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合规报告(十三)脑机接口

原创
1003 天前
1493


飒姐团队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说过,元宇宙所展开的是一种超大规模、超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新形态。它是算力提升、高速无线通信网络、脑机接口、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引擎、VR/AR可穿戴设备等一系列基础技术逐渐聚合的结果。

 

伙伴们对于元宇宙的各项基础技术已经是耳熟能详,且大多数基础技术已经投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春风化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唯独其中一项技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可以说大部分还停留在科技幻想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重点:脑机接口。

 


一、脑机接口技术的前世今生

 

脑机接口技术(brain-machine interface,简称BMI或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简称BCI)是指在人类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一种信息通讯通道,使大脑与计算机或其他外部设备相连接,达到不借助身体肌肉和神经即可控制外部世界的目的。

 

脑机接口技术的设计者认为,意识是大脑神经元的活动结果,意识的内容可以由大脑电信号来解码。因此,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来读取大脑电信号,实现对大脑信息的读取、输出、复制、下载,也可以反向地输入、上传、修改。借此,甚至可以改变大脑的记忆、思维和认知,实现大脑的意识活动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交互。

 

通俗地讲,伙伴们可以想象一下,假设在我们的大脑上有一个USB插口,通过数据线与电脑连接即可操作使用该电脑进行办公、游戏、娱乐等活动,甚至可以进一步将我们的意识直接传输到某个元宇宙中实现全感官系统的沉浸式体验。

 

这个听起来无比魔幻现实的技术在现实中实现了吗?事实上,自从大脑电信号被发现后,脑机接口技术的雏形和概念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产生。1963年,英国Grey Walter医生通过侵入式外科手术将电极插入癫痫病人大脑中,实现病人通过意念控制PPT播放(当然,这是一种极端违反科学伦理和医学道德的,应当被禁止的人体实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神经科学家菲尔·肯尼迪(Phil Kennedy)曾研发“侵入式”脑机接口,让一位严重瘫痪的病人学会了用大脑控制电脑打字。

 

时间进入2020年,脑机接口技术已不再是混乱无序的人体实验和疯狂的科学幻想,而是能真正造福于民的科技手段。美国Battelle研究所和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学中心(Wexner Medical Center)的一个研究小组表示,他们已经能够使用脑机接口技术,恢复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部分触觉,恢复其部分肢体运动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发表于学术顶刊《CELL》上。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是 28 岁的Ian Burkhart,他在 2010 年的一次潜水时不幸发生意外,造成完全性的AIS-A C5脊髓损伤,这种脊髓损伤会损害感知运动电路,从而导致全身瘫痪。该研究小组成功利用脑机接口将患者大脑与外部设备相连,不仅可以使瘫痪患者的部分肢体得以正常移动,还使这位卧床十年之久的病人恢复了部分包括触觉在内的感觉功能。

 

正是看到了该项技术的巨大价值和商业潜力,早在2017年,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就成立了一家名为Neuralink(意为“神经联结”)的新创公司,该公司致力于直接连接人脑与计算机,使用脑机接口技术实现通过大脑来控制外部世界的物体。在2020年Neuralink的发布会上,马斯克介绍了两个设备。一个是只有硬币大小,可以置于人类颅骨内侧读取脑神经活动信息,实时无线传输脑电波数据的芯片;另一个是一台可以避开血管在人类颅骨上开孔,将芯片精准植入预定位置的外科手术机器人。

 

马斯克表示,植入该设备只要一天就可出院,对大脑不会有明显损伤。在发布会现场,马斯克展示了3只植入了脑机接口的小猪,当小猪在场地中行走时,其脑电波信号通过脑机接口设备传输到大屏幕上,以图像+声音的形式展示了出来。

 

2021年7月29日Neuralink宣布已在C轮融资中从Google Ventures、Peter Thiel的创始人基金和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等投资者处筹集2.05亿美元,其表示:“本轮融资将用于Neuralink的第一个产品推向市场,并加快未来产品的研发速度。该设备旨在使四肢瘫痪的人能够与电脑、手机交互,享受数字自由。”


二、脑机接口的现实风险与伦理担忧

 

科技伦理是人类发展科学技术无法绕开的问题,丧失伦理道德的科学研究具有颠覆人类社会架构、价值尺度和基本秩序的巨大危险。大脑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人类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大脑所产生的理性和思想。因此,对于任何神经科学、脑科学研究我们都应当以最严格的技术标准、伦理标准来进行审视。

 

01

脑机接口的安全风险

 

发展脑机接口技术最关键的就是安全问题。在众多采集大脑信号的技术中,脑电技术成本较低,信号的时间分辨率较高,在脑机接口中被广泛使用。目前采集脑电的设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侵入式设备;(2)非侵入式设备。

 

毋庸置疑,非侵入性设备无需对使用者的大脑进行手术,其安全性最高,例如我国天津大学开发的“脑语者”就属于典型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但与侵入式脑机接口相比,其信号质量、精确度、功能丰富程度等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目前在神经反馈训练、使用脑机接口控制外界机械臂中,多采用非侵入式头戴设备采集人脑头皮电信号。

 

侵入式设备,例如马斯克开发的大脑芯片,则需要将电极植入到人类颅腔内脑皮层中,可以更加精确有效地实现人机交互。但侵入式设备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和风险。例如在植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大脑损伤、脑出血和感染、排异反应以及侵入式设备的老化、位置迁移等问题。


 

02

脑机接口对个体自由意志的挑战

 

个体自由意志一直是哲学、法学、生命医学等伦理和道德原则中的核心概念,是个人自由和理性的直接表达。现代科学伦理哲学普遍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塑造着人的自主性,而这种关系可以被技术所塑造和调节。脑机接口技术的初心是诊治神经疾病患者,提高其自主行为能力,但当机器、人工智能与人体相结合时,传统个体自由意志就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与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并存的我们,完全的自由意志是否还存在?

 

例如,在对某些由于特殊神经疾病而无法表达自身意愿的患者利用脑机接口技术进行治疗时,我们是否侵犯了他们的“知情同意权”,进而侵犯了他们的自由意志?

 

甚至,脑机接口设备还有潜移默化改变我们行为的可能。例如我们在大脑植入了一个预设辅助健康生活的系统,这个系统帮助我们更好的规划生活节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当我们产生不利于健康生活的意识时,该系统会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提醒、暗示和纠正。

 

如果我在工作了一整天后非常想要喝一杯奶茶,此时系统会通过提醒和暗示的手段让我放弃喝奶茶的想法。并且当我在逛街逛商场看见健康蔬菜、饮品和食物时,系统又会通过提醒暗示的手段诱导我购买本没有消费计划的产品……这些情形是否对我的自由意志构成侵犯?是否有可能构成商业上的不正当竞争?是否有可能产生某种新型垄断?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诚然如果健康系统设置得科学合理,那我确实可以获得更健康的身体和更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喝一杯奶茶和吃垃圾食品同样是我的自由权利,是我获得快乐的正当途径。脑机接口这种潜移默化、深层次地暗示很有可能侵犯了我的自由意志和宪法权利。

 


三、脑机接口的刑法风险

 

脑机接口除了在对我们的健康和伦理道德上存在风险外,还有可能存在刑法上的风险。

 

0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风险

 

脑机接口是通过采集我们的大脑电信号进行分析,从而使外部设备“理解”我们的思想。这就存在问题,如果我们的大脑电信号是可以被解读的,那么脑机接口是不是一种“读心术”?我们的个人信息、个人隐私尚且是每个人最不希望他人知晓的,最深处的秘密,《刑法》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规定在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那么我们的思想呢?这难道不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个人秘密吗?但脑机接口却有着“读心”的能力,一旦该技术被不法分子甚至滥用权力的人用于不当的用途,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而言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即使用于科研用途,那么,个人的思想数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用于研究?思想数据是否可以共享?被恶意利用的思想数据如何实现救济?这都是亟待解决和思考的法律问题。

 

02

他人意念控制的犯罪行为

 

脑机接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和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例如我们在之前讲到的,其可以通过暗示提醒等手段,甚至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控制和改变个体的行为。如果这样的技术被不法分子用于犯罪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类似于将他人利用为犯罪工具实施犯罪或胁迫他人进行犯罪。传统刑法理论认为,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需要具备一个前提:其在于自身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犯罪行为。自由意志的多寡决定了犯罪行为实施者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多少,这也就是为什么按照自由意志从高到低排序的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胁从犯应当减轻、免除处罚,而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而转为强制医疗。

此时,利用脑机接口控制他人实施犯罪的人在法律上应当被评价为间接正犯。间接正犯是与直接正犯相对的一个概念,直接正犯是指亲手实施犯罪,实现了犯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并应对此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正犯“在刑法理论中是对构成要件该当事实的实现处于支配性地位的人。那么,间接正犯指的就是虽未亲手实施犯罪,但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各类该当事实的实现,处于支配性地位的人。

脑机接口的使用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人所操控而实施了犯罪,其背后的操纵者即为间接正犯,承担犯罪的主要责任。被其利用的犯罪实施者即脑机接口使用者视其主观意志多寡,有可能构成犯罪的从犯或胁从犯,如果其毫无自由意志可言,飒姐团队认为其不构成犯罪,刑事责任应当全部由其背后操控者独自承担。

 

脑机接口具有为他人所利用进行犯罪的巨大潜力,如果产生此类犯罪,如何对实施犯罪的人和背后的操控者进行定罪量刑同样是刑法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写在最后

 

脑机接口尚处于起步和实验阶段,在笔者眼中,它就像一个绚烂的烟花,危险与美丽并存,远观则美矣,近看则危矣。科技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关键还在于如何去使用它。因此,科学伦理和法律的同步构建对此就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对新兴科技报以掌声的同时,也要时刻对此保持必要的敬畏和谨慎。


肖飒

【待认证 认证】合伙人律师,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亚太法学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金融科技与共享金融100人论坛首批成员、工信部信息中心《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编写委员会委员

29篇

文章总数

558277

浏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