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一堂严肃“社会课”:兼职变帮信,请勿相信任何“代购虚拟币”业务

转载
2 天前
3694
曼昆区块链

文章转载来源: 曼昆区块链

最近曼昆律师团队接到一个案子,说实话挺让人唏嘘的。

某位刚上大三的男生,在网上找兼职的时候被人介绍去做“代购虚拟币”的业务。流程听上去挺简单:对方把人民币打到他内地的银行卡账户上,他坐地铁到香港,然后用这些钱在街边USDT兑换店里买币,转给指定的钱包地址。来回一趟,包差旅补贴,还能赚个五六百块。

对方还特意强调:“这不犯法啊,虚拟货币在香港是合法的。”小伙子上网一查,确实是这么回事,连香港政府官网都挂着支持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他心里更踏实了,一连干了几单,觉得这兼职也太香了。可谁知道,一天他的银行卡忽然被银行给冻结了,他才知道这事情竟然还是违法。他跟派单的人说自己不敢了,对方竟然甩出聊天记录和转账截图,威胁ta说:“不继续配合?那我就报警,说你是诈骗团伙的一员。”

你以为是给人辛苦跑腿赚点生活费,没想到反成犯罪团伙待宰的羔羊。

而类似的故事,我们听到的已经不是一例两例。

曼昆律师事务所在过去半年接到的此类求助数量明显增多,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洗钱团伙正在精准锁定大学生群体,用高报酬包装犯罪链条里的关键一环。

兼职变“帮信”:一脚踏进法律红线

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只是执行了一些简单操作,没接触毒品、没诈骗用户,怎么就成犯罪了呢?可现实就是这么冷酷。在中国刑法中,有一个罪名叫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我们行业里都叫它“帮信罪”。

只要你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你帮忙做的这件事,是帮助他人完成网络诈骗、洗钱、转移赃款等犯罪行为,就可能构成犯罪。这里面的关键词是“应当知道”,也就是说,哪怕你没有确凿证据,但只要从常识上讲,你应该意识到“这事不对劲”,那你就可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而一旦你涉及到虚拟币交易、资金跨境流动,尤其是那些“来路不明”的资金被你从内地账户转出去,再换成匿名性强的USDT,直接打到链上的陌生钱包,这一套流程,在公安的眼里,就是一整套典型的犯罪路径。

更现实的后果是:你的银行卡可能被冻结、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会被风控限制,甚至被列入电诈涉案人员名单,以后想开卡、贷款、求职都会受到影响。还有的学生被要求“退赃”“归还差价”,甚至被拘留协助调查,最后留下案底,连毕业都受到牵连。

“合法不等于无责”:香港合法≠内地合法

这些犯罪团伙之所以屡屡得手,一方面是虚拟货币的灰色地带本身就复杂,另一方面,他们也会用“香港合法”“交易自由”“没有法律问题”这些看似合理的理由来麻痹你。

没错,在香港,虚拟资产是受到监管支持的,交易所可以持牌运营,虚拟币买卖也没有法律禁止。但问题是,你在内地收款、处理资金、操作链上钱包,这些行为是否合规?资金来源是否正当?这些都不是靠一句“我只是帮人代买”就能洗白的。

更重要的是,内地对虚拟币的法律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不得作为法定货币流通,禁止为其提供兑换和结算服务。也就是说,即便你去的是香港,路径是“合法交易所”,但资金来源是内地、转账行为在内地完成,那法律适用的还是内地法。

为什么是大学生?洗钱团伙的“精准投放”逻辑

在很多警方披露的案件中,被利用的“中间人”往往都有几个共同特征:年轻、没有案底、银行卡“干净”、时间自由、又缺钱。

尤其是一些大三大四的大学生,正好有空闲、有出行能力、有点网络常识,还可能觉得自己掌握“新金融”的趋势。这类人一旦接触到“高薪代购USDT”“合法跨境理财”“香港交易套利”这种说法,很容易心动,甚至自我安慰:我不过是中间人,又不是真正干坏事。

但在洗钱网络里,正是这些“白手套”和“信使”,让整个链条得以运转。你的那张银行卡,帮他从黑市变白;你的那双腿,把内地监管管不了的钱跑到了香港。对方可以把你当消耗品,一旦出事,你是第一道火线,他拍拍屁股换人继续干。

曼昆律师建议

如果你正好看到这篇文章,不妨自查一下,最近有没有接触过以下这类“兼职机会”:

第一,对方提出要把钱打到你个人账户上,让你去境外操作换汇或买币;

第二,整个过程没有正规合同、公司名头模糊,对方只用微信或Telegram沟通;

第三,任务完成后对方用USDT或现金支付酬劳,而不是正常发票和劳务合同。

只要这三件事占了两件,建议你立刻警惕。这不是自由职业,而是灰产边缘。

我们理解大学生要挣钱,要实习,要有点零花钱,甚至希望能接触新行业、探索新领域。但必须提醒大家,虚拟货币行业虽好,可水也很深;很多洗钱团伙披着创新的外衣,在找你“跑腿”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你放在了最危险的位置上。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提醒更多对Web3感兴趣的年轻人,行业虽好,但要坚持走正道。

欢迎将本篇文章转发给你身边的大学生朋友,可能就能帮他少走一段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