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出海规划师Will:AI创业出海的机会分析丨中国AIGC产业应用峰会

转载
378 天前
9771
Kyle

文章转载来源:Kyle

1 月 5 日上午,由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余杭区科技局和余杭区企业(人才)综合服务中心联合指导,时戳科技主办,AI 新智界提供媒体特别支持的“智求共赢・中国 AIGC 产业应用峰会暨无界 AI 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在杭州正式开幕。

本次大会将深度聚焦 AIGC 应用,邀请到了全国各地近百家合作伙伴参会,以及来自产研、投资机构、高校、AIGC 创业者等众多行业精英和专家,共同分享过去一年 AIGC 应用进展,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在今天上午,AIGC出海规划师 Will(郎瀚威)出席并分享了主题演讲《AI创业出海的机会分析》。他表示,AI 产品目前的特点是现在很多有点像玩具或者乐高,是需要一个拼接的。乐高是需要线下店的,行业非常早期,有很多问题。

以下是AI新智界整理的演讲内容,为方便阅读进行了部分删减:

我以前是从2014年进入互联网,从事过互联网教育和视频领域。今年3月份开始关注AI,比较关注AI出海数据。平时主要做推特,业余也参加过几个AI创业项目,现在是担任10个AI项目的顾问。

我3月份到7月份去了硅谷待了6个月,参加一些活动,这是一个活动统计,但我没有参加这么多。回国以后,线下转了3圈,路径也是杭州、上海、北京,这样转了一圈。我现在比较关注产品的PMF,从5万到100万用户的增长问题,因为很多AI产品冷启动之后怎么完成增长,比较关注这些问题。我每个月会做一些数据的榜单和过往分享录屏,都在我的飞书上。

这是一个简单的图谱,国内和海外的机会分析,其实国内特点就是特别卷,toC基本就是需要备案,节奏会比较慢一些,toB就分为KA和SMB。对于初创小公司来说还是比较快速搭建的。海外的话,海外大公司一般比较专注做自己的赛道,对于工具类和CAAI类有一些机会在。还有流量的问题,因为流量还是被微信和抖音,很多人在用手机端,而且它的平台数据不开放,所以获客都是一些问题。

我统计了AI公司出海现状,我差不多跟踪了150家,从个数上来说占所有AI导航站合计1万家,占1.5%左右,流量占1.2%左右。其中50%是原有产品+AI。还有50%是原生增长,等于说23年初做起来的。他们一般社交流量做得还不错,就像Heygen、Opus、Flowgpt、Monica,这些都做得还不错。后50%都有一些出海经验的,他们往往本身人在海外,在国内已经做了3-4年以上的出海,出海能在短短时间获得百万级流量的还是有一定门槛的,它是一个现状。

这张图是我专门为无界做的,做了两个小时,而且我从来没有在其他平台发布的。简单来说,我选取了50个10万以上月PV项目,分成了4类,增长速度和自身体量做了一张图,横线以上是总月PV150万以上,往右是20万以上月增长的。可以看到只有30个项目是100万流量的,每个月10万增量以上的。只有12个处于大体量高增长,右上角这个,只有两个属于小体量高增长的。再往下看,真正值得看,它们为什么有大体量同时高增长,同时小体量高增长,这十几个项目是值得去复盘的。有几个共性:一是图像类比较多,因为比较直观;二是大语言模型类,偏应用商店,偏基础类型,不会是一个垂类的赛道。但也有一些例外。

简单评价几个我观察的项目,比如Pika,它已经积累半年了,它现在Discord有60万人。Heygen已经拥有3年的试错经验,包括怎么找用户需求,讲得都很细,然后一下爆发,0到700万用户,年收入也达到了 1800万。像PromiAI,等于说它在老产品基础上,有出海经验基础上快速做了一个新的文生视频产品,流量增长得也非常快。Flowgpt的特点是大基数的增长,为什么它在大基数上还能做一个比较高速的增长,和它的社交都有关系的,社交流量。Liblib这种属于涅槃重生,原来打造500万,归零之后马上又从0打到120万,这也是大厂精英做的,它的用户体验的确非常好。还有一种是小团队多次尝试,往往是独立开发者或者5个人以内的团队,比如说Jiayuan,我推特上的朋友。4个月做的copliothub,16万,11月做的Devv.ai(单月43万),垂类的搜索需求,单月43万,很厉害,搜索也是我比较看好的赛道,他对技术要求门槛还很高的。然后是Mymap,也是一个思维导图的软件。我自己尝试了一个Agent产品,7月份又和朋友做了CAAI产品,开源的,回国之后一直在看数据和增长,跟他们相比我属于玩票性质的。

AI产品有什么特点呢,我观察很久,它的特点是现在很多AI产品有点像玩具或者乐高,我拿乐高作为比喻,它是需要一个拼接的。乐高是需要线下店的,行业非常早期,有很多问题。首先,需要你激活梦想,比如乐高需要线下店,你看到它搭好的东西,觉得这个东西很好。这个东西和电商和游戏有一点共性,也有差异点。差异点是用户需求不是很明确,传统的投流和SEO很难抓到用户需求,这个时间差,图像类和大语言模型平台都是比较泛化的需求。为什么说DEMO很重要,因为它能展示。一个很好的证据,你才有动力去用。然后是大V背书,涉及到发布流程的问题。为什么Pika和Heygen的发布很顺畅,也是被大家作为例子的,因为它是有一个创始人故事和投资背书的,这是软性的东西。其实没有走软性的也行,但对DEMO和社区增长要求就会非常高,因为人对于这个产品的信任是有一个过程的。然后是成为它的信徒,深刻理解AI的价值,以及用这个东西去做传播,协助传播,这是一个过程。

新网站出海,咱们先说网站,网站比较简单。有一个痛点是流量,冷启动之后如何低成本获客。一波流之后怎么持续获客,SEO能不能起作用,SEO肯定最后非常卷的,现在还好,现在还有很大红利。难点是社交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的整合打法,咱们在国内比较久习惯于微信的那套东西,微信还是一个私域,老外很多东西都是公域,怎么符合它的文化发一些内容呢,我一会以推特为例分享一下我的观察,我在推特趴了两三年了,我看AI这一波,基本所有搞AI的,从创业者、科学家、学生、老师、大公司,都在推特上。而且它是对创业者非常友好的,为什么呢?比如你发一个新项目,很多人会转发,有点像一个陪审团/品鉴团,大家都会去看,先去点赞转发一波,它会给你一个免费几万的曝光。大公司产品发布也都是第一时间发布在推特上,科学家发论文和评价论文/评价算法都在推特上,对创业者非常友好,各个类型的人都在。关键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人,可以深入去研究。

这个背景会导致一个什么事呢,比如图像赛道历史,我是按公司来分类的,可以看到首先是开源非常活跃,就是Google、Meta,它们的开源论文很多,包括Stable Diffusion很多论文是基于这些的。SD生态,别人给它贡献了很多好的插件,这是一个基准。在这个基础上,有些人去做了变现类的产品,比如Midjourney,它可能没有开源,或者没有去发布一些对社区贡献的东西,但它商业化做得很好。包括其他人跟进,比如Runway,Runway和他们的人都是有同源的,他们再去发布这些东西。这个流程是什么呢?build in public,官方把自己的论文、思路和做法公开,就像阿里公布一些算法。大KOL会进行评估,评估就会打分,有了大KOL的评估,中KOL会去考虑这个东西值不值得我去做内容,做了能不能爆。这些人往往不是在美国,有的是在中东,有的是在澳洲,他们会根据这些大V的观点进行评估,制作内容。然后小KOL接入,他们粉丝量也不大,关键是这些人能辐射很大的二次传播,这是一个循环,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它不仅仅是商业化行为,开源社区贡献也是不可小觑的。

刚才我说的是一个闭环,到底怎么进行的呢,我总结为“三步走”:第一步,你有高端素材,吸引用户进入你的社群沉淀,产生更好的素材,有一些创作者。现在这种图形类、视频类,包括大语言模型类都需要一个创作者闭环。我经常举这个例子,AI的artist,在推特上它有一个公域,差不多有2000个艺术家,视频估计能占10%。在国内我经常看到卡兹克在发这个内容,其他的内容也有,但没有形成一个共享的闭环。国内的做法一般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这种私域,有点像Civitai的做法,Civitai是自己搞一个论坛,有一个评分系统,有一个比赛,更多是闭环。比较典型的像Runway和Heygen,它是非常典型的,这个动作是发生在推特和Youtube。

具体来说,第一轮,咱们从4月份很多人因为GPT4了解到GPT干啥的,马上有人付费了,然后产生一部分大V。这部分大V去研究拿prompt可以干什么,prompt可以干100件事。第三阶段就会出现另一拨人,我做某一类的事能怎么用这个prompt,这个飞轮是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官方自己做行不行,很遗憾的是很难做,因为它需要茫茫多创作者去挖掘这个事。Midjourney也是一样的,最开始我们说Midjourney挺厉害的,后来Midjourney的技巧,以及Midjourney变成精美的作品,到最后Midjourney变成文生视频一个闭环,Midjourney放大。到Midjourney V6产的内容,到放大,它是形成一个闭环的,所以它是一个吸流过程。现在问题是很多AI产品留存是偏低的,千分之1的人成为创业者,但他没有形成一个创作者,这是我现阶段关注的事。

下阶段我关注出海增长的痛点,文化。比如你做一个工具,创始人形象缺失,故事缺失,以及官方推特号没有把调性运营起来,这是我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