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来源:奇幻空间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朱开云 统筹:余美英
原标题:《黄山发行“迎客松”泰山上线虎字石刻 景区发行数字藏品还香吗?》
疫情以来旅游景区收入受到一定的影响,很多景区通过直播、电商、推广文创等形式增添旅游项目收入。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近期旅游景区纷纷通过与数字藏品平台合作,发行数字藏品来增加景区收益。
今年以来,泰山景区推出“泰山系列数字藏品”,黄山景区发行“迎客松系列数字藏品”,曲江文旅推出“中国年迎财神”等数字藏品,枣庄台儿庄古城景区推出首款数字藏品《台儿庄古城夜景》均受到市场的热捧,上线几乎秒售罄。仅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一天,包括华山、漓江、长白山、黄果树、峨眉山、鸡公山等景区在各平台发行的数字藏品就有近20万份。7月份以来,景区发行藏品的热度依然不减,6月底到7月初,黄山在短短半个月内三次发行数字藏品,赋能模式涵盖线上线下双渠道。
财通证券数据显示,7月初文旅数字藏品日均发行额为131万元,环比增长超40%。
据“黄山旅游”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黄山景区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发布系列数字藏品,现已累计发行5款共计5万份数字藏品,均是一经推出便秒罄,其中迎客松3D数字藏品和金箔迎客松数字藏品两款共计1.6万份实现销售额40万元,实现利润30万元。预计今年数字藏品营收有望突破2000万元。
“黄山旅游”旗下的安徽途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百度百家号平台发行两款黄山奇松系列数字藏品(合成款),分别来自黄山的宝藏景点“梦笔生花”及“连理松”,黄山徽商故里文化发展集团联合饿了么发布“徽菜美食数字藏品馆”。徽菜头牌“臭鳜鱼”被制成数字藏品,发行总量为10000份。
今年3月,泰山景区联合支付宝旗下“鲸探”平台策划推出首期“泰山系列数字藏品”,包含五岳独尊、风月无边、如意、“虎”字石刻等标志性景观,3.2万份泰山首期数字藏品瞬间售罄,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
今年4月27日,泰山景区发布限量数字藏品“泰山神启跸图·十八学士”和“泰山神启跸图·东岳大帝”两款产品,其中“泰山神启跸图·十八学士”售价18元,发行1万份,上线仅6分钟就售罄。泰山景区发行三期数字藏品累计销售额超过了200万元。
据泰山景区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内容,7月5日,泰山景区联合京东发行“泰山-春夏秋冬系列数字藏品”,春夏秋冬各发行5000份,每份售价为25.8元。7月4日-7月7日联合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的虚猕数藏平台分批次上线旭日东升、云海玉盘黄河金带、雾凇雨凇等四款自然奇观数字藏品。
5月24日,泰山景区官方微信公众号一篇转自“泰安改革”《抢占数字藏品新风口 下好数字经济先手棋—泰山景区试水数字经济、推动国资升值的探索与实践》的文章显示,4月25日,泰山景区与腾讯公司签约,拟联合发行总量1000件、产值2.5亿元的数字藏品,预计年内实现利润1.5亿元,2023年实现3亿元。
一段时间以来,各大景区悄然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数字藏品大战,数字藏品正成为各大景区未来发展的重要产品线。疫情之下,数字藏品是否可以弥补景区游客减少对收入的影响?
热衷于数字藏品收藏的市民柳晴表示,泰山刚开始推出数字藏品的时候,都是提前定好闹钟生怕抢不到,记得当时在鲸探抢到心仪的“泰山石藏品”时非常兴奋,还特地发朋友圈炫耀,但是后来泰山频繁在各平台发数字藏品就没有兴趣去抢了。“数字藏品既然是收藏品,那肯定是物以稀为贵,发得多了就没有价值了。”
作为一名数字藏品爱好者,姚女士表示,结合她以往的购买经验来看,很多景区推出的数字藏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藏品制作粗糙,存在虚假宣传。“消费者对一些景区藏品已经有审美疲劳了。有些景区推的数字藏品已经开始滞销了。”
财通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文旅数字藏品现阶段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2年疫情反复促使更多景区选择参与数字藏品发行以拓展收入来源,文旅数字藏品作为数字藏品以虚促实的一个典型应用,将维持高速增长趋势,预计2022年即可为景区创造营收。
东亚前海证券研报指出,对于文旅企业,“数字+文化”塑造强IP引流,以数字藏品作为载体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流量,部分景区通过数字藏品附带景区门票等方式,实现“数字+文化+旅游”相融合。此外数字藏品拍卖的稀缺性、其所具有的低成本高毛利的优势,可作为其他收入丰富文旅企业收入结构。
不过,当前数字藏品市场仍存在一些乱象和风险。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表示,针对目前的一些现状,可由市场监管部门和文旅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法规,参照艺术品经营管理规定,明确数字藏品属性以及平台准入、经营规范等准则。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针对数字藏品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泰山景区也在其公众号中表示,目前,数字藏品产业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我国法律也没有对其法律属性及其法律适用进行明确规定。泰山景区认真研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特别是国家文物局数字藏品座谈会等有关会议精神,探索建立权责清晰、程序规范、统筹有力的制度机制,并确保文物信息安全。
文/本报记者 朱开云
统筹/余美英
来源:奇幻空间
发布人:暖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