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链“务实”,公链“务虚”

转载
2214 天前
14232
起风财经
火讯财经注:随着时间与技术的发展,公链和联盟链从原先的技术差别,逐渐延伸到应用阵营的区隔。公链和联盟链虽然没有绝对的界限,但在现实的应用当中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来源:起风财经

当区块链还陷在底层技术的纠葛里乐此不疲时,公链的热度就一度占据上风。然而短短一年之内,公链就完成了从借力牛市的快速增长,到被超级熊市猛冲的过山车式历程。甚至以太坊、EOS等依然雄踞话题榜的早期主流公链,也已经经历了从万众期待到备受质疑的转变。

  在公链一片凄迷的同时,被区块链应用项目普遍采用的联盟链,却悄然呈现出一种“风景那边独好”的态势。“我们原来做公链的,后来发现以现在项目方的业务水准来看,根本就用不上公链这么高级的技术”,说这番话的区块链技术创业者,早已在半年前就转型做起了联盟链。

  从行业视角来看,公链和联盟链从原先的技术差别,逐渐延伸到应用阵营的区隔。公链囿于其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和应用场景的极大局限,一直脱不开“币”的影子,目前还在充当极客的新世界期望和投机客暴富梦想的载体。而联盟链则凭借效率和技术难度的高性价比,被贴上了产业价值的标签,成为区块链落地应用底层技术的首选。

  为此,起风财经专门采访到深圳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胜利教授,以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硕士生导师、分布式网络共识机制研究专家黄冬艳。两位学者从区块链底层技术学术研究的角度,共同分享公链和联盟链的本质差异、当下的技术瓶颈和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

 联盟链“务实”,公链“务虚”
“公链和联盟链没有绝对的界限”

  黄冬艳介绍,简单从技术理论层面看,公链和联盟链的主要差别在乎节点规模、准入规则,共识机制的设置三个方面。

  首先是节点规模。一般来说,公链的节点数量至少要在1000个以上,而联盟链的节点数通常只有100个左右。

  其二是节点的准入规则。公链节点没有身份认证,任何人都能参与共识和生成数据。“比如比特币,人人都可以挖矿、生成一个块”。而联盟链的准入有“门槛”,成为节点需要通过身份认证。“ 一般联盟链的节点都是利益相关方,届时会开放一个‘白名单’,被‘开白’的企业才有权限参与块的生成和确认”。

  其三是共识机制。公链一般采用POW(工作量证明)或POS(权益证明机制),这些都属于“概率型”或称“非确定型”共识机制。“在这些共识机制下,一个块只是目前取得了多少人的信任,并不是100%的定型,分叉问题因此产生。

  只有当分叉一定时间之后,确定性逐渐变好,分叉才会走向愈合”。联盟链为了对抗拜占庭攻击,通常采用PBFT(实用性拜占庭容错算法),更极端的还有不考虑拜占庭的Paxos、RAFT算法等。

  似乎泾渭分明的技术特性,直接导致了公链和联盟链在区块链落地场景中的分野。张胜利教授指出,一般的公司,尤其是擅长利益保护的核心企业,更侧重使用稳定性更好的联盟链。

  目前以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均以研发支持内部业务系统运转的联盟链为主。而中小性的区块链初创公司,基于对技术成本的优先考量,也愿意选择联盟链作为底层架构。联盟链无疑更为“务实”。

  公链更“务虚”,但这并不代表公链没意义。张胜利教授解释称,公链虽然在现阶段不受企业欢迎,但是其依旧代表区块链最高的技术水准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公链支持多少个节点的技术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简单来说,区块链的基本原则就是‘坏人’的比例要小,这就需要增加节点来提升做恶的难度和成本,公链显然更被信任”。

  除此之外,公链和联盟链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公链和联盟链可以互相改造、利用,不是一刀切的”。张胜利教授举例称,假如有一个做数万家主流金融机构联盟开发的区块链项目,其中每家金融机构都是一个节点。

  “从应用角度来看,这个是联盟链;但是从节点规模和技术难度来看,它就是公链”。因此,从应用和技术角度分别来看,公链和联盟链的界限是不一样的,定义也从来不是“死”的。

  鉴于二者的区隔不明显,可以说公链目前也有较为成形的场景。比如,深圳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的公链,就是一种有许可的公链。

  “公链现在最重要的场景就是比特币,但是延伸来看,作为货币就必须要公链,联盟链不可信。因为货币影响所有人生活,无论在上面耗费多少资源都是值得的”,张胜利教授称。

不完美的链 
“不用乐观或悲观,技术自有其规律”

  底层链的技术困境已经在舆论层被反复咀嚼。就公链而言,试图以以太坊为对标、突破链上的性能瓶颈,是过去一年众多公链公司努力的主要方向。其中,链上扩容和TPS(每秒交易数量)是提升公链交易处理能力的两大关键词。事实上,随着行业演变,纯链上扩容及唯TPS论已然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业内普遍认为,链上扩容存在瓶颈,过度追求绝对共识将难以满足商业需求。此外,区块链在安全、分布和效率的经典三角悖论里鲜有所突破,并且还面临大量的电力成本。

  “现在所有人都认为共识算法是限制公链性能的根本,以至于大家疯狂吹嘘TPS。但真正的瓶颈其实源于底层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底层网络不被重塑,上层什么算法都提高不了”,张胜利教授称。

  基于此,深圳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的课题方向,是做包含共识算法、密码学、P2P网络在内的一套整体底层技术开发。目前,研究中心主要致力于实现自动注册许可的同时保护隐私,以及重构区块链底层的P2P传输方案。

  就更受企业追捧的联盟链而言,目前也存在显而易见的技术问题。黄冬艳介绍称,联盟链的共识机制基本形成,但是规模迟迟上不去。“因为共识机制对扩展性的限定,一旦网络达到一定规模,速率也会变慢”。

  为了提升速率,超级账本现在已经将PBFT删除,但是这种完全不考虑拜占庭攻击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提升性能的权宜之计。“它的前提是假设网络中不存在恶意节点,大家只是拼共识效率,个人认为这是有一点风险的”。

  除此之外,引入外部数据同样是问题。以博彩为例,一场比赛的最终结果就是该场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外部数据,但区块链只能处理链内封闭系统的数据。“博彩中引入比赛结果之后,怎么判断这场比赛是不是真的输了?这个结果的可信度是需要第三方确认的。区块链不创造信任,只是信任的载体,这就是现在尴尬的地方”,黄冬艳说。

  即使在相对高效的联盟链语境中,效率和安全同样是需要妥协的。黄冬艳直言,场景不同诉求不同,从来没有“万金油”式的共识机制。当前,黄冬艳团队正在提出一种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配置不同参数,从而调整共识效率的算法,“最后还是要看场景对安全和效率的侧重,这将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向”。

  谈及底层链技术的理想状态,张胜利教授指出,技术是无止境的。“大家要清楚一个事实,技术难并不等于说技术好,技术要服务应用,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如果是从应用角度来看,那就是尽量满足需求,有所选择,适当放弃”。

  “不用悲观乐观,技术自有规律”,张胜利教授如是说。

技术不会一蹴而就 
“总有先驱在做这件事”

  技术虽然不会一蹴而就,但不会止步不前。诚如现阶段行业内的普遍共识,区块链技术和应用之间的距离,欠缺的不只是技术。

  ”现在大家的认知极端,要么觉得区块链一无所用,要么觉得区块链无所不能”。黄冬艳表示,区块链不是万能的,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可能最终还不如中心化的解决手段,只会进一步增加区块链的无用感。

  直接受影响的是企业。根据张胜利教授的观察,很多在深圳当地做公链的项目多多少少有“涉币”的成分。“94禁令”以来,很多公链公司就在转型做媒体、培训等轻运营、低风险的周边项目;还坚持做技术研发的公司也开始着重往联盟链上发力。

  “现在的公司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有自己的业务,根基扎实、方向明确的传统巨头,这种公司主做行业内业务的支持和改造。另一类则是资金雄厚,服务于大公司既有应用,创造解决方案的中型技术公司”,张胜利教授说,“还有个别小公司钱太少不做研发,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前一段做交易所,行业冷了就做应用”。

  起风财经了解到,对于从公链转型的技术公司来说,此前最大的困难是无法向客户证明,区块链较之中心化解决方案的明显优势。“有些时候你即使是用多中心化的方式去做生态,都不能保证就一定比中心化的方案效果好。

  如果区块链的场景介入不对,无论是公链还是联盟链,都说服不了别人使用新方案替换既有的系统,这很难反驳”,一位兼作技术和应用开发的创业者对起风财经说。

  同时,政府态度也和市场的认知休戚相关。起风财经了解到,现阶段在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科技申报指南中,仅把区块链当作新技术的一项子课题。虽然纳入高新技术范畴给予统一支持,但几乎没有出台专门政策,深圳就是其中“不歧视、不鼓励”的典型。

  “区块链有前途,但是怎么发展?用于什么行业?不太清楚。既然区块链总体趋势不太明朗,那么越是大的经济体就会越慎重,大城市求稳定很正常。假如深圳带头支持区块链,势必影响很大。万一区块链有问题,那么对深圳的伤害也会很大”,一位深圳当地的学者坦言,只要区块链的发展预期一天没有明确,国内就一天不会出台激进的政策。

  在这位学者眼中,个别区域的政策盲目也未必是好事。“据我了解,杭州区块链园区的项目要么和技术没多大关系,要么是质量一般。我虽然看好区块链,但是面对行业的诸多症结,除了时间之外,任何东西都回答不了”。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社会对区块链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多少人才愿意进行研究投入。黄冬艳指出,当前参与项目的研究生数量不够,尤其缺乏有经验的人手。“现在的学生也多是‘半路出家’,能从头到尾缕顺技术逻辑、精通各种开发工具的人很少”。

  据悉,现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区块链科研项目团队以内部培养为主,学校层面也尚未开设专门的区块链课程。“如果区块链今后有比较好的发展,那么学术组织设置专门的学科就指日可待,否则学校也只是观望”。黄冬艳说。

  虽然目前行业饱受质疑,但秉承着对区块链价值的信心,张胜利教授对行业的发展现状并不担忧。“区块链能解决现实问题,比如,一开始大国政府都反对比特币,但是它自己就能一直生存,这就证明有需求,没有替代方案。

  如果区块链不被当作货币而是思想,则有更多想象空间。比如互联网行业的马太效应明显,细分行业只有一家公司能活,非生即死。因此,更加公平的商业生态和更加自由的交易方式,都是区块链有希望带给我们的”。

  技术到应用到底是有周期的,“一步步来,每个人都有思想禁锢,习惯了中心就不可能一下子跳向分布,一定会有阶段的划分”。在张胜利教授看来,区块链的阶段就是从公司内部先开始,让政府和民众接受、理解、利用区块链。然后当基于区块链思想的产品出现,区块链才会走向广泛的应用。

  “即使因为一些原因我们会选择从公司开始改造,看起来依然是服务于中心,但是这终究是教育市场的过程。而且这些过程不是按部就班的,大概率也会交互在一起”,张胜利教授说,“总有先驱在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