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抓住区块链新机遇,银行业应有新作为

转载
1825 天前
10852
中国证券报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张哲宇   文巧甜


从2008年中本聪提及区块链至今,区块链已从理论走向实践,应用领域从数字货币拓展至具体金融业务领域。从全球银行业看,国有大行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先行者,但与欧美相比,国内大型银行对区块链的基础研发投入有待提升。国内银行区块链应用集中于供应链金融和票据业务。未来国内银行业应从练好内功打基础、理性客观选场景、加大投入强研发、创新激励引人才等四方面积极拥抱新技术,把握区块链发展新机遇。


01
大型银行对基础研发投入不够

与欧美相比,国内大型银行对区块链基础研发投入有待提升。

今年1月,建行研究院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科技活跃度进行研究评估。从影响能力看,高盛的区块链热度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最高的,其次是摩根大通,处于第三梯队的是巴克莱、中国银行(港股03988)和美国银行。从投资能力看,欧美大型银行股权投资金融科技公司更偏重底层技术。其中欧洲大型银行投资区块链技术服务类的集中度最高,美国大型银行投资金融科技公司呈现“多而全”的特点,主要集中于支付类、金融基础设施和软件服务类、区块链技术服务类以及大数据分析类。高盛和花旗银行投入最高。

虽然国内银行的区块链应用不断拓展,但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区块链技术投入主要通过内部自研而非外包的方式,并将重点放在业务场景应用、解决现有业务痛点上,对基础研发投入不够。


02
银行业区块链应用有新布局

国有大型银行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先行者。2019年互联网金融协会与新华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从银行类型看,互联网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区块链技术应用较为积极。国有银行在区块链应用方面推广较早,业务种类较为丰富;互联网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平台搭建领域卓有成效。

国内银行区块链应用集中于供应链金融和票据业务。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数据显示,境内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较高的业务场景依次为供应链金融、票据业务、贸易金融、支付结算、小微金融、信用评估等,而在货币与外汇、财富管理以及农村金融领域几乎没有涉及。整体可概括为跨境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业务。

一是跨境业务。在跨境支付领域,中行、工行等16家核心银行已加入全球支付创新项目SWIFT gpi,全面提升跨境银行支付新标准。在国际贸易领域,民生、中信银行(港股00998)合作打造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BCLC),解决交易双方的互信性和电子数据传递等问题;建设银行(港股00939)探索国内福费廷与国际保理业务,提升贸易融资流动性。

二是资产业务。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农行推出“E链贷”平台,向电商供应链的法人客户提供完整的电商融资服务。在服务民生领域,中行对接“数字雄安”,运用区块链参与新区的土地补偿,代理发放临时占地补偿款。在网贷融资领域,微众银行开发了基于联盟链的联合贷款备付金管理及对账平台,可用于两家银行“微粒贷”联合贷款的结算与清算。

三是中间业务。关于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浙商银行(港股02016)推出了移动数字汇票,以数字资产的方式进行汇票存储及交易。关于综合性金融平台,工行研发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平台,应用于供应链金融、存证溯源、资产交易与监管审计等多领域。关于零售银行业务,光大银行与中国银联合作开发区块链电子签购单系统,探索完全基于互联网环境的联盟链;江苏银行上线了“苏银豆”积分区块链系统,聚焦银行积分营销。


03
积极拥抱区块链应有新作为

当下距离区块链走向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在这一过程中仍将面临若干挑战,作为国家经济中流砥柱的国有银行大有可为。

练好内功,为更大范围应用打好基础。区块链技术必须建立在大量群体参与并共享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价值,封闭的系统并不能发挥区块链优势。建议商业银行围绕客户这一中心,改善客户体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抓好数据这一主线,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统一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资产质量,为区块链技术应用营造良好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理性客观,有针对性地布局业务场景。可以预见,金融业应用区块链技术主要为解决原有业务交易确认和交割环节昂贵耗时、多参与主体交互认证效率低下、部分业务重复性强工作量大容易诱发操作风险等痛点问题。但目前尚未有覆盖各主要商业银行的区块链技术协议或联盟,不同银行间开发的系统并不互认。鉴于此,建议银行业可基于自身业务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个别业务场景作为试点,待市场发展、技术条件与监管政策成熟后逐步推广应用。

加大投入,重视底层技术研发。尽管区块链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成效,但二三十年后将是金融市场各项业务运转的基础设施。国内的大型银行无论从政治担当还是市场竞争角度,都应通过股权投资或内部孵化等方式加大区块链技术研发投入,尤其是与外资银行相比,要尽快补齐底层技术基础研发的短板。

创新激励,引进留住高端复合型人才。精通新兴技术的高端型和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未来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中最抢手的稀缺资源。银行应通过构建敏捷开发团队创新工作方式、成立子公司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等办法,引进并留住金融科技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