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火火开场、冷冷清清退出”,区块链项目落地遇阻

转载
1620 天前
4721
央广网

来源:央广网     作者:任梦岩、柴华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政府在开展区块链应用时遇到了“风风火火开场、冷冷清清退出”的困局。有地方政府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一个区块链管理平台,以提高当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本意虽好,项目推进两年后却偃旗息鼓了。

记者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搜索发现,半年内,与区块链相关的各地政府采购有30多项,如果算上采购时“提及区块链”的项目,则多达2000多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但为何有些地方却没能把技术应用到位呢?专家解释,区块链技术虽好,但其应用场景有限,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神器”。

据报道,当时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张德胜介绍,2017年,他们的主管领导认为,区块链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在司法、执法等领域进行示范应用,解决电子数据“取证难、示证难、认证难、存证难”等问题。比如,将区块链技术与法院执行工作深度融合,把区块链智能合约嵌入裁判文书,后台即可自动生成未履行报告、执行申请书、提取当事人信息、自动执行立案、生成执行通知书等,完成执行立案程序并导入执行系统,有助于破解“执行难”。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区块链平台需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成为真正的数据库后才能实现落地运转。但地方政府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作支撑,工作人员在与其他部门沟通过程中处处碰壁。整个区块链管理平台需要的数据涉及当地的银行、保险、电信等部门,有些部门愿意提供数据,有些部门并不愿意。

再到后来,重视区块链项目的主管领导换了工作岗位,一度“风风火火”的项目也就偃旗息鼓了。

长期关注区块链技术的中国数字资产研究院副院长孟岩介绍,这样的案例也许只是区块链技术在推广中的个案,但的确反映出无形的“信息壁垒”给区块链技术落地带来很大挑战。他解释说:“大部分区块链应用的基本逻辑有问题。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区块链,首先需要把各个不同政府部门或者一些不同企业的数据集中到区块链上,然后再发挥区块链不可篡改、易于溯源的优势。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好,但在实践当中,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企业愿意把自己的数据无偿捐出来,然后放到一个链上,让所有人都能看得到?这种阻力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数据即权利,尤其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数据是他们的核心资源,把这些东西毫无保留地捐出来,至少要为其付钱,这些问题没有考虑到,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理想状态下,企业和政府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应该是怎样的?孟岩这样设想:“区块链技术其实是个协议层技术,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将区块链整体融入到互联网内,也就是变成互联网的一个价值层协议。最理想的做法应该是,互联网界和国家力量共同协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法则下,允许各个不同的企业推出互联网的价值层协议,这其中一定会涉及用区块链的方式来构造一个基础设施。理想的状态下,区块链就像4G、5G一样,我们开发应用的时候不用再关心区块链的问题,而是可以直接使用底层所实现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在它上面去定义自己的需求、开发自己的应用。”

而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区块链发展非常重要,但该技术并没有普通民众想象的那样“神奇”,如果没有物联网等配套成熟技术的支撑,它目前能做的事情还不是很多。他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它的存储空间有限。比如一个区块只有几兆,多的30多兆,但在现实里,一个视频、一张图片就很可能会超过这个范围,在物联网里,每时每刻都会有摄像头数据的产生,不可能把这些原始数据都放到区块链上去。”

区块链技术的一大特点是“不可篡改”。但是,邹传伟提出,区块链只能保证中间环节不被篡改,信息源头的真伪其实无法比对。“如果数据的源头不是真实的、写入环节不能真实准确,则整体的真实准确性并没有任何提高。区块链并不是一个神奇的技术,现实的问题远远超过了它能解决的范围。”邹传伟说。

邹传伟举例,如果想要实现大闸蟹全程“溯源”,难点在区块链之外,每一只大闸蟹身上都要装有物联网芯片,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关验证。目前来看,使用物联网芯片的费用要远高于螃蟹本身的价格。

那么,目前区块链技术真正的应用方向在哪里?邹传伟认为,全球比较前沿的应用领域仍然在数字货币方向,不同于“比特币”等炒币概念,我国正在讨论的DC/EP数字货币技术就有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也很广泛。他说:“DC/EP的核心技术和一些特征跟区块链是一样的。这类应用会让货币和支付出现一个新的形态,目前在提高金融普惠性、改进跨境支付等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