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行业的“评级”和“报告”

原创
2349 天前
6036



最近发现,很多通证化改造的项目热衷于请各种机构给自己去做“评级”,出各种“报告”来佐证自己的业务良性、健康。主动寻求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不能说是一件坏事,但如果我们放到区块链技术本身来看,这样做是不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值得讨论。

传统公司

还是先类比传统公司,传统公司架构下,当公司上市、成为一个“公众公司”时,就必须要按法律的要求披露关于公司经营的(几乎)一切,以免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股东的利益受损。通常来讲,这个工作不是公司自身来完成的,而必须引入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背书才可以让公众相信这些报告和数据是真实有效的,基于法律要求和利益导向差异,几方联合作假的情况几乎很难做到。(但当然不是完全没有,不然审计界的“五大”是怎么变成“四大”的?)

传统公司的经营和运营是在一个不透明的状况下发生的,信息不可能做到有效、及时的披露,只有定期审计并加以背书,才可以让公众了解到这个公司的经营状况,并基于此做出投资决策。

区块链世界

而在区块链世界,这个逻辑变了,基于区块链的业务往来都会在链上有所体现。如果忽略技术上的门槛,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链上的数据来间接判断项目的实际运营状况。如果我们从区块链技术本身看,数据公开其实是实现区块链可信架构“副产品”——为验证数据,必须公开数据。但这个副产品却带来了一个极大的改变,其意义甚至超越了区块链提供的价值网络本身。

区块链世界,不会再存在中心化的审计机构来背书企业的经营数据,因为数据已经被公开了,也不再可能通过隐瞒某些数据来对经营状况进行“美化”,因为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数据,都可以佐证其运营状况的真实性。

当然,人性是不可预测的,项目本身也可以选择某些业务数据不上链,故意制造信息不对称。但如果我们假定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那么公众显然更愿意选择披露更完整的项目来参与,而是否做到了充分披露,这应该是由链上的评级、审计机构来通过算法评估的。

区块链时代的评级机构

说回区块链时代的评级机构,我认为不应当与传统金融领域的评级、审计对标——数据源和需求变了。区块链时代的评级机构,可能会更像是一家大数据公司,基于数据分析,给出客观结论,如果有需要,再辅以主观评定。而每个项目将来也会提供类似于 Pub/Sub 的接口,把数据暴露给相关各方,以替代在传统世界中公众公司进行信息披露的义务。

当然,我们知道,现在有一些评级机构是从主观层面对项目的可行性、履约能力进行分析,来帮助公众识别更具可实施性的项目,这是没问题的。但我们仍然认为,主观评价应当是在客观数据的支撑之下做出的,而目前很多评级更多的是抓取一些代码提交情况、交易情况就当成了客观数据,这是远远不够的,评级应该是建立在项目方主动、完全、实时公开数据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主动公开数据,就寻求评级、背书的做法,在以“共识”、“可信”为基础价值观的区块链世界无异于掩耳盗铃。

未来很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况是:当一个项目愿意以区块链技术驱动,就首先要提供对外的接口来提供结构化、实时的数据输出,而评级、审计机构通过拿到的数据,在其各自擅长的领域和角度做出分析,提供给大众作为参与项目的依据。而基于数据的结构化和完全透明,大部分客观审计工作甚至可以由 AI 来完成,而不用像现在一样必须雇(ya)佣(zha)一群毕业生去客户那里抽凭证、盘点库存。

变革与机遇

信息公开方式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审计、评级服务产业链可能是区块链技术给未来组织形式带来的一大改变。所有希望拥抱区块链的企业,都应该首先把自己变得完全透明,这是上链的前提,也是代价,所以,你准备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