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建立国家主权区块链基础平台迫在眉睫

转载
2210 天前
14033
中国科学报
火讯财经注: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表示,当前市场上很多企业都宣称在做“底层架构”,但底层架构并不容易做好,国内做底层架构的单位并不多,极少数有这个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赵利利

今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将区块链列为五个待突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之一。区块链技术在构建下一代价值互联网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去年以来,在政策利好和资本驱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区块链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也产生了一系列因“咽太快”而“嚼不烂”的问题。在近日召开的2018可信区块链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就区块链技术目前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块”和“链”还都是“很难做”的技术难题

“区块链可以看成一个实体账本,一个区块相当于一个账本的一页,这里面记载的信息就是这一页上面交易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把一页页账单钉起来形成一个账本。”郑志明说。

通过链式结构来验证和存储数据;通过分布式方式、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通过密码方法来保证数据的传输和访问的安全;通过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这是区块链的基本运作方式。

“区块链本质上是期望通过分布式方法来建立可信机制,企图通过这样一种机制的建立重新建立社会的信任关系。这样的信任模式可以从传统的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模式转化为对机器的信任模式。”郑志明表示。

基于此,区块链让社会价值的转移渠道从目前介于中介的高成本通道转变为基于区块链的低成本安全通道,同时,也可以实现行业基础可信环境的建立,实现个人和机构的商业、社会信用数据的跨行业融合。

目前,各个区块及其之间的连接方式都还是“很难做”的技术难题。

“实际上就是把一块块(区块)连接起来。如果描述它,这就是区块链的全景图。”郑志明进一步解释道,“每建立一个新建交易,要把交易告诉区块链的所有人,通过一段时间把所有的交易记录下来;通过竞选的方式,让一个记得又好又快的人把记账加到链里去,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信任机制。”

不是“没有中心”,是多中心的分布体系

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事实上,把区块链技术从比特币抽离出来后,其技术特点远远超出了数据资产的应用范围。在信息技术里,分布式很早就有提及,软件系统、硬件系统都发展了建立分布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很多人讲区块链都喜欢讲去中心化,其实我觉得分布式比去中心化更能诠释区块链与产业的结合。”郑志明表示,在目前的环境中,去中心化是不现实的,多中心的分布体系更适合目前的行业管理现状。

“这几年,区块链技术在私有链、联盟链的应用方面已经有了初步进展,但不是‘没有中心’,还是有中心的,只是一种分布式的方式。”郑志明说。

郑志明认为,随着近年来区块链应用场景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性能、协同匹配及融合等问题,也发展出各种形态的链结构,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链式模式。

总的来讲,基于区块链的生态环境特征有四点:开放共识、分布式与去信任、隐私与监管、智能合约。

郑志明解释道,开放共识是希望共同维护数据安全,保证它的不可篡改;现阶段还是去物理设备的中心化,并不等于去管理的中心化;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转化为对机器的信任;数据本身由于不存在第三方平台而加密存放在区块链上,从而实现隐私保护和授权共享;智能合约是基于区块链合约规则的法治,通过顶层治理节点来制定智能。

国内极少数单位有能力做底层架构

“区块链的运行规则中,我们一直担心的是监管问题,由于数据对授权节点是公开透明的,通过区块链技术非常有利于对数字的穿透式监管。” 郑志明表示。

区块链现在正进入2.0到3.0的过渡阶段。1.0以数字货币为典型特征,2.0时代以智能合约为典型特征。3.0时代是以基于规则的可信智能社会治理体系为典型特征,是全体系的。

当前,市场上很多企业都宣称在做“底层架构”,“用国家给的密码标准或者安全标准”,郑志明认为这是“错误的”,他表示,底层架构并不容易做好,“区块链概念,平台是很低的,但要做好,台阶是很高的”。

“区块链从科学和技术角度来讲,实际上就是解决三元悖论,可扩展性、分布式和安全性。”郑志明表示,“下一代区块链底层技术的核心是三元平衡寻优问题。”

这其实是全系统寻优,涉及到很多技术。而怎么在这些技术里寻优,关乎数学、安全性、计算机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很多问题,这是做底层架构的基础。

郑志明表示,国内做底层架构的单位并不多,极少数有这个能力。

那么,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块链都在做什么?郑志明表示,“国外以区块链基础技术平台或操作系统的研发为主,国内以区块链的应用开发为主。”

郑志明特别强调“一个是研发,一个是开发”,因此,他认为建立我国的国家主权区块链基础平台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