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约-----用数学来解决人性中的不信任

原创
2269 天前
14786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带“智能”二字的名词:智能手环、智能水杯、智能垃圾桶等等,总之,让一切智能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终极目标。而2018年到来至今,这类名词中最火的莫过于智能合约。

然而,和其他名词不同的是,智能合约火爆的原因并非来自于人工智能技术,而是源自于区块链。那么,智能合约究竟从何而来?又有什么作用呢?

 

智能合约的背景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最早在1994年由密码学家nick szabo首次提出,它指的是以数字化形式定义的一系列承诺及协议。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数字化的一份合同。但是不同的是,我们的纸质合同需要合同双方共同履行,如果一方失约,需要申请第三方机构仲裁并强制执行。而智能合约通过计算机程序设定触发条件,一旦你达到约定的条款,合约自动执行,不需要第三方中介参与,并且不可阻止其执行。

 

智能合约的前期难点

从本质上讲,这些自动合约的工作原理类似计算机程序的 if-then 语句,智能合约只是以这种方式与真实世界的资产进行交互。当一个预先编好的条件被触发时,智能合约执行相应的合同条款。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萨博关于智能合约如何工作的理论并不能实现,主要是因为当时没有能够支持可编程交易的数字金融系统。因此,萨博当时的智能合约理念还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应用到现实中。

 

区块链技术对于智能合约的完善


举个最简单的智能合约的例子,就是银行信用卡自动还款服务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在约定的时间还款,当储蓄卡余额大于需要还款金额时,系统自动扣款,完成这笔交易。这一系列动作只要时间点以及余额的条件满足即可。这个时间点及余额你就可以把它理解成智能合约里约定的协议条款。这个例子说明智能合约其实早已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并且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就能实现,但为何直到现在还未被广泛应用呢?那是因为还有个问题没被解决,那就是信任问题。即使我们把合约数字化了,但被黑客攻击并篡改了条款后造成损失,这事儿还真就扯不清楚了。

 

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让智能合约的信任问题被很好的解决了。前面我们说过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高可靠性的特点。不可篡改让我们不用担心合约内容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篡改,高可靠性让我们不用担心条件满足时合约不被执行。这样的系统,我们只需要把合约设置好,区块链系统会把剩下的事完成。这是区块链技术带来的革命性改变——去信任。

 

智能合约在BGAA中的应用


BGAA是建立在区块链基础之上的全球农业数据总账本,致力于为企业,农场主,个人消费者建立可信的溯源机制,消除农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BGAA联盟链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集农业信息共享、农业贸易标准合约制定、农业贸易虚拟协议制定的全球化协作网络(定义为农业联盟社区)。该联盟主要提供全球现有农业金融、保险、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价值数据应用网络服务。

 

 

从农业的落地应用来讲,智能合约是为食品流通中的每一个流程提供实时可见性。物联网设备可以记录产品从工厂车间移动到商店货架的每个步骤。智能合约促进了粒度级别(granular-level)库存跟踪,有利于供应链融资、保险。这种增强级别的跟踪和验证降低了流通环节中盗窃和欺诈的风险。供应链参与者的身份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证明,包括公司、机构、个人身份、感应器、设施和产品。

 

从技术含量上来讲,智能合同可以将统一商业代码(Uniform Commercial Code,UCC)归档数字化,并且自动更新发布流程。他们还可以自动地完善流通环节中的违约担保物权。它们可以自动遵守在将来销毁所要求记录的规则。不在执行此类功能时,智能合同能够降低法律成本,提升效率。同时,他的即时执行约束力可以强有力的减少食品行业的欺骗性。

 

结尾

毫无疑问,智能合约将以某种形式成为我们未来的一部分。即便在发展还未完全成熟的今天,其积极因素远远超过负面因素,透明度、欺诈减少和不可变性使智能合约成为大多数成熟企业的可靠替代方案。区块链技术已经影响到世界各地的企业,智能合约更是在其中推波助澜。未来他会给商业社会带来哪些更多具有想象空间的场景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