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公益慈善业发展史,区块链是时候出手了!

原创
1741 天前
1713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时值新冠肺炎防疫攻坚阶段,一线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猛烈的病毒攻击,普通大众除了待在家里确保自己不受感染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捐助,献出自己的爱心。

而从近期的事件来看,部分慈善组织欠缺应急统筹能力,承担了他们难以承担的责任,难以管理和分配他们看了都一头雾水的物资,也无法做到及时、透明化公示让捐赠者放心。相比之下浙江省红十字会同处于应急压力下却运转良好,信息公开透明,在捐助者和受益人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微博博主@俊平大魔王发布的在杭州十字会当志愿者的视频介绍,能够保证大量物资高效率流转,该机构8位工作人员需要超负荷运转,在工作时频繁使用微信、电话处理物资。这实际上也是对人工工作量的挑战。我们不禁思考已经应用于存证、供应链、物流溯源的区块链技术能不能在其中发挥正向作用呢?

因此,本文对中国慈善机构的发展历程作简单梳理,并探讨介绍区块链在慈善事业中能发挥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政府主导慈善

建国后,政府包揽了全体社会成员最大限度的就业、基本福利、全国的灾害救助等,使得国家力量全面取代公益慈善组织。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局面得以打破,公益慈善机构开始在我国出现。

1978年开始,在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社会开始出现自由支配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公益慈善事业的空间也逐渐开朗,慈善组织在政府有意识的培育下实现了历史性回归。

1981年7月,中国首个现代意义的公益慈善团体——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这也意味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走上现代化之路,表明公益慈善步入一个崭新时代。1980年开始,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慈善组织。

1989年,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希望工程”顺势怒放,开成了中国公益品牌里的一颗奇葩,大眼睛几乎成为公益事业的代言符号。

【希望工程海报】

当时社会向希望工程捐款通常由个人到机构设立的捐赠室捐款捐物,外地群众则以写信的形式进行捐赠。获赠物资由机构统一调拨分配到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区,同时捐款中部分用于机构项目服务,管理和行政成本。

【邓小平向希望工程捐款,署名为一位老共产党员】

在这一阶段,慈善组织大多脱胎于政府或党群社团,以政府信任为背书进行筹款,在 “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结构下,慈善组织的活动受到过度行政化的影响,无法合理、有效地处理慈善资源和慈善项目对接问题。

以此起始,中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培育进入逐渐壮大的时代。随着1999年《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实施,日常捐赠和应急捐赠便伴随在国人左右,对弱势群体、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关注纳入了慈善公益机构的视线,但是应急捐赠因社会影响范围大、社会动员能力强而被视为历史节点备受关注。

2008年后,企业加入慈善事业

截至2004年底,中国慈善机构获得捐助总额约50亿元人民币,到2007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额就突破200亿,到2008年,由于南方冰雪灾、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全国的公益慈善捐赠总量达到1070亿元,中国的公益慈善实现了一个从50亿元到200亿元,再到超过1000亿元的突破,让2008年的公益慈善事业成为中国慈善史上一座里程碑。引发全国人民全国各组织对公益慈善行业的关注与参与。通过银行,邮局,现场募捐,短信扣费的捐款像雪花般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慈善机构。

【民众为灾区祈福】

在此期间,快速发展的企业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名义投身于慈善事业,“企业-慈善组织联盟”成为主要慈善运作模式,其市场性和开放性提高,但出现慈善组织对企业大额捐赠的恶性竞争,如恶意隐秘对自身不利的信息以获得捐赠,造成慈善项目运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同时,企业为了获得税收优惠,选择与政府有关联的慈善组织为合作伙伴,其中也滋生了腐败、诈捐等行为。

【郭美美事件漫画】

“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天价餐费”、中华慈善总会“尚德门”事件、宋基会事件等集中爆发,2011年成为了公益慈善的问责年,涉及众多巨头公益慈善组织,产生巨大影响。而2011年整年的社会捐赠总额下降了18.1%,涉事的中国红十字会的捐赠收入直接从30.12亿元跳水到5.58亿元。

近年来,进入互联网慈善阶段

随着我国公民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觉醒,推动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发展;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阐述,具有高度通达性、透明度和使用友好性的新媒体时代到来,为我国公益进入新阶段打破了技术障碍 。

一是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更加成熟,主要表现在数量增长快、领域覆盖广、慈善领域创新创业多等方面; 二是公益慈善资源得到巨大增长,近三年稳定在千亿元规模上,全民参与捐赠的新模式,扩大了网络筹款规模,推动我国公益慈善走出资源短缺时代; 三是慈善组织透明度提升,互联网的公开、透明、快速传播的特点,推动了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慈善项目信息传播、受助人信息反馈等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感。

但是,慈善组织扮演着由捐赠人到受助人的信任中介的角色,网络曝光的慈善组织丑闻引发了大范围的信任缺失,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影响着我国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和信心。

【网络募捐漫画】

2016年,“百色助学网”发起人王杰性侵案被曝光,在9年里该网站募集捐助额727万,而创始人却利用慈善的名义,对女学生进行性侵。

2019年11月,某公益平台被媒体曝光。据梨视频报道,其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在各个医院病房进行“扫楼”,引导患者发起筹款。

2020年1月14日,某儿童紧急救助中心为吴花燕治病募款逾100万元,筹款的手法备受争议,还涉嫌用其他已经离世的病童继续筹款,涉嫌诈捐。

……

未来:区块链技术助力公益慈善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年度社会捐赠总额为1128亿元。在捐款逐年增多的情况下而慈善机构仍然存在公信力不高、透明度不够、统筹管理能力不足等痛点。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公共记账的技术方案,也就是通过建立一组互联网上公共账本,由网络中的所有用户共同在账本上记录并核对每一笔交易信息,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它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完备可追溯和去信用化三大特点为搭建信任机制而奠定了基础,因此,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再好不过了。

基于区块链技术有助于优化信息披露机制、善款跟踪、信息监管、机构审计。区块链技术以底 层技术规范建构了参与者的共识机制,此共识机制可以作为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标准,并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慈善组织基于便于使用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将相关信息上链,实现披露信息的透明和全网公开,解决慈善组织信息披露能力不足、信息披露平台不健全、信息披露范围不明确等问题。

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记载和存储公益平台上的善款募集、资金划拨和使用情况,实现捐赠信息的公开和资金去向的可追踪;区块链的信息公开和数据可追溯,使得各个参与者共同记账、信息同步,可以扮演传统监察机构的角色,对数据披露和资金流通进行监管。建立区块链公益账户 ,这与原有的各个慈善机构的私有账户有显著区别,将公益慈善捐赠的数据公开化,便于相关信息的审计。

【复杂美公益慈善链】

这样把数据采集,物资匹配流转、财务审计、信息公开交给技术,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物资流转效率,增强公众的信任,机构只需要做好监督、审核、后勤保障。

在本次疫情期间,复杂美于年初一上线33慈善平台cs.33.cn,运用区块链技术,群策群力,为公益慈善行业提供全链路可信高效的解决方案:运作透明可监督、需求分发更便捷、物资状态与去向可追溯、多方协同更高效等,让公益慈善行为在阳光下公开透明的开展,让爱心得以延续。

【33慈善平台查询页面】

33慈善平台目前已经实现发起、登记、存证等功能。作为慈善数据综合性平台,33慈善平台汇总武汉慈善总会、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湖北省红十字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等多家慈善平台公开性数据。

截止发文,平台共收录114380条数据,包括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等7000余条志愿者信息,1652条企业捐赠信息,杨紫、宋威龙等232位明星捐赠信息,其他10万余条个人捐赠等信息。

平台未来还将收录如献血、助学等其他公益数据到区块链上,公开透明的信息接收公众的检阅、查询。欢迎大家登记更多的公益信息,让善举被记录到区块链上永久保存!

虽然当前疫情依然严峻,但春天已经到了,夏天不会很遥远。在此向所有一线工作人员致敬,我们定能战胜这次疫情,武汉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