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Vincent222 作者:文森特二
差不多三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浅谈你们根本不懂的区块链游戏》,把站在那个时间点能想到的一些脑洞和思路,尽可能的梳理出来。当时谈到了很多的游戏+区块链的场景,包括游戏道具归用户所有,稀缺性,道具跨游戏的使用,经济机制的激励,项目方与玩家之间的治理,Creator的激励等,与今天我们看到在四处大谈特谈的NFT特性如出一辙。文中曾提到如果Minecraft是个区块链游戏,国家建筑师团队的作品可以以NFT游戏资产的方式发行交易该多好,最近看到由元宇宙资本投资的国家建筑师即将发行NFT资产的新闻,感觉恍如隔世,仿佛梦回三年前,当时设想的正在逐步的实现。
作为一个老韭菜,从2017年到2021年经历了一轮牛熊转换的洗礼,认知多少进行了一些迭代,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三年前那篇文章的2.0版本。一方面,对于3年前粗浅的观点做一些升级和补充,另一方面,试图在对下一个周期做出一些自己的判断。
注:本文非常主观,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任何投资建议
下面先抛出一些个人观点
NFT不是一个应用层的赛道,而是一个协议层的组件,现在的阶段还在从0到1
NFT现在需要的是载体和场景,而不是不停的印新资产。大部分项目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做成NFT形式的资产。
以太坊是一个没有炫酷前端的Metaverse,没有区块链作为底层数据和信息层的metaverse是中心化的metaverse,想象空间很低。
互通性是NFT和Metaverse最无敌的特性,没有之一。
未来App不需要单独的登陆逻辑,一个地址/用户的虚拟资产跨App是互通的。
NFT本身是一个技术名词,泛指链上的非同质化代币,作为一类代币标准,它可以适用于各种垂直类的应用,艺术品也好,游戏道具也好,凭证也好,从这个角度来说,NFT并非是一个垂直类的应用层赛道,比如你开发一个区块链游戏,使用NFT作为游戏道具,那么游戏才是核心,NFT只是工具。再比如虽然Uniswap V3的LP token使用的是NFT形式,但Uniswap还是一个DeFi应用。
本质上,NFT是一个位于应用层和区块链基础设施层之间的协议层或中间件。一个项目方说我做了一个NFT项目,其实就跟一个互联网创业者说“我做了一个互联网应用”一样没有太多信息含量。以上论断虽然听起来有些吹毛求疵,但我想用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来强调,发行NFT的项目更应该注重的是其载体本身,也就是到底是在什么场景下解决的什么问题,NFT只是技术手段,不是目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为了NFT而NFT毫无意义。
此时此刻,无论圈内圈外,我们依旧广泛使用NFT这个名词来泛指一系列使用ERC721/ERC1155等协议(或其他链上类似的协议)所创造的链上资产以及相关的项目,这说明我们依旧在早期,离大规模应用甚至基本的PMF还没有完成。一道常见的程序员面试题:通过浏览器访问一个网站需要哪几个协议?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问题答案是啥完全不重要,用户只关心他访问的网站内容和访问的体验好不好。在NFT作为虚拟资产的基础协议被大规模使用之后,普通用户不需要知道NFT是什么玩意,只需要关心我有哪些资产,它们能干啥,在哪用。至于NFT形式的资产所带来的一些特性,如拥有权,稀缺性,互通性,可组合性等等,普通用户到时候会觉得理所当然,不必去深究是什么技术实现了这件事情。
NFT的基础设施非常早期,可以使用的协议并不多,ERC721,ERC1155以及他们的一些魔改版本,只能满足非常基本的需求,静态的图片和视频用一用没什么问题,但凡要对一个资产进行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玩法组合,现有协议无法直接使用,比如可交互可编程的NFT形式,Async.art只是简单的魔改了一下,并没有抽象出一套更通用的新协议,如果其他人想做一些不一样的可互动型NFT资产,还是要自己造轮子。在NFT的基础协议层,个人认为还有非常多的创业和投资机会。
之前在与Mable女神的“伍拾壹说”播客里谈到 -
NFT价值 = Intrinsic Value(内在价值)+ Utility Value(使用价值) + Premium (溢价)
内在价值是指创造这个NFT资产的各类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交易成本/铸造成本等等。使用价值是指NFT资产在哪些具体的场景下可以被使用从而给拥有人带来价值,比如一张门票可以去参与某个活动,一件游戏道具可以在游戏中使用。溢价则包括很多元素,由IP带来的溢价,由炒作和低流动性带来的溢价等等,相对难以准确进行估价和评判。
“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是NFT类资产的基本面,“溢价”主要体现在二级市场交易,二级市场火热的时候,溢价自然高的离谱,就像1-2个月前的NFT资产交易市场,市场稍微回归理性之后,价格和成交额自然也价值回归。目前的NFT类资产大多数的价值是来自于“溢价”,“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相对比较低,甚至为0,换句话说就是没什么基本面,市场一旦冷静下来,就会加入有价无市的状态,此刻已经差不多进入这个状态了。交易额和交易量会大幅降低。
最近有不少人来找我,不论圈内圈外,聊到虚拟资产NFT化,非常鸡血,18年也有这样一波,大多的观点是:“我把这个XXX做成NFT资产就牛逼了,因为它去中心化,不可修改,归用户所有,又有稀有性”。这样的观点不全对也不全错,需要明白的是,NFT不是万灵药,把中心化虚拟资产做成了NFT形式就天然高人一等了?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弄明白到底NFT和区块链赋予了虚拟资产什么价值?
用另外一个维度的价值拆分一下,NFT资产的价值 = 虚拟资产 + 智能合约带来的权利保障 + 区块链带来的经济激励机制 + 区块链带来的互通性
我们所谈论的NFT资产用户所有权,可证明的稀有度,不可修改等等这些属性,都是由智能合约进行约束的,与中心化的区别在于,智能合约就像一个法律文件公开的告诉用户,这些属性是怎么设计的,规则是如何的,以及在什么样子的限度下可以调整还是不能调整,在执行过程中会按照智能合约的规则规规矩矩的运行。中心化的产品里面,这些规则可以不透明,也可以公开但是实际怎么执行用户也并不知道。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NFT资产并不是一定不可修改,还有稀有性,这些属性智能合约的开发者完全可以在合约里面约定好可以修改,cryptovoxel还不是经常增发新的地块?GodsUnchained每隔一段时间还不是新印出来一批卡牌卖的很开心?只能说智能合约提供了一个更加开发透明的机制把信息传达给用户,从完全的黑箱子,变成了一个模糊的玻璃箱子,模糊的程度开发者可以定义。
区块链带来的经济激励机制,分成原生的经济体系和衍生的经济体系,原生是指在这个应用内定义一套完整经济模型,通过某种用户参与行为获取激励,可以是Play to earn,stake to earn等等,根据应用的具体场景设计出token的分发和激励方式。衍生的经济体系则是利用的互通性,使得NFT资产不止在这个应用内产生价值,还能在其他的应用中获取激励。
区块链带来的互通性,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可组合性,是我认为最神奇且想象空间最大的价值。所谓互通性,可以理解为,区块链上的代币资产/NFT资产/用户的地址/智能合约等等,在这条链上可以原生的被任何一个应用所引用。在DeFi的世界里,这一个特性已经被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在NFT相关的项目里面,还只是刚刚开始,现在我们可以在各个NFT交易平台/钱包里面浏览和交易不同NFT的资产,但这些NFT资产之间并没有有效的互相组合创造更大的价值。根本问题在于,NFT类资产需要载体和场景,目前绝大多数(90%以上)只有两个应用场景:展示 和 交易,或者只在自身产品的一个场景下有一定的使用逻辑。因为缺少载体,所以NFT类资产的“使用价值”(基本面)很低。
有非常多的项目在探索NFT类资产的金融属性和衍生品,比如NFT分片化交易,NFT抵押借贷等等,我认为这些方向是有长期价值的,但可能时间上有点早了,在底层资产本身的基本面价值不牢固的前提下,金融工具可能只是空中楼阁。
什么是载体和场景,通俗的说就是我拥有的这些NFT资产能不能在各种应用里面能派上用场。比如,一个CryptoPunks,为什么不能在各种游戏类社交类dapp里面作为头像,来证明我是一个“尊贵”的punks持有者。再随便拍脑门想想一些场景,能不能做一个NFT大乱斗?让punks和加密猫来pk,把头部的NFT类资产全都带进来一起玩。
在实操层面,纵然有很多需要操作的细节要进行处理,比如不同风格的NFT如何能出现在一个游戏里且没有违和感,怎么给不同类别的NFT赋予一些额外的数值逻辑等等。但重点是利用互通性,不仅可以盘活现有的核心高价值NFT资产的使用价值,而且能撬动这些NFT资产背后的行业OG成为你的种子用户,顺利的来完成冷启动。
就像在DeFi世界里,为什么新项目挖矿的一池往往会有UNI/AAVE/SUSHI等这些DeFi代币,往往在钱包里长期持有这些代币的都是DeFi的核心价值用户,在早期通过流动性挖矿可以精准的把种子用户拉过来。在现阶段,做一个有意思的NFT资产载体和场景,远比去发一套新的资产更有价值,也是利用现有资产去撬动核心用户的最好时间点。
说到互通性,聊一聊我所理解的metaverse,最近几个月这个概念太火了,不过在Web2.0的语境下对metaverse的定义与Web3.0的语境下并不一样。在Web2.0的逻辑下,是一家大公司创造出开发工具,整个metaverse的世界框架和规则,在这些规则之下广大开发者们通过UGC的尝试创造场景和内容,在用流量逻辑获取C端用户进来运营。对此我不做过多解读,文章多的是。
我更希望畅想的是web3.0语境下的metaverse,至少可以-
基础设施层开放,无需许可,开发者不仅能开发场景,还能开发供其他开发者使用的中间件和协议
用户的数据和信息不归属于任何中心化实体,开发者(任何人)可以自由的分析/使用这些数据
多个风格不同metaverse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metaverse,用户的身份/数据/资产可以原生的跨metaverse同步
毫无疑问的,只有区块链作为底层才可能实现上述的愿景。似乎上述对于metaverse特性的描述过于抽象,我来脑补Web3.0世界里metaverse的一天 ——
我用私钥签名登陆了Dland,先打开我的DeFi面板,有几个流动性挖矿的项目收了收菜,加载Uniswap组件,卖掉几个项目的币,留下了我看好的项目token,为了再赚点额外收益,组成LP在Uni V3里面提供流动性,作为流动性提供的凭证,我收到了Uni V3的NFT。还别说这NFT还挺好看,我打开了《亿智牌》卡牌游戏,果断把卡背换成V3 NFT的样式。打了两把游戏,连胜,终于获得了第1000场胜利的成就勋章,还抽到了两张传说卡牌。我把这一枚勋章挂到了个人资料成就页第一排,数了数,现在我也是有15个白金游戏成就,10个白金DeFi成就的用户了。前几天刚刚有V社的卡牌游戏内测版发布,所有《亿智牌》拥有1000胜成就勋章的用户都可以直接参与测试。果然,今天收获成就的我已经可以直接参与测试了,先组建一个卡组,除了游戏内的卡牌体系,竟然还有一个外援卡牌池,一套牌中最多可以使用两张外援卡牌,所有《亿智牌》中的传说级别卡牌都可以在游戏中使用当作外援。直觉告诉了我,《亿智牌》的卡牌要涨价,我立马打开Opensea交易所,发现过去几天传说级别卡牌的平均价格已经涨了30%。——
以上的流水账包含了几个关键点:
只进行一次登陆,其他所有的应用不再需要单独登陆,用户的身份/数据/资产全部记录在区块链的地址上
一个应用产生的资产可以被其他的应用各种复用(资产复用的结果可以是双赢)
通过链上的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有针对性的寻找种子用户
对于没有使用过去中心化应用的读者来说,可能觉得上面所说的如同痴人说梦。没错,在Web2.0的世界里面这就是在做梦,用户和数据就是护城河,怎么可能开放?
在Web3.0里,价值捕获的逻辑,商业模式,生产关系,组织治理方式都将会重构。过去的一年里,以上提到的3个关键点,在DeFi的世界中,已经成为了家常面饭。
对于DeFi老韭菜来说,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打开Chrome,登陆Metamask登陆,打开若干个tab,依次从不同的DeFi项目中收菜(claim一晚上挖出的代币),再去Uniswap/Sushiswap卖一卖代币,找一找新的项目,参与参与某些项目的治理等等。整个过程中,你只需要登陆一次,打开的每一个去中心化应用的网页全部会自动登录,你在一个应用里资产发生的改变,在另一个应用中无缝的同步。
4年前我一直觉得私钥和助记词的方式实在是太反人类了,现在我觉得每个应用都需要使用独立的账户体系才是反人类,而且大家对于密码的要求还不一样,有的数字+字母就行了,要求高一点的还必须要大小写+数字+符号。要不是有1password存了几百条账号密码记录,估计我找回密码的邮件一年要收到成百上千次。一旦习惯这种一个账户在N个应用中横着走的体验,就再也回不去了。
一个用户在链上所做的所有操作,都会以transaction的形式记录在区块链上,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的查看一个地址下所有的历史操作。这是一个聚合了所有去中心化应用用户行为的数据库。就仿佛就像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把它的用户行为日志全部脱敏公开出来一样。不仅如此,除了能够查看数据/分析数据,在区块链上你还能直接与这些地址(用户)产生交互。如今一个新项目发布代币,给用户进行空投几乎已经是标配了,空投的对象往往是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作为条件进行筛选,找到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种子用户。链上的数据分析和成就系统,将会是metaverse的重要组件,它能勾划出一个地址的身份,用户画像和行为模式。
每一个智能合约是一段代码逻辑,就像是一块“乐高积木”,开发者可以通过创造新的“积木”和随意组合已有的“积木“,来盖一个自己”房子“,也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每一块“积木”,每一个“房子”,都是metaverse的组成部分。区块链在最底层承载了数据和信息的存储,以及价值的传递。所以某种意义上,现在的以太坊和其链上应用,已经组成了一个没有炫酷前端的metaverse。(似乎所有evm兼容的公链又组成了一个更上层的metaverse)
最终符合普通用户体验的形态也许是:
有若干个应用载体,有的会像3A级游戏的画面一样,像头号玩家里的世界一样;有的会走像素风格;你就能找到满足你所需风格的世界。
你可以穿梭在任何一个世界里面,用同一个套账号地址体系,资产和数据全部共享
不只是游戏,金融/社交/电商任何类型的应用都可以无缝融入这个世界
从今天这个时间点来看,一切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在向Web3.0版的metaverse前进,也许是3年,也许是5年才会进入大规模应用,在这中间也会还会有一个Web2.0和3.0的一个中间态。
注:本文写的比较仓促,基本是想到哪里写哪里,不少地方会有些疏漏,在后续的系列文章中慢慢补完吧。
来源:Vincent222
发布人:特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