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大模型人才市场现状:一面热闹,一面冷峻

转载
470 天前
8693
AI梦工厂

文章转载来源:AI梦工厂

来源:科创板日报

记者:张洋洋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工具生成

《科创板日报》8月5日讯(记者 张洋洋)当我们在讨论AI大模型对于打工人的影响时,总免不了担心未来部分职业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不可否认的是,AI在“毁灭”一些岗位的时候,也在“创造”一些岗位。

4月份,杭州一家公司因320万年薪招聘视觉算法专家登上微博热搜,成为AI人才紧俏的最佳注脚。

《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了多家大模型公司以及行业猎头和求职者,一个切身感受是,今年以来AI人才市场需求呈波段上升。

有的求职者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时代红利,坚定“All in”AI ;也有人担心这次会复制当年“AI四小龙”的高开低走,因此选择观望。

需要指出的是,进入大模型行业和薪资待遇水涨船高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大模型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对高级算法技术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最高者薪资可超百万,但中低层的算法工程师往往只能以平薪甚至是降薪跳槽。

一面热闹,一面冷峻,这是当下AI人才市场的现状。


有人All in,有人观望


今年四月底,松鹅(花名)从工作了两年半的腾讯离职。两天后,他旋即加入了北京一家AI大模型明星创业公司。

动作之迅速,选择之决断,异乎平常。而且还是举家从深圳搬迁到北京,更是加大了朋友们的震惊和好奇。一位朋友评价称,“这辈子没见过你这么利索的时候”。

至于跳槽的原因,松鹅在微信公众号“松鹅有话说”写道:“立志于实现 AGI(通用人工智能)”。

“我觉得 AI 确确实实会影响接下来至少十年,这不是一个悬在空中完全没落地的技术,这是一个立刻能改变世界的东西。未来十年,各行各业都会因为AI带来不小的变化。”松鹅说。

松鹅的择业选择,也只不过是当下大模型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脉脉高聘人才智库数据显示,今年春招期间是大模型创业高峰,人才需求急速上涨。2月,AIGC新发岗位量增幅75.6%,3月持续上升,环比增幅上涨12.56%。随着春招结束和创业潮告一段落,人才需求有所回落。6月份,大模型公司风云再起,人才需求再度上扬4.16%。

作为此番大模型的“创业先锋”,王慧文从今年年2月份开始便在其社交账号广发“英雄帖”,不少用户在评论区留言求合作、问应聘要求、催简历投递进度等,大家都不愿错过这个入场机会。

大模型创业潮肉眼可见的在吸引人才进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松鹅这么坚定All in AI。

北京另外一家大模型明星创业公司今年上半年也一直在招聘技术、算法相关人才。但该公司高管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即便公司创始团队背景过硬,并且在上半年也拿到了头部投资机构的亿元融资,但招人的进展“并不顺利”,原因在于,求职者正持观望态度,他们觉得这一轮AI局势不明朗,“担心大模型企业活不长久”。

求职者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AI自1956年提出,此后历经几次起伏,ChatGPT之前,国内最近一次的AI热潮是以“AI四小龙”的发展为代表,但这些公司烧钱程度与落地产出的不匹配,已上市的公司股价与推崇热度的倒挂,令市场倍感失望。

沈嘉是长期服务于人才招聘市场的资深招聘咨询顾问,从去年8月开始为大模型行业公司提供招聘、企业管理、投融资对接等服务,市面上最早一批大模型创业公司,他基本都打过交道。

尽管AI今日火热如斯,但行业周期恒在。沈嘉给《科创板日报》记者总结了一个特点,这一轮AI大模型创业公司,跟AI四小龙有一个很不一样特性,那就是前者在创业一开始就考虑了商业化,考虑了业务增长,并且追求国际化,他们尝试颠覆一些前人的覆辙。

回到应聘人员的角度,此前为科技和互联网行业提供高端猎头咨询服务的王方(化名),今年也开始为这些公司的大模型业务物色人选。他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现在求职者看大模型行业的机会,有一点必须会考虑,那就是这家公司的大模型业务,必须要有落地场景,因为这才能确保营收,维持公司正常运作。

而另一方面,近几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互联网的“优化潮”,令多数人选择企稳,起身跳槽,很多人没有那么强的冒险动力。

王方称,一些求职者认为,从现在比较稳定的业务线去往一个不太熟悉、前景未明的大模型业务上,“大部分人是不敢去的,他们害怕项目不落地,或者落地不及老板预期,就被裁员了”。


高者年薪百万,低者薪资原地踏步


松鹅入职现在的大模型公司,还是延续了在腾讯的老本行——产品经理,一个在互联网行业高度成熟且角色重要的职业,参考“微信之父”张小龙。

但松鹅称,来大模型行业“这是牺牲本来清晰的职业成长路径”,因为他并不确定两年以后大模型本身还需不需要产品经理,更别提职业发展路径了。

松鹅所言不虚。至少从目前来看,产品经理都不算是大模型行业最紧俏的那类人才。

沈嘉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去年年中至今无论是大厂还是创业团队,都还是集中于给大模型打基础。也因此,现阶段底层的技术人才,如NLP算法工程师、深度学习等岗位,是大模型人才市场里最为急需的那一批人。

脉脉高聘人才智库统计的数据显示,模拟芯片设计、集成电路IC设计、风控算法、AIGC算法工程师、自然语言处理等岗位,供需比都低于1。

而这类金字塔尖的那批人——主要是指既可以做研究,又能够输出Paper(论文),还能够考虑到各种应用场景,落地交付工程的人,更是第一梯队大模型厂商的首要争抢对象。

这种人才被争抢到了哪种程度呢?王方给《科创板日报》记者举个例子。

一家位于深圳的头部互联网公司,现在招聘需要的主要是全球顶尖的AI人才,其内部有招聘组,外部也聘请了猎头公司,“现在的情况就是,这两支队伍在抢同一拨人,抢到最后大家都觉得累了,没意思,因为人才供给只有这些,能说服来入职的更少之又少”。

薪资方面,从其近期给招聘企业和候选人的服务过程来看,行业里的顶尖人才,今年以来身价是再次得到提升,跳槽的人的薪资几乎都是大幅上涨。

沈嘉也告诉记者,大众熟知的那几家在做大模型业务的公司,正在全球招揽AI人才,对于顶尖人员开出的薪资是“不计成本”,但沈嘉没有告诉记者这个“不计成本”的数字究竟有多大。

招聘平台的数据或许能给予一定的指引。脉脉高聘人才智库统计数据显示,在脉脉平台,如机器学习、语音识别、AIGC算法工程师、自然语言处理等岗位,最高薪资均超过90万;更核心的推荐算法、算法工程师、计算机视觉这些岗位,最高则均超过百万年薪。

但如果你认为,只要入了大模型这一行,薪资自然就水涨船高,那就大错特错了。

王方同时说出了另外一个行业现状。根据他们最近的offer情况来看,中层或中底层的算法工程师,还是属于平薪跳槽,甚至是降薪,即使有小部分涨薪的人,也不会超过20%。

脉脉高聘人才智库的统计数据里,测试工程师、产品经理等,这些可以从互联网行业大量平移过来的人,人才供需比均大于2,这些人也比较好招。

“大模型行业需要的还是高技术和顶尖人才,多数中基层人员,薪资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提升,不会因为大模型热了,他们薪资也因行业红利而跟涨。”王方说。


“调整预期,别做大梦”


大模型的热度正以指数级速度在全社会增长,发展到如今,人们已经习惯把这项技术应用比做20年前的互联网时代,蕴藏机会无限,人们期望由此生长出新的BAT们,继而生出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造富神话。

当下一个很明显的社会表征就是,所有人都在寻找大模型的机会——哪怕只有一点点,人们不想错过这个技术带来的巨大时代红利。

作为从上一个黄金行业跳往下一个潜在黄金行业的身边案例,从互联网去往大模型行业之后,有非常多的朋友跑来问松鹅,有没有什么靠谱的应用层好机会推荐?要不要加入大模型公司?如何评估一家创业公司是否靠谱?如果进入创业公司试用期就被裁了怎么办?

在与43位朋友交流了之后,同时也为回应一些问题,松鹅在微信公众号写出了一篇5000余字的AGI的“跳槽思考和建议”,这些思考和建议一定程度上与契合了当下行业现状。

比如评估一家创业公司,从团队背景、融资情况、地域情况等角度分析,以他现在任职的公司为例,清华系,大模型第一梯队,创投圈明星团队。

创投圈明星团队往往也是现在求职者的优先项。王方告诉记者,目前明星大模型公司确实是多数求职者的考虑范畴,相比其他创业公司,前者有来自机构的投资,资金充裕,短时间内出问题概率小,团队也会更为稳定。

松鹅还说到,国内AI应用层还是一片混沌,VC们看起来热闹,但是出手的不多;抓住用户,抓住场景,能落地的,始终有价值;未来机会在应用层,可以形成非常深的壁垒,现在还没到应用层爆发的时间点......

虽然松鹅目前对自己大模型产品经理的角色稍显忧思,但沈嘉认为,大模型的应用层将迸发出很大的市场机会,这里的人才消耗也将会最大,随着行业向前发展,未来具有AI产业经验的产品经理是最具有价值的。

狂飙突进的中国大模型创业潮,最近因王慧文病倒,光年之外被美团收购来了个急刹车,这给中国大模型的当下现实增添了几分冷峻色彩。

行业刚起步,崎岖而混沌。面对公司境况可能发生的暂时性回撤乃至创业失败,松鹅只说,“起码要做好一家公司三个月没给你发工资,然后倒闭了的最低预期”,“建议大家对财务上的回报不要有太高的预期,也别做一些大梦”。

离开深圳去往北京那天,松鹅拍下了一张深圳机场的广告牌,他觉得很贴合当下的心境和行业环境。

上面写着:“但凡人能想象之事,必有人能将其实现。”

松鹅拍摄于深圳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