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寡头正在剥削用户:从Tokenomics到Pointomics

转载
283 天前
8054
马里奥看Web3

文章转载来源: 马里奥看Web3

前言

我们刚刚经历了一个历史上最快的加密周期,从熊市进入极端牛市仅仅用了不到两个季度的时间,BTC的价格从不到30000美金快速拉升到历史最高,这个过程的核心推手自然源自于在Fed紧缩周期濒临结束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大量BTC ETF的通过,这为市场注入了新的大量的资金。而在这个大投机的过程中,Web3世界也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新的叙事层出不穷,从Ordinal到BTC Layer2,再到Restaking,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另一方面,Web3项目最典型的基因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这也是我们今天希望深入探讨的话题,那就是Web3项目引以为傲的神秘飞轮,看起来正在经历从Tokenomics到Pointomics的转变。而在我的视角下,这似乎没有那么美妙!

首先解释一下这个论题,所谓Tokenomics,指的是“Token”和“Economics”的结合,即以发行一种链上的Token作为核心标的物,并围绕这个标的物构建的一个经济模型,通常这个经济模型建立的核心目的包含以下三个:

1.通过对有利于项目发展的用户行为给予一定的Token激励,促进项目成长;

2.通过Token发行比例的设计,为项目方解决融资需求;

3.为Token赋予一定的治理权,实现一个相对去中心化的用户和项目共治管理机制

其中大部分Web3项目的成败通常系于第一个核心目的是否能够达成,一个好的Tokenomics设计通常可以实现一个较长时间的,对于项目核心行为激励收益较为稳定的效果,且对于项目方来说维护这个效果的成本较低。对于此中的佼佼者,我们通常认为它拥有了一个具有正反馈能力的飞轮,通过不断的运转汲取发展的能量,实现项目的冷启动。

而Pointomics是笔者自己命名的词,其定义是以Loyalty Point作为核心激励标的物的经济模型,其着重强调对用户关键行为的激励以促进协议增长,其设计范式通常与Tokenomics中的用户激励部分的设计类似,但将激励机制所围绕的标的物从一种链上的Token变成了一种存在于项目方中心化服务器中的Point数字(通常称为Loyalty Point)。

在最近这段时间内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近期的明星Web3项目在项目启动的过程中均选择了用Pointomics替代了Tokenomics,而且这些项目通常数据表现良好。我们可以很容易的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数据来说明这个趋势,我们最火热的Ethereum Layer2项目Blast和Restaking赛道的EigenLayer和EtherFi为例。他们均选择了以Loyalty Point作为其核心飞轮,且这些项目的TVL的总量和增速均远超其他选择Tokenomics启动的项目。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Web3的新飞轮从Tokenomics转变到Pointomics了呢?我认为现在下此论断为时尚早。

Pointomics源自于熊市下项目方不得已的选择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我认为以中心化的Loyalty Point替代Token作为核心激励系统,也就是所谓的Pointomics不是Web3项目成功的充要条件,其源自于熊市下项目方不得已的选择,

让我们细究一下Pointomics和Tokenomics的不同,虽然两者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然而实质上却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其区别在于:

1.模糊的权益:不同于Tokenomics,以Loyalty Point作为核心飞轮的项目方通常不会给出精确的价值承诺,而只会选择一些模糊的软承诺,例如可能会有预计的空投,可能会对应某些boosting效果等,而这在选择Tokenomics作为核心飞轮的项目中是不常见的,因为奖励的标的物在一开始已经被公开流通,当价值被市场通过交易定价后,其投机收益已经被量化,这对用户的参与具有参考价值。

2.不透明的激励机制:有相当一部分项目方甚至对Loyalty Point的激励机制不做精确说明,由于Loyalty Point存在于中心化服务器中,其激励机制对用户来说是一个黑盒子,用户只能看到一个数字却无法得知获得该数字的原因和计算过程,因此很难探究其中是否公平和准确。而在Tokenomics中,激励机制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的,这保证了用户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了自检能力,且保证了整个奖励过程的公开透明。

3.收益不可流通:当用户获得Loyalty Point后通常情况下是不可以交易的,为了兑现收益只能等到项目方主动兑现其软承诺,然而这个过程通常是漫长且充满变数的。而在Tokenomics中,用户的奖励以Token形式发放,这赋予了用户用脚投票的能力,允许用户直接通过交易的方式兑现自己的收益。这反过来也对项目方努力优化项目以留下用户形成了一定的要求。

这看起来并不美好,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发展呢?我认为其源自于熊市下项目方为了降低项目运营成本不得已的选择,回溯到一年前,BlurFriend.tech是当时的现象级项目,其中Blur是一个NFT交易所,而Frien.tech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区别于当时大多数项目,两者均选择用了用中心化的points作为标的物激励用户使用其产品,且在当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认为他们基本上塑造了当前Pointomics的基本范式。

究其成功的原因一方面归功于项目运作和设计的成功,另一方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那时加密市场还处在熊市末期的阶段,市场流动性以及用户的购买意愿均处在比较低的阶段,贸然选择将Token作为激励分发出去将会面临比较大的市场压力,为维护项目激励的收益率所付出的成本相对较大,而选择Pointomics则有效的降低了这一成本,因为在冷启动阶段项目方没有市值管理的压力,收益是在启动成功后才需要被兑现,这就一定程度降低了项目方在项目早期的运营成本,然而这是以损害用户收益,一定程度上打击用户参与意愿度为代价的。当市场快进到了新一轮牛市周期中时,用户参与项目和购买Token的意愿都得到了恢复,此时由于市场惯性的存在,用户对Pointomics抱有了一定的容忍态度,这也使得其近期表现表面尚且良好,但将Pointomics当作Web3项目成功的充要条件而一味采纳就显得有些粗暴,当市场充斥着大量未兑现的隐匿的中心化Point时,疲惫的用户将反噬加密世界。

Loyalty Point的内涵价值是项目方信用

接下来我们需要讨论,一个成功的Pointomics设计的关键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Loyalty Point的内涵价值,我认为答案是项目方的信用。根据上文的分享我们知道选择Pointomics的项目通常不会为其Loyalty Point赋予一个明确的权益,而只是以一些模糊的描述来敷衍了事。这当然能够为项目方带来更多的主动性,可以视项目的运作状况动态的调整最终的权益兑换方式,从而在成本与效果之间保持一个较为适当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之所以仍然保持对虚幻的Loyalty Point的热情的动力就在于对项目方未来将会为Point分配合适的奖励的信任,并且信任的强弱决定了项目的Pointomics是否成功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然而这通常和项目的背景强相关,一个取得了豪华的VC投资,某生态强力支持或者具备强大背景的团队相比之下将具有更强的信任感,而对于那些degen的,社区驱动的项目来说,这在项目启动之初通常是很难拥有的,这就解释了选择Pointomics并取得成功的项目通常都是一些大型的Web3寡头,你可以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在Restaking赛道尤为如此。

因此我认为相比于以Token直接作为激励标的物,选择Pointomics的信任成本更高,更适合垄断项目,然而这也为这些寡头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剥削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工具和条件;

Web3寡头通过Loyalty Point剥削用户换取主动性,却舍弃了网络效应

那么这种对Web3用户的剥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时间成本:由于Web3寡头将实际的奖励狡猾的拖延的未知的未来,且对于大部分Web3项目来说,TVL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对资金参与的激励是一个普遍的手段。对用户来说,需要将自己的资产通过某种方式参与到项目中以赚取潜在的收益,这也就垫高了用户的时间成本,因为在寡头切实的公开承诺收益兑现之前,你将不得不对他继续保持期待,而且越来越高的时间成本使用户更难做出退出的确定。

2.机会成本:我们知道在牛市到来的阶段流动资金的重要性,因为市场向来不缺乏热点,对于Alpha收益的捕获相对容易。然而为了获得潜在收益而被锁定的资金将使得用户面临很大的机会成本,试想一下,你本来可以用自己的10个ETH参与A项目并实时获得15%的APY,然而却选择了参与B项目赚取Point并希望获得潜在的回报,然而当回报在未来被公布时你发现,回报只有1%。就在不久之前的又一个明星项目EtherFi社区中,就在上演这样的悲剧。

3. 高风险低潜在收益:在项目启动之初往往是脆弱的,这在Web3领域尤为如此,我们已经见过太多明星项目在短期内取得了很高的TVL,却因为某些智能合约漏洞或操作失误,最终导致资金丢失,而这些错误最终都是由早期参与的用户买单。因此这些用户通常面临着比参与一个成熟项目更高的风险。然而由于Pointomics为项目方带来的主动性,其可以轻易在项目启动成功并平稳运行后,抛弃他的早期参与用户,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价值并且成为了负担,而假设项目并未启动成功,为了节约成本,项目也会选择尽可能压低实际的收益。因此这个过程对用户来说就是一个高风险且低潜在收益的危险游戏。

然而这种剥削对项目来说就是完美的么?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忽略了网络效应。我们知道Web3世界的核心价值观是去中心化的、共治的、公开的。通过区块链将原本封闭的数据库切换为公开透明的开放平台,通过公平的激励机制(通常是Token),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共同建设,这已经创造了很多奇迹,而这些的关键就在于网络效应。然而选择中心化的Loyalty Point将会使整个激励系统封闭起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倒退,更是对网络效应的忽视,我可以断言使用Pointomics的项目若无法成功的完成对Tokenomics的切换,或者说这个过程不能让用户满意,将无法拥有一个有活力的社区,更无法拥有一个满怀希望的生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更大的损失。

为Web3项目的Loyalty Point赋予流动性至关重要且不可阻挡

那么事情难道没有转变么?我认为加密社区已经关注到这个现象并且行动起来了,究其原因是在于Loyalty Point的中心化特性让其失去了流动性和公开透明,从而造成了用户的被动,那么通过某些方式为Loyalty Point赋予流动性就十分有趣。而且区别于大多数的Web2项目的Loyalty Point Plan,由于Web3项目的关键用户行为大多数是链上行为,这些数据都是开放透明的,因此也为通过某种链上代理,将链下的Point链上化带来了可能性,而这在Web2世界中是很难达成的。

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有趣的项目正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例如WhaleMarketsMichi ProtocolDepoint SubDAO,其中在WhaleMarkets的Point Market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围绕着Point收益账户的交易,同时Michi Protocol更是拿到了ETH Denver黑客松的奖励,这说明痛点的确成立并有比较大的市场潜力。总结一下,这些项目大体上分为两种核心思路:

1.通过创建某个链上代理或者说链上钱包,并且将这个链上代理NFT化,从而实现对这个账户所有收益权的链上封装,通过购买某链上代理的所有权,用户就可以获得该账户所有的所有未来权益,而卖方也可以提前将自己的未来收益贴现,锁定利润,从而降低自己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如WhaleMarkets和Michi Protocol。然而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NFT这种载体的流动性较差,无法形成有效的二级市场,而且围绕着NFT的金融创新并没有很成功的案例,所以相对的网络效应潜力也相对较低。

2.与第一种思路一样,但通过对链下的Loyalty Point直接Token化,发行相应的链上ERC-20 Token直接对Loyalty Point进行数量映射,并且通过某些机制设计让Token的价值和Loyalty Point的价值绑定,使得用户获得Token就相当于获得了对应Point未来兑现收益的能力。如Depoint SubDAO,相比于第一种思路,这种方式让二级市场具有了更好的流动性,而且潜在的金融创新潜力也更强,但是如何解决Loyalty Point于Token的价值映射关系就更为关键,虽然大多数Web3项目的Pointomics激励的关键用户行为通常是链上行为,然而也不排除很多链下操作,例如关注X等,进入社区,这就给价值映射的覆盖范围带来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我认为是时候Web3 Degens们是时候对这种剥削引起重视了,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已经夺回了网络的所有权,避免了Web2寡头们无情的监控与剥削,切莫丢掉Web3引以为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