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区块链总经理李茂材:在toG(政府)和toB(企业)领域,中国区块链产业有广阔前景

转载
1769 天前
15062
每日经济新闻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刘永生


区块链,无疑是当前人们眼中的焦点。分布式存储、加密算法、共识机制,区块链作为一种集成创新技术,也具有相当高的门槛。

2017年4月,互联网巨头腾讯第一家发出区块链白皮书。2018年8月10日,腾讯和深圳市税务局合力,在深圳市国贸旋转餐厅开出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发票。截至2019年10月30日,该区块链电子发票开票数量已突破1400万张,应用于金融保险、零售商超、酒店餐饮、停车服务等上百个行业。

传统互联网巨头是怎么跟区块链结缘的?腾讯区块链领域的布局开始于哪里?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腾讯区块链发票业务背后的成功经验有哪些?区块链全面落地产业,主要面临哪方面的挑战?区块链技术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腾讯区块链技术总经理李茂材。


腾讯在区块链领域布局经历三个阶段

NBD:腾讯区块链领域的布局开始于哪里?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李茂材:我们第一次关注到区块链,当时还没有区块链这样的叫法。2013年上半年,当时大家关注的是比特币,国内比特币交易所陆续出现,不断有人在做与比特币周边相关的事情。

我们技术团队有一个很好的机制,就是双周学习分享机制。大家看到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技术,就会拿出来分享一下,甚至深入研究。当时就有一两个人,他们装了比特币钱包,然后把比特币的代码也翻了一遍,做了一个两个小时的分享。

分析完我们有几个结论。第一,这个技术很有趣。第二,它的用户体验不好,做一笔交易要十分钟才能确认。

当时我们正在做微信支付的研发,对移动支付的体验正在做变革性尝试,投入了很多精力,暂时就把比特币放一边了。

2013年12月5日,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将比特币定性为虚拟商品。通知一出,它从八千多人民币,一下跌到一千多,后来就没有太多关注。

到了2015年,blockchain这个词在美国已经比较火了,当时还没有区块链这个定义词。我们当时刚刚升级为FINTECH(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有哪些?就包括blockchain这个词。

我们blockchain真正立项就是从金融科技这个视线,认为它是一个比较有前途的技术,值得跟进,很可能对未来金融科技产生一个比较大的影响。

一开始,我们立足考虑是自主研发,但是从底层做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区块链核心的技术创新其实就是防篡改,我们做支付账户体系,也是在做账户资金的防篡改。这个理念跟金融系统的高安全性有很大的相似性。

当时我们发现,很多区块链公司定位都是基础链,想自己造一个新的生态,这对一个创业团队来说是个很好的选择;但对我们而言,腾讯已经比较大了,业务多元,合作伙伴也不少,得重点考虑如何更好的用好这门技术,用区块链技术能不能优化我们的生态,帮助到我们的合作伙伴?当时我们就定位是重点做联盟链。

2015年的时候,以太坊、Hyperledger平台已经出现,但很多产品还没有很明显的雏形,它们大部分也是在2016年才有一些实际的、像样的东西出来。我们定义自己是自研为主,技术驱动。

而在产品和场景方面,我们第一个区块链场景实践是微黄金。在2016年底我们上线了黄金红包,同时我们做了一个并行的区块链系统,黄金红包可以在上面“并跑”。那时候我们不知道它的性能究竟有多好,黄金红包体量还比较大,通过这个尝试,不但有效地检验了联盟链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协作效率,而且对我们区块链底层模块的打磨有比较大的帮助。

大家对腾讯区块链有一些了解是从我们尝试做场景落地开始的。所有好的技术,一定要解决一些实际的场景问题的。腾讯内部的场景比较丰富,所以我们也在内部探索居多。后来我们又与外部的公益寻人机构合作,他们有信息孤岛;通过合作,他们很简单的就可以把我们的产品用起来,效果也比较不错。

2016年我们同时发现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大家提区块链,标准其实是不一样的,因为是从草根发展起来的技术,大家还没有形成共识。什么样的东西才是区块链?一部分人是拿比特币、以太坊、Fabric改,也有拿数据库改的,都说是区块链,所以首先要解决区块链定义和标准的问题。

当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要做可信区块链的工作,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很积极参与进去一起来做标准。让大家知道,区块链的标准应该怎么定?企业在使用时,有哪些规范?怎么去评测它?是不是随便搞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就叫区块链?

所以,简单总结一下:一方面我们做底层技术的研发。第二方面,我们在做产品和场景的适配。第三方面,我们在积极的跟一些政府机构、行业机构合作,制定相关的标准。从2015年就开始积累,2016年已经具备雏形,这是我们第一个阶段主要做的三方面工作。

关于白皮书,我们当时感觉区块链行业发白皮书是不错的方式,可以较好地传达一下我们对区块链的理解。其实我们白皮书2016年就已经写好了,但当时因为要做春节的红包大战,就缓在那里了。春节过后,2017年初,我们正式发出了白皮书,因为我们是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第一家发布白皮书,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关于可信区块链评测,2017年中国信通院第一届可信区块链大会上,我们也是第一家被评测的区块链公司。一方面是我们对自己的自研产品比较有信心,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协助行业探索一个可行的检测标准,形成一定的共识,这样更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2017年,业界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了,像区块链面临的几大挑战,譬如说不可能三角问题,信息透明与隐私保护如何在商业应用中平衡的问题等。

那时我们已探索了一批场景,也遇到了海量并发的问题,包括性能、存储等,这些都是很实在的问题需要很强的工程优化投入。包括区块链电子发票,当时我们也已经在探讨。

2018年时,经过一年多的发酵,国内对区块链的认知已比较普遍,我们也在很多场景里开始更细节、更深入的工作了,包括区块链电子发票产生的效果还不错。

总体来说,我们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最早2013年算是萌芽。2015年~2016年是第一个阶段,2015年真正立项。2017年~2018年是第二个阶段,我们不断打磨底层技术,真正围绕可用,把工程化的性能做好,结合场景做一些适配性的定制等。第三个阶段是2018年后,我们把一些特定的场景做深做透,譬如在发票领域、供应链金融领域,我们会比之前投入的更多一些,因为要解决它更实际的问题。


区块链发展要选对场景,符合技术本质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NBD:腾讯区块链发票业务背后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李茂材:第一,要选对场景,且一定要找到这个行业里面的专家。

行业专家最清楚行业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腾讯内部有各种各样的专家,我们先找了一位税务专家聊税务领域的问题,譬如一票多报、假票、开票难的问题等。那时虽然不知道怎么样用区块链帮助,但是听他讲完后,就有点思路。

这里有个契机是腾讯本身跟深圳市税务局一直在做新技术的探索,深圳税务局很注重创新。另外,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用好的技术,提升税务工作效率。

2018年腾讯和深圳税务局合作成立了“智税”实验室,实验室论证过程还是很长的,深圳市税务局请了很多外部学者、专家,还有内部业务专家、技术专家一起探讨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区块链+税务值得去尝试。所以腾讯专门做了一个定制性的架构,用区块链技术做税务创新探索,这是比较前沿又大胆的尝试。

第二,要符合技术本质,有商业价值。

我们设计完方案,税务局觉得方案确实有亮点,譬如第一次把发票当做资产的方式,实现发票在各环节的流转。譬如以前个人端的开票难、报销难的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企业层面,定期到税务局报道、清盘,这些过程通过这个方案都能够有效解决掉。还有报销企业,以前会遇到假票的问题,虚开票的问题,通过区块链方案结合其他技术都能找到较有效的解决思路。

对于税务局来说,怎么做好全程风险的把控、怎么防止偷漏税,以前没有数字化或数字化不足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在网络末端借助一些额度、频度的措施,来控制风险,但增加了企业、用户的使用成本。

区块链发票能够协助解决这个链条里各方潜在的痛点,大家有共识去做这样的探索。因为确实能实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甚至能降低成本。到这里,较充分地发挥了区块链技术的价值,那就成功了一半。

行业里面涉及多方合作的时候效率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控制风险,防止你在里面弄虚作假。利用好区块链技术,可以帮你去建立信任机制,使得他们做过的事情难以篡改,同时又可以把信息做的更加透明,可跟踪、可追溯。这可以提高彼此之间的协作效率,也符合区块链技术多方协作的技术本质。

第三,要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

从研发的角度来说,以前大家习惯纸票的模式,等未来真正变成区块链票的时候,它的全流程在一部手机里面就可以操作完成,整个模式做了很大的升级和变更,这符合未来数字经济的模式。就和早期我们通过信件来传递信息,后来通过电子邮件,再到后来通过微信,它的效率越来越高。

以前信息化没有解决好的地方,通过这个技术,实现现有场景的数字化解决。它给未来的数字化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四,架构要真正解决问题,要与其它技术充分融合。

这个事看起来很有意义,但是要实现它还需要解决好各种问题。譬如中国有上亿家企业,这么多用户同时在用,海量并发问题、架构高性能的问题、稳定性问题,怎么解决?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发票是一个泛金融领域,像专票甚至可以直接兑换为钱,它的安全性非常重要;所以,如何保证安全性?怎样控制风险?这里是有很大的技术挑战性。

企业之间原本是相互竞争的,现在把数据放出来了,会不会导致企业的商业信息泄露?这也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把所有这些因素考虑好,才能够带来一个有实际效益的方案。

最终你能发现,它是要做一个适配性、定制性的解决方案,不是单一的区块链技术,它是多种技术的组合,技术都是中性的,通过融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区块链在政府和企业两大方向,有较好的发挥空间

NBD:腾讯近期的区块链创新产品有哪些?未来的重点布局?

李茂材:第一,针对非通用的一些场景,我们会做深做透,譬如发票等,我们也会继续完善并做一些小的创新。第二,我们会围绕通用性的能力做建设。以前我们做过BASS,同时我们正在思考,是不是未来有一个更通用的区块链大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更简单的使用区块链,让更多的企业或个人享受到技术的红利,我们正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重点布局上,我们还是会在技术上加大支持,包括核心技术、可用性优化,场景适配技术。底层核心技术上,我们一直都在加大投入,因为它的攻坚难度越来越高,譬如防篡改能力,密码算法,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在工程优化方面,如何面对海量用户,提供海量存储,保证密钥的安全,我们也在持续推进。

NBD:区块链全面落地产业,主要面临哪方面的挑战?

李茂材:第一,要把产业分析的非常透。做产业不像互联网,to c(个人)这一块可以小步快跑,快速试错。做产业一定要对区块链有个理性的认识,它不是万能的,它的技术本质是什么?它能做什么东西?理解透之后,再想办法跟产业做结合。或者说,产业里现有的痛点很难搞定,那用新技术,是不是可以带来一些新的思路,能对它做一些优化?譬如供应链金融。

第二,区块链人才不是很多。一方面要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产业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可能需要他们更懂区块链相关的技术,需要加强他们对区块链技术的培训,只有他们充分理解这门技术后,才会用好这门技术去优化产业里现有的问题。

特别是当下,中国企业的市场红利越来越少。相比以前,更需要提升它技术的创新力度。用区块链优化流程、增加信任,这是区块链的价值点。

从技术方面讲,技术人员也不能只懂区块链技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产业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产业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有些产业跟物联网技术很接近,有些跟大数据很接近,有些跟分布式系统很接近,有些跟通信技术很接近,这就需要一些复合型的技术人才。有了复合型人才,再去结合实际问题,他制定出的方案可能更好。

所以,人才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人才要更懂区块链,二是技术人才也要懂产业。

第三,区块链对政务领域的价值很大,但这里面的挑战也不小,要解决商业模式问题。

因为所有的技术,必须能够赚到钱,才能够可持续发展。有好的商业模式,有好的生存环境,技术才会越来越成熟,对产业的促进才会越来越好。

NBD:区块链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茂材:我觉得区块链技术很有前景,特别是在国内,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国内,有两个比较好的机会。第一就是跟to G(政府)相关的,因为我们的政府一直在倡导深化改革,发展数字经济。在政府机构和个人之间,比如:以前一个政务流程要经过层层把关得十几道程序才能发出去,如果未来借助区块链相关技术可简化成几道程序就可以发出去,这样不但可信,而且效率也更高。在政府机构跟政府机构之间,前些年很多政府部门说要建大数据平台,要促进数据共享,但是直接共享又有隐私的问题。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也面临同样的境况。所以未来,在数据连通和开放共享方面,区块链会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这个技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跟to B(企业)相关的,以前我可能很轻松就能把市场做得很好,因为中国的市场足够大,简单的市场驱动就可以活得很好了,现在我必须要加强企业链条间的合作关系和紧密度,甚至技术的含量,才能够活下去。在这里,区块链就有发挥的空间。

我觉得to G和to B这两个机会是中国特有的,同时,有这两个大场景的驱动,也会反哺区块链技术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