息,从而与武汉第一线进行联系、援助,并对全国其他出现确诊病例的省份进行指导,成为抗疫紧迫而关键的步骤。同时,信息科技也呈现出对群众的认知思维、生活方式甚至是整个社会发展模式的改变与重塑的图景。这对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和高效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中国社会治理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指出,现代化历程中,人对自己命运的主宰并对发展中的种种不确定性进行技术控制时,往往忽视了人本身也是风险来源——即自身也是不确定性因素。此次疫情,从地域性到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蔓延,正是因为在第一时间忽视了病毒的严重性,在隔离防护相关措施方面未得到精准认知和控制。由此,科技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社会治理,应不断加强预警和风险排查能力,特别是精准话语舆论场,这可有效发挥遏制恐慌却又全面重视疫情的作用。特别是连线、直播等科技的运用,不仅达到公开透明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可实现第一时间对疫情所产生的言论,诸如紫外线杀病毒、空调升温杀毒以及不实言论带来不当认知而进行抢购囤积防护服物资等社会层面的影响进行高效化治理。第一时间精准话语舆论场,还意味着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治理前瞻性,变被动为主动,将应对机制由事后不断置前并形成常态化的治理模式。例如,“用数据说话”的新模式结合“红色网格”治理,将当地居民和流动居民形成属地织网,并进行整合和动态分析,保证实时监控,最大化地进行隔离防护。同时,网格平台可实时与居民沟通,对群众的心声、话语形成的舆论场进行准确引导进而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实施。构建“智治”模式,就要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将物联网、云技术、区块链等技术融入社会治理之中,服务于新时代社会治理。一些地区已经在实践中安装了综合治理调度指挥屏,实时监控并实现中枢调度指挥,使得人员、社区、街道、城区甚至整个城市的安全问题得到无缝隙覆盖。这为此次抗疫战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高效治理技术支撑。

有助于打造负责任的话语舆论场进而形成社会治理的“中国之治”。疫情之下,从地域性的武汉到举国上下乃至全球,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快速及时地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情况。同时,我们形成的快速化、科学化、高效化的社会治理在此次疫情战斗中,呈现出比SARS时期更加专业化、智能化、系统化的治理之象,这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仅得到其他国家的好评,并可为全球的社会治理提供经验和借鉴,打造社会治理的“中国之治”。

何为负责任的话语舆论场?除了上述提及的集中力量在第一时间给出真实、科学、准确的疫情信息之外,能够心怀世界、以人为本并提供相关援助,这是大国、强国敢于发声和敢于担当的风范。同时,我们可看到治理概念的提出,其实源自于西方。而中国的治理理论以及相关模式的发展,必然带有中国特色等本土化的烙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模式实行上下联动,同时,注重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特别是抗疫战斗,将科技创新注入社会治理,其优势就在于打破了静态的国内范围的疫情研究的社会治理模式,更注重与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国际医疗专业组织机构展开联合研究,这恰恰是负责任大国形成“中国之治”的亮点之一。

综合而言,运用科技创新手段支撑社会治理,集中力量并在第一时间净化而精准话语舆论场,达到医护救助的高效与秩序的稳定开展,大力推进疫情战斗的实效,这些确实有目共睹。值得一提的是,用“小程序”上线能快速灵活解决疫情中辟谣、查找定点医院、预订医疗用品等“大事情”,进而实现更有温度的服务、更有效的治理、更为共享的实时数据,此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