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入侵”高校校园

转载
974 天前
6295
区块链资讯

文章转载来源:区块链资讯

来源:财经琦观

作者:贾琦

我们好像只是非常短暂的喜欢了她一个夏天。——某粉丝谈曾经红极一时的idol

NFT是不是要凉了?

最近,两个截然相反的信息接连冲击了我。

5月4日,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称NFT市场正在崩溃。

NonFungible 数据显示,当周NFT日均销量下降至约1.9万个,与去年9月约22.5万的峰值,相比下降了 92%。

另一边,无论是相关资讯报道的热度,还是身边圈子对该话题的讨论,都诚实地反映了这一趋势,确实是报道越来越少,大家聊天中对此提及的频次也大幅下降。

然而,与年轻人的一次偶然交谈中我却了解到,当下大学生年轻人群体中似乎正在兴起对NFT的抢购热潮。

一直以来,“看不懂年轻人”都是中年投资者最害怕的一件事。

同样的,长期坐在家中看报表的人也非常害怕被大量貌似客观的数据所蒙蔽淹没,进而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生猛发生的一切事情。

首先,我们绝不认为数据本身和直觉感知(即大幅降温)这件事是错的。

但更有可能存在的真相或许是NFT正处于一条曲线的末端,以及另一条新波段的起点。

数据反映的是客观现在。

而二三线城市以及年轻人对NFT的关注,有可能反映的是NFT的未来。


01 远看是低谷 


依照惯例先来一小段快速科普。

NFT。全称是Non-Fungible Tokens,翻译为“非同质化代币”。

这个“Non-Fungible”,主要是用来区别于“比特币”的。

你有一个比特币,我有一个比特币,咱俩能直接换。

但我有一个NFT,你有一个NFT,咱俩不就不能直接换,得先兑换为法币或其他等价物,因为“艺术品具有非同质”的特点。

对应到现实生活中,我有一块钱,你有一块钱,咱俩可以直接换(比特币)。

但我有一张赛迦奥特曼金卡,你有一张迪迦奥特曼闪卡,那咱俩就得细细算算账,最后可能是你三张卡换我一张卡,但我得请你喝一瓶汽水(NFT)。

“Tokens”在这主要就是指“加密”代币。

这玩意儿跟区块链高度相关。

简单理解,区块链是一种储存技术,一种特殊的数据库。

应用了该技术的一切“产品”,比特币也好,NFT也好,基本上都具备了“不可伪造、集体维护、去中心化、可追溯、公开透明”的高信任特征。

那这种“100%自由主义”的技术手段,很容易就被率先应用到金融领域。

而“去中心化”带来的监管困难,又直接导致了一系列投机行为、造富故事以及系统金融风险的衍生。

先进性是真的,遍地风险也是真的。

今年以来,在巨大的通胀压力下美联储频频放鹰,加息缩表,利率的上升和预期的变化已经彻底压垮了整个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标的。

NFT作为投机性偏高的投资类别之一,不过是被加息大棒无差别“压死”的其中一个罢了。

就在我们写稿的当天,加密货币市场正在上演着大逃杀,以人称“币圈茅台”的LUNA币暴跌98%为代表,24小时内共有逾37万海外用户爆仓,爆仓价值9.38亿美元,约63.6亿元人民币直接蒸发。

另一边,我国也继续沿袭了对NFT的一贯态度。

去年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表示严禁虚拟货币炒作。

今年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再次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倡议》,明确表示不为NFT交易提供集中交易、持续挂牌交易、标准化合约交易等服务,变相违规设立交易场所等。

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双重叠加之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NFT现在已经来到了一个相对低谷的时期。

Google Trends相关数据也明确显示,从今年1月开始,人们对于NFT词汇的搜索数量有着明显减少。

但是,这就是全部的真相了吗?


02 近看是新生 


“这也没几个钱,好玩嘛。”

小宁是一名大二的在校学生,在被问到为什么会参与NFT的竞拍和投资时,小宁的口气十分轻松。

据了解,这些学生群体参与NFT的方式,大都会选择以“小额高频”为主,每次投资金额大都在9.9元或19.9元一单,最高也不会超过100元。

同时,对于交易频次的偏好也相对较高。

“一开始接触是在支付宝。但那边对交易的限制过于严格了,好像是180天才可以流通,而且是只支持转赠。”

“180天。到时候早就忘了有这么回事了。”

总结来看,对这群Z世代年轻人来说,NFT主要有三大吸引点。

第一,新鲜时尚。

“确实是一种谈资。听他们没事儿聚一块聊这些,感觉还是挺牛x的。这不就跑步进入投资圈了?”

张维表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投资”还是一件相对高大上,且比较遥远的概念。

NFT一方面门槛极低,另一方面还颇具前沿性,因此极大满足了部分群体的虚荣心理。

第二,回报诱惑。

“老实说,跟两年前那波炒鞋很像。”

李伟杰自称是一名潮流爱好者,曾经完整参与并经历了2019年底至2021年的炒鞋兴衰。

在他看来NFT没有什么特别,属于“高风险投资项目”。

“炒鞋,赌石头,NFT,本质都是一样的。逮住了就能大发一笔,还是很刺激的。”

第三,个性体现。

与纯粹的“赌博”不同,NFT目前大都是以“画作”、“头像”、“数字藏品”等艺术形式出现。

虽然每一个作品能否爆红更多是看其运气成分,但投资者往往会觉得自己的“眼光”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比于其他“赌博项目”,NFT的参与感更高,个人印记更重,最终盈利后带来的成就感也更强。

个性化,刺激感,新鲜感,低门槛,这些特质可以说就是为Z世代们量身定做。

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NFT与元宇宙相关的一切畅想,对他们来说接受起来也毫不费力。


03 长期看,是在走弯路 


对于新生事物,尤其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商业变革,我们历来都是高举双手热烈欢迎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坚持认为,一切所谓新生的商业模式,都理应可以在旧世界里找到对应的原型。

自区块链技术诞生以来,人们一直都在探寻,这一技术究竟如何能够帮助促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在“不可伪造、高度可靠、可追溯”的技术特征的启迪下,内容版权的登记与保护的应用在很早就被人们所提出。

而NFT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作为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应用细化产物应运而生。

在商业目标和商业理想上,我们完全认同NFT的先进性。但在具体的商业路径上,我们对当下的现状表示担忧。

目前,NFT赛道中主要形式包括头像、收藏品、艺术品、游戏、元宇宙、土地资产、公共事业、社交等。

其中头像和收藏品是当下的主导形式,截至2022年初,头像NFT的总价值所占的行业份额高达49.4%,其次是收藏品,占比为23.05%。

可是,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说,数字内容,尤其是头像、画作等以像素为载体的图像内容,在实际日常中具有极强的易复制性,原著与盗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在我们熟悉的旧世界(web2.0),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在所谓的头像和画作这两大赛道,是否拥有原著权几乎没有任何使用影响。

换言之,这个“头像著作权”本身的使用价值,是无法在真实的网络应用中得到体现的。

那么对应到那个新世界,其真正的社会意义或者说使用价值,很有可能纯粹是无本之源。

有个常识是人尽皆知的:任何一样产品/服务或者说商业模式,其成立的前提,都是需要有一群真实的消费者为其买单的。

存在一定规模,且真实有效的用户群体,同时该群体可以从该产品/服务中直接收益并心甘情愿地为服务本身支付金额,这才是一个健康且能够长期维持的产业模式。

但是,倘若一个商业模式中,我们找不到最终买单的消费群体,几乎每一个参与者所期待的都是后来者为自己的投资行为来接盘并坚定地去赌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波接盘者,那么这就是典型的庞氏骗局或者说传销,其本质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我们认为,NFT是一个具有着巨大潜力的产业模式,用来当作聚拢钱财的金融投资项目,既是舍本逐末,同时也是对整个行业的杀鸡取卵。

“不可伪造,独一无二”是其适配于金融玩法的技术优势,过度放大这一点,是为“逐末”。

路径清晰,颗粒度极细的“可追溯”,才是NFT高度适配于内容版权的技术优势,但目前在这一领域明确发力的技术团队几乎没有,是为“舍本”。

在这个事情上,正己守道名门正派的打法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去找真正适用于商业化的“版权保护”赛道,起码找几个市场消费者心智中可以接受版权付费的赛道去切。比如音乐、小说、单机游戏等。

根据TME《2021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NFT交易金额约为250 亿美元(一级市场及二级市场总和),但音乐类NFT交易市场份额只有可怜的0.42%。

其次,研究token加密技术,真正将秘钥、使用、账号进行绑定打通,大幅降低版权的监管成本,从而只需要将资源专注于公有链或联盟链的覆盖接入。

此外,充分利用发挥NFT“可追溯”的技术特征,大幅提高内容在传播中的统计效率,进而倒逼改进顶层利益分配的现有格局,真正做到引发相关行业的底层革命。

以音乐为例,目前,内容创作者、唱片公司、播放平台之间的利益传导,明显过于粗放,大家都采取买断的策略进行一个大致的估值。

其结果便是既存在优质创作者没有拿到相应报酬的情况,也存在所谓的“B面作者”滥竽充数的溢价情况。

但倘若区块链技术在这一领域真正得到推广,那么每一首歌的每一次播放以及相应的播放时长,都可以充分统计并对应至收费调整,最终使得该行业的利益分配更加合理,从而进一步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不难看出,我们所主张的,是对著作权在消费者使用端的探索,但目前NFT的主流思路,是对著作权的直接占用,并试图无限放大token的独一无二性去聚焦于其收藏价值,但刻意忽视了市场的付费认知以及数字世界中一切都极易一比一复制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