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STO理想国的探索之旅

转载
2210 天前
16427
财经网链上财经
新瓶换旧酒,不变的是对金钱的追逐,STO是否是加密货币市场的救命良药,尚无定论,新蓝海也可能只是小水洼,愿景变成现实更需要很长的路。

来源:财经网链上财经 

作者: 吴英俊

“做STO(证券型通证发行)投资不能暴富,但是做STO服务可以暴富。”一个半月之前的张淞亚还是一个nobody,但是在STO概念热炒起来之后,身为览众资本的创始管理人,张淞亚开始声名渐显,在很多场合中他都被称为“中国STO第一人”。

在张淞亚看来,1CO在短暂的狂欢之后,发展空间已不大,特别是随着相关部门政策的收紧,1CO已临绝境,在这种情况下,拥有监管机制的STO将会成为新的希望。

STO出现之后开始被部分人视之为区块链走向新时代的重要契机。在短短三个月里,市场上就出现了一批自称对STO有坚定信仰的人。

STO是否是加密货币市场的救命良药,我们还难以下一个具体的结论,但是据财经网·链上财经调查发现,目前市场对STO或许过于乐观,与其说它是区块链的光明之处,更不如说是部分人的致富之路。

STO:加密货币新蓝海

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时代来临,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下海潮、2000年的互联网变革,2014年开始的大众创业时代更像是一个“草根创业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不乏各种传奇式人物,在风口上迅速崛起的ofo戴威、顺利离场实现自由的摩拜胡玮炜、坚称不买房的“情趣女王”马佳佳……,但是在这个江湖里,还有一个更加波云诡谲的圈子——区块链创投。区块链创投就像是一个放大镜,欲望、金钱、谎言、理想在其中交织,完整的构建出了人间百态。

2013年,Mastercoin(现更名为万事达币OMNI)拉开了区块链项目ICO的序幕,从此这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开始正式出现在创业者眼中,随着三年时间的沉淀,1CO在2017年底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面对成本极低却几何倍增的投资收益,资本开始疯狂。“创业就是讲故事,而1CO更是将讲故事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张淞亚的这句话极高程度的概括了1CO的特征。

1CO的发行并不需要任何监管,这意味着任何一家小公司甚至小团队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发行通证,而没有监管机构备案,也就不会有后续的监督,更没有任何风险揭示手段。据统计,2017年全球1CO数量为875个,共筹集资金62亿美元。在1CO的规则里,凭借一纸白皮书就可获得他人梦寐以求的巨大财富,以波场为例,在2017年8月波场凭借白皮书募集了约7000个比特币,以当时比特币市价折算约2亿元。

针对这一现象,经济学博士邹传伟向财经网·链上财经表示,2017年底的1CO热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泡沫,而泡沫破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2018年5月底中国即将步入夏季,但是整个区块链行业却开始逐渐“入冬”, 1CO项目破发率高居不下,原本就没有实体资产支撑的项目和代币价值逐渐归零,CDC、亦来云、章鱼星球、PDX等各种项目暴雷不断,项目方跑路等劣性事件也不断发生。

截止2018年12月,数字货币市值较2018年1月已缩水90%。监管的紧缩、商业模式的崩塌、信任机制的破灭让1CO走下了神坛,寻求“合规”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大。

于是在1CO破灭之后,STO应运而生。

与1CO相比,STO具有明显的合规优势。项目方首先需要有一定的实体资产支撑,并需要在相应证券监管机构通过证券发行豁免法规的审批,而后需要在发行平台进行监管合规,合规义务的审核与评估。STO的方式较之前1CO时期大量发行的功能型通证在流动性、自由交易上有所限制,且在监管审核力度上低于IPO,但大幅降低了此前1CO因缺少监管带来的极高风险。

拥抱监管、优质资产支撑、高流通性这三个特性为STO带上来天然光环,国庆一过,几乎是一夜之间,在相关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都是STO的消息,据微信指数显示,近三个月内,STO的最高指数为364012,从11月11日开始,STO的微信指数开始全面超过1CO的微信指数。

而在百度上,自10月中旬开始,STO与1CO的热度逐渐趋同,11月13日开始,STO的搜索指数开始远超1CO。


伴随着话题热度而生的是逐渐完善的STO理想国,在STO拥趸的设想中,所有优质资产都可以进行STO,这些优质资产可以是一幅画、一栋房产、一份股票,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在STO理想国中,万物皆可通过STO进行变现,资产将不再有边界的限制。这个理想国将颠覆现行的金融体系,使得金融体系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流通更广。

“如果你把你的资产STO了,你可以带着它去全世界。”张淞亚坚信STO是一个颠覆现有金融世界秩序的利器。

更令人兴奋的是,在STO的规则中,引入了监管因素,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美国现行的证券法或许可以适用于STO监管。

2018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东区的地方法院法官Raymond J.Dearie判定1CO适用美国证券法,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管辖,随后美国证监会(SEC)主席Jay Clayton也声明称:除比特币和以太币,其他所有1CO项目发行的通证属于证券,并受到SEC监管。这起判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STO概念的起源。

一起判例,给漫长的熊市带来一线生机,投资者们坚信,在逐渐萎缩的加密货币市场之中,他们发现了一片新的蓝海。

STO乌托邦

在市场逐渐冷静下来之后,STO理想国中的理想成分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异见也开始逐渐出现。

金丘区块链资深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洪蜀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是表示,STO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用token的形式包装了传统的证券,并未在实质上有新的突破。

经财经网·链上财经发现,证券型通证延续了通证的特性,支撑24小时交易,并且部分STO平台(如tZERO)表示支持全球交易,但不同的通证可能具有不同的地域交易限制。

据一名区块链数据分析师向财经网·链上财经表示,监管的地区差异将造成STO人士宣称的高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限,其中部分项目(如tZERO)被要求必须在指定交易所内进行交易,而部分监管法规(Reg S)严格规定了募资面向人群,虽然较IPO方式发行的证券在流动性上有所提升,但与1CO方式发行的通证相比损失了大量流动性。

这一点也得到了洪蜀宁的赞同,目前很多STO拥趸认为STO可以提高证券的流动性、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智能金融等一系列美好愿景,但是从具体监管实践可知,这些愿景都是难以实现的。

据上述数据分析师向财经网·链上财经表示,证券型通证发行STO除了需要接受监管并按法律进行合规流程外,还需要符合相应平台的发币协议,并在后期交易过程中使用相应的ST协议进行限制。但目前其发行流程、交易流程及后续服务还并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处理方案,目前仍处于萌芽状态。

据财经网·链上财经了解,根据美国联邦证券法,证券有两种合规方式:在SEC登记注册和满足豁免法规,而证券型通证发行需要满足法律豁免渠道。目前豁免法规有Regulation D,Regulation S,Regulation S和Regulation CF,目前Regulation D法规下的506(c)条款被认为是最适合STO的条款。

其中Regulation D规定了若干可免除注册要求的豁免,允许一些合规的公司得以在不必向美国证监会(SEC)注册的情况下发行证券。而Regulation D规则下的506(c)尤其重要,它允许企业募集无上限的资金,但对投资者资格进行了限制,规定不能出售给非合格投资者。而504规则虽不限制不合格投资者数量,但限制募集金额最高500万美元;506(b)投资者限制不合格投资者数量最多35人。并且通过Regulation D豁免的企业发行证券不再需要SEC审批,且处理速度更快,但对证券制定了6-12个月的禁止转让期。

由此可见,STO并不如其拥趸所宣称的那么完美。

事实上在政策方面,目前美国对STO的态度并不十分明确,邹传伟认为目前在世界范围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STO项目落地。这一观点得到了快信创始人江南的证实,江南明确表示虽不时有交易所拿到STO拍照的新闻爆出,但是这些交易所并没有实际上线STO项目进行公募交易。快信目前正在开展STO发行业务。

与美国的模糊态度不同,12月1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管理局局长霍学文明确表示,在北京做STO将被视同非法金融活动予以驱离。此后更是将STO定义为变相的1CO。

政策不明、优势不显让STO在当前阶段还只是一个概念阶段,或许是风口上的风太大,一个小水洼被吹成了“蓝海”。

邹传伟认为国内并不存在STO生存的空间,要让STO合规中国必将修改现行证券法,而中国对于证券法的修改有着一套极为复杂严苛的流程。因此STO是否能成功主要还是取决于美国。

除却政策因素之外,STO还面临着高门槛的窘境。据北京国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菁菁向财经网·链上财经透露,目前去美国做STO的合规成本高昂,并不如一些机构所宣称的只需要的十几万。据链得得12月11日报道,这一费用大致在150万到200万之间。

张菁菁认为目前的STO概念确实很火,但是并不适合中小企业。邹传伟更是直言目前的1CO项目或许没有一个能够得上STO的门槛。

STO的上游致富之道

尽管STO之路并不如预想的那么顺利,但是这并不妨碍资本和人员入场。

“STO的崛起必然会导致1CO的衰落,这两者使用的完全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模式。”在张淞亚这些STO拥趸的眼中,STO的出现并不是对1CO的救赎,而是1CO灭亡的催化剂,“STO发展起来之后,现行的这些公链、DApp或者其他的所有的1CO项目都会玩完。”

监管的入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STO和1CO奉行的两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无论是拥趸还是唱衰者,双方之间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目前STO并没有实现大众意义上的落地。据张淞亚介绍,STO的发行周期在6到12个月,而目前概念正式出现也不到三个月。

张淞亚的览众资本一直对外宣称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家只投STO的投资机构,据官方介绍,目前览众资本的投资已经覆盖了所有已拿到牌照的STO交易所,除此之外,览众资本还会向企业提供STO发行服务。

但是截止目前为止,览众资本还没有任何公开的STO发行项目,这一现象也出现在其他STO服务机构之中。江南自称快信已经帮助几家企业完成了STO的合规,但是在财经网·链上财经进一步询问具体信息时,江南并没有做出回答。

“一个行业刚出现的时候都需要去做教育,”张淞亚认为没有实际落地项目并不代表STO行不通,“目前STO还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目前最重要的是对公众进行STO教育。”

与张淞亚的话形成呼应的则是在今年10月开始兴起的STO课程培训。培训的主办方包括媒体、项目方、投资机构等,据财经网·链上财经了解,张淞亚曾在10月发起了一期《STO实验室》,这期为期三天的STO培训课程报价近3万人民币,参与学员近20位。

《STO实验室》主要是向学员介绍何为STO,并帮助企业进行STO合规操作,设计自己的STO产品。据张淞亚透露,所以参与培训的学员都可能成为览众资本的客户。

STO课程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此前据链得得报道,这些课程的报价从9.9元到1个BTC不等,如有已操作过STO的导师来授课,报价在0.5个BTC到1个BTC之间。

一位曾经参加过STO闭门培训的区块链公司负责人曾向链得得表示:“很多现在市面上的STO培训目的都是希望参加培训的企业能够购买他们的STO服务,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进行STO融资。”

在某种程度上,此类STO课程与其说是培训,更不如说是一个收费的宣讲。

在STO的设想中,token在有监管的状态下对标优质资产,暂且不论其实现的可行性,在监管下且与实际资产锚定的token价格必将趋于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市场投机者的操作空间缩小。

在张淞亚眼中,STO是一个新的风口,但是STO的利润获取空间主要是在上游服务,而不是证券型通证的交易市场。

财经网·链上财经观察到,随着STO培训课程的蓬勃发展,某些早期STO课程的参与者在一个月内摇身一变,从上课的学员变成了出现在多个培训和讲座中的资深导师。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人士透露,这些“导师”依靠STO产生的所得远远超过了其在培训上的花费。

12月4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发布《关于防范以STO名义实施犯罪活动的风险提示》,一纸公告叫停了北京与STO有关的各类宣传培训、项目推介、融资交易。但是据财经网·链上财经了解,目前已有STO培训课程于异地开展,就是在北京,也有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STO活动在私底下开展。

邹传伟认为这一阶段的STO也可以理解为初期的ICO。在ICO刚刚出现的时候,市场上各式培训活动也是层出不穷,一批机构依靠培训赚的盆满钵满。

截至目前为止,STO是会超越1CO实现真正的合规,还是会早早夭折还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已有一批弄潮儿依靠STO这一概念实现了短期的自由。

张淞亚在接受财经网·链上财经采访时曾表示,市场需要给新生事物以成长的空间。但是当风口来临,小水洼也能被吹成“蓝海”,同样在“共识”之下,皇帝的新装也将永远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