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数字经济研学会 作者:吕本富
新冠肺炎疫情在给传统产业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为数字经济新业态创造了发展契机,众多以数字化为特征的赛道在疫情中迎来结构性利好变化。疫情防控期间,大量线下活动转至线上,尤其对于处于商业发展初期的智慧教育、远程办公、生鲜电商和智慧医疗这四个行业。这些行业都拥有以下特征:行业的商业成熟度尚在早期,用户渗透率仍有大幅上升的空间,而疫情有希望加速这部分行业的用户教育和获取,提早触达甚至打破行业规模的天花板。“老三篇”社交媒体、电商购物、搜索,依然是数字扮演主要角色。在抗疫过程中,数字经济带来的意外发展机遇,催生了24个新的业态,或者说新趋势。
为降低停工带来的损失,疫情期间不少企业开始尝试在线办公,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2020年春节假期与假期后对比效率办公类日均用户规模增长近4000万,春节假期后商务办公APP日均活跃用户规模较平日增长8.8%,达到1.52亿人,商务办公微信小程序日均活跃用户规模较平日增长177.7%,达到3305万人。疫情期间,在线办公市场火爆。钉钉、腾讯会议、企业微信、飞书、Zoom、Slack、WPS+一站式云办公平台等免费向市场开放。春节后开工的第一周,使用远程办公的企业规模超过1800万家,超过3亿人使用远程办公软件,复工后效率办公类APP平均涨幅72.2%。根据百度指数,从2020年1月29日前后到2020年3月22日,远程办公、在线办公和云办公的搜索指数暴涨,多次占领搜索头条位置。在线办公在疫情期间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疫情的推动。短时期内在线办公很难持续并扩大,居家在线办公收到来自多方面的干扰,一是行业因素,从当前情况来看,居家在线办公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企业行业,制造业相对较少;二是个人因素,居家环境相比于工作单位对个人的干扰加大,从主观上很难做到认真办公。
疫情的发生阻断了现场签约活动,纸质合同的痛点暴露无遗,但刺激了电子合同市场。根据第三方电子合同平台深圳法大大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据,“在用户数量方面提升了58%,其用户活跃度也提升了65%;而签署防疫安全承诺书、发放入职通知、新签劳动合同等,都成为电子合同使用的重要场景。与此同时,为保障企业更好实现复工复产,法大大应用户需求,紧急上线防疫安全承诺书模板,方便用户直接调用。”云签约招聘:为进一步促进和保障电子合同的健康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20年3月10日印发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订立电子劳动合同有点问题的函》(人社厅函 {2020} 33号),文章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采用电子形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采用电子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应当使用符合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可视为书面形式的数据电文和可靠的电子签名。用人单位应保证电子劳动合同的生成、传递、储存等满足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确保其完整、准确、不被篡改。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和上述要求的电子劳动合同一经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电子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云签约招商:也成为商务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2月21日下午,2020年南京市重点项目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完成了云签约招商仪式,此次共签订67个项目,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多个产业领域,投资总额达1039亿元人民币。除了南京之外,天津、上海、成都、无锡等地也相继进行了“云签约招商”。云签约购房:2019年4月23日《电子签名法》修订,将涉及土地、房屋权益转让的情形不适用于电子签名的约束取消,这次疫情使《电子签名法》修订带来的好处一览无余。2月13日,恒大集团全面启动网上购房,三天内全国认购4.75万套,总价值580亿元。富力、世贸、禹州等房企也相继开始实行,而且越来越多的房企也加入到网上售房的队伍中。网上购房告别了原始的售楼部的沙盘和样板间,通过AR\VR技术,或在线直播,消费者更加清晰地体验到房子的质量。虽然网上购房市场讨论火热,但真正能够在线交易的房企并不多,主要还是在线看房。主要有几个原因:(1)房产作为大宗交易,涉及的问题非常多,非常复杂;(2)现阶段国内新房的房源以期房为主,而且在线看房所能得到的信息要少于现场看房;(3)受疫情影响,一些刚需的用户不得不选择在线购房;(4)房企的大幅折扣也是推动网上购房的重要原因。从长期来看,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稳定,在现房交易方面实现在线购房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在有了相关政策的支持后,电子合同、云签约会逐渐成为未来的主流。当前的疫情给电子合同和云签约带来了发展契机,签约双方凭借电子合同或云签约可以节约一笔不小开支,在形成工作惯性之后,这种现象会持续下来。
疫情中很多行业都被按下了暂停键,但银行仍需要为大众提供金融服务。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更好地为个人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接触服务已经成为了银行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用户习惯的改变、政策的支持以及机构认识的加深促进了金融机构“零接触”服务的发展。2月16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提高线上金融服务效率,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零接触服务”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有利于银行业服务转型。金融业科技能力的提升也会提高银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保障可持续金融服务的提供。对于用户来说,线上金融更有利于银行全方位、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为需求者提供平等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线上化成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融资乱”的关键一步。疫情消退后,零接触式服务有望成为银行业的常态。但要想在危机中谋发展,需要银行加强信用体系构建,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加强线上风险管控。
“共享员工”是共享经济市场业态的又一大创新。2月3日,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正式宣布“跨界租走” 餐饮品牌云海肴旗下近500名员工,这些员工将由盒马培训上岗,并负责相应劳动报酬。紧接着,西贝、探鱼等数十家企业相继与盒马鲜生接洽。受盒马鲜生的启发,永辉、苏宁、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企业先推出了各自的“共享员工”策略。据新华社记者的调查发现,从目前来看,输出“共享员工”的行业主要有影院、酒店、景区、餐厅、KTV等临时歇业的行业,以及一些受疫情影响停工、停产的中小企业;接受行业主要集中在在线生鲜电商、制造业、共享单车、物流等。“共享员工”现象的爆发与疫情是分不开,是疫情下的一种临时应急性机制。共享经济是对闲置资源的共享。受疫情影响,全国居民被迫居家,餐饮、娱乐等公共性行业必须歇业导致其员工无法上岗;而在线生鲜电商、制造业、物流等关乎社会生产生活的必需行业不能停业,必须保证正常运营,需要大量员工,就业市场结构受到重大冲击。这为“共享员工”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从短期来看,“共享员工”现象可能并不能持久,也不太可能扩大。随着疫情结束,(1)员工仍旧要回到各自岗位;(2)员工共享不仅仅是员工的“转移”,还包括员工的社会福利,比如社会保险;(3)当前“被共享”的员工大多是低级工种,只需要做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并不能胜任高要求的技术性岗位。从长期来看,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共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共享员工会发展成为一种灵活性就业机制。
2019年10月22日,工信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目标:到2022年,形成20家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共享制造示范平台,资源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制造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共享制造模式认可度得到显著提高……到2025年,共享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显现,共享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生态体系趋于完善,资源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疫情的爆发推动了共享制造的发展。疫情期间,青岛即墨泰泉有限公司和华骏翔有限公司相互合作,实现了“共享制造”。受疫情影响,华骏翔外省的员工不能返厂复工,限制了一批设备;泰泉由于订单较多,现有生产能力不足,订单交付压力较大。在当地北安街道复工专办的协调下,泰泉租用华骏翔的设备进行生产,实现了双赢。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制造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的产能设备成为闲置资源,这为共享设备提供了“原料”,但在整体经济不明朗的背景下,这些闲置资源是否能够被充分利用,共享仍旧迷雾重重。
此次疫情迅速推进了各类数字化设备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以餐饮行业为例,我们看到了智能无接触取餐柜、无人配餐车、智慧餐厅管理设备等逐渐成为生活服务的载体。“明厨亮灶”视频系统和VR实景餐厅。平台通过“明厨亮灶”视频信号接入,使消费者能够实时在线观看门店后厨操作。饿了么口碑与支付宝平台联动,与商户建立“透明餐厅”联盟,通过VR全景技术赋能,使消费者可线上查看餐厅堂食区域的实景。
疫情也促进了生活服务领域各类数字化软件的普及,我们仍以餐饮行业为例。智能餐厅管理系统。(1)智能POS+SaaS系统。基于数据库和算法支持的智能POS+SaaS系统,赋能商户归集订单信息、实时生成立体化个性化的数据经营报告,辅助商户的线上产品设计、原材料储备、定价等经营决策。(2)后厨管理系统KMS。自动分配档口、统筹订单制作、优化后厨流程、各厨位备餐信息清晰展示,菜品合计和倒计时系统提高出餐效率。(3)基于RFID和图像识别的自助结算系统。餐盘加装RFID后,消费者将餐盘放置在对应区域即可秒级识别、快速生成账单;亦可通过图像识别对所选菜品进行结账,同时可以扫码观看餐食制作过程。到店点餐码、商户“放心码”等码类服务。点餐码能够关联商品的自动推荐,根据消费者的历史订单数据,向不同消费者展示不同商品,实现千人千面的“服务找人”。商户放心码能够让消费者在进入相关经营场所时,使用支付宝扫描店内张贴的“放心码”,授权并快速登记个人信息。通过扫码动作建立“人—地点—时间”的完整数据关系,有利于政府掌握人员流动信息,同时帮助消费者建立到店消费信息。
社区物流接驳站是本次疫情出现的新兴事物。这种业态有重要价值,切入点可以考虑如在传统商区叠加建设外卖专用的小型分拣和等候区域,在写字楼、医院、学校等外卖需求集中的区域建设智能取餐柜等。
配送体系主要由配送车和外卖骑手组成。目前配送体系成为吸纳就业的巨大蓄水池。现在各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配送体系,配送体系在资源优化和智能化上依然存在巨大空间。比如,无人机配送、管道配送等可以作为新的基础设施。
疫情期间,生产口罩等医疗物资的企业和武汉医院的对接,生产机构和用户单位直接对接,可以称之为产销直供链。这种直供链的最大特征为:中间没有仓储,只有物流。疫情以后,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可以推广,疫情来的时候,可以用于应急物资的调配,平时可以应用于生鲜产品的销售。通过数字化技术改造产销直供链,作为一种基础设施,解决千百年来的“谷贱伤农”问题。
在传统实体农贸市场中,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线上与线下,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有效帮助管控菜场和菜品溯源。“智慧菜场”可以将菜品通过外卖送货上门,扩充菜场的服务范围、提高便利性;政府可以借助数据中台、大屏幕等设备观察每个摊位的经营执照信息、商品信息、单价和产地;菜场运营者和商户通过大数据更好匹配菜品的供需,减少采购浪费,最终推动传统农贸市场采购规模化标准化。“智慧菜场”方案旨在打通线上与线下,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有效帮助管控菜场和菜品溯源。“智慧菜场”对致力于改善当地菜场民生工程的机构来说,是性价比极高的方案,具体表现如下:(1)农贸市场存量改造,相比重建生鲜超市,改造周期短、成本低、推广快,且存量摊贩在接受数字化运营培训后就业仍然能够保障;(2)数字化菜场普及后,能够助力整合众多零散摊贩,推动采购环节规模化,最终逐步靠近国内头部生鲜超市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
称重这个环节是生鲜产品交易的重要环节。称重台不可避免地成为人流聚合点,采用人工智能的智能秤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水果、蔬菜等的自动识别,自动结算和自主支付,就可以完成非接触性称重。如果从产地到社区超市,都采用这种智能秤系统,通过称重过程中自动识别水果或者蔬菜,可以自动记录各生鲜产品的数据。就能破除信息不对称的魔咒,从而为不同产区作物成熟收购以后数量配置物流等资源,解决供应链中的损失。
在此次疫情期间,供应链的效率局限性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1)一些优质供应链商家即使货品资源非常突出,如果没有密集线下点位,也无法进行全城或全国覆盖;(2)规模较小的分销渠道供应链能力弱,在疫情等特殊情况下,无法有效组织货源。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迅速反应,推出“生鲜自提”服务,实现当地优质供应链商家及消费者的双赢局面。
援鄂的医疗队经常和原单位进行远程会诊,而这种会诊是要传递大量的图像,最好没有延时。远程会诊就是5G最大的应用之一,行业层面上的杀手级的应用。这种5G远程会诊方式可以普及,全国所有的县级医院都作为远程会诊的接收终端,而像优质医院都可以作为医疗资源的提供方。
新冠疫情把在线医疗也吹到风口上。人们的医疗需求在疫情期间被迫转到线上,由此形成了线上咨询的习惯,相关的在线医疗需求大幅上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我国医疗健康的在线咨询数量从2012年的29.8百万次上升至2016年的148.4百万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9.4%。疫情期间,在线医疗咨询上升了500%。医院有可能是一个交叉感染的地方,最好的方案就是减少患者在医院停留时间。即使我们到医院去看病,也尽量缩短时间。问诊前置就是患者的部分问题通过在线方式提前解决,以此减少在医院停留的时间。通过重组排号、挂号、会诊、拿药等流程,预检、分诊业务前移,或者叫超前站位。既提升了医院的效率,又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疫情期间学生上网课的时候,使用的平台五花八门,效果参差不齐,在线教育对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要求高,但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之间“苦乐不均”。疫情之后,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统一配备。在线教育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在线教育环境。
K12网络教学资源面对海量的课程资源,由于技术门槛和收费标准,学校和教师却处于“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可以对各种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实行国家级收储,就粮食收储一样,为全国学生提供公平开放的教学资源。
为了抗疫,杭州开发了“健康码”、上海有“随申码”、广州有“穗康码”、北京有“健康宝”等。与此同时,连接基于不同场景的“健康码”也不断涌现,如出行的“乘车登记码”、“地铁防疫宝”、“智慧防疫码”,企业复工的“企业通行码”、学校复学的“腾讯复学码”、餐饮业的“疫情安心卡”等。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打通这些健康通勤码,就可以成就一个巨大的“通勤产业”。
通过观看短视频然后点击下方的链接购买商品,短视频天然的门槛较低、用户流量大等优势催生一大批短视频带货博主。短视频与电商的交汇,打造新的消费方向。阿里巴巴、抖音、快手、拼多多等短视频和电商平台纷纷推出“边看边买”等模式,利用短视频实现带货变现。短视频的互动性、易传播给用户带来了新的感官体验,激发了用户的交互欲望,这些都是传统电商所没有的。最新的例子就是罗永浩也加入了“网络街头卖艺的队伍”。
对于非标产品来说,需要更感性的交易方式。短视频也给非标产品的售卖注入了新活力。短视频平台的美食吃播和制作类视频点击率暴涨,饿了么平台联合淘宝、飞猪和十余家知名火锅品牌举办的“云火锅直播”,首创了“一边看直播一边点外卖”的餐饮消费场景,让直播销售的覆盖范围从传统的电商平台延伸到了本地外卖平台。《抖音春日经济观察》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2月下旬以来,16位书记和多名平台创作者通过抖音、西瓜视频“战疫助农”,直播销售解决了当地农产品因疫情滞销的问题。
鉴于国内档期竞争激烈,影视放映周期相对较短,前期的影视宣传工作显得格外重要。传统影视宣发往往基于线下实地宣传以及线上媒体营销,宣传范围广但不精准;通过结合短视频本身的用户分类优势,可以实现精准营销。短视频平台也不再局限于15s短视频,同时也在向长视频多元化发展,未来有可能形成以短视频为主的综合视频网站。如字节跳动6.5亿购得《囧妈》版权,尝试春节档线上播出长视频。此外,各短视频平台也积极寻求跨界合作:快手和抖音分别与央视和卫视春晚合作;各短视频平台直播疫情最新动态并发起“战疫”活动,如中小企业护航计划等。
“短视频+知识传播”也是短视频跨界的热门领域之一。由于短视频科普更生动、更直观,符合知识碎片化传播的偏好和需求,已经成为目前最具活力的科普业态,打破了知识传播和理解的壁垒。2019年3月,抖音发起了名为“DOU知计划”的全民短视频科普行动。截至2019年6月份,抖音累计发布泛知识类内容超过644万个,累计播放量近6600亿次。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存在着“生动性偏见”,具有视觉显著性的信息容易左右人们的判断。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四成用户愿意采用短视频代替文字交流,占比达37.3%。“短视频与社交媒体存在着融合属性。”一位媒体从业者表示,一方面,短视频为社交媒体贡献很多原创内容和更强的用户黏性;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为短视频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渠道。
MCN(Multi-Channel-Network)全称为多通道网络,通过将平台下不同类型和内容的优质PGC、UGC联合起来,以平台化的运作模式为内容创作者提供运营、商务、营销等服务,帮助PGC、UGC变现。短视频的火爆,催生众多MCN机构的加入,但目前短视频盈利主要还是依赖广告收入,大多机构仍存在变现难等问题,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开发。
对于这24个新业态,是否成为新基建中的大力扶持项目,是否能成为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新动能,分析如下:
注:上表中“拉动效应”是指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作用,相当于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优先扶持的项目主要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总之,在实际操作中,当然要分清楚哪些是公共服务、哪些是市场驱动。在市场驱动的部分,充分发挥好平台型公司的创新优势、积极赋能产业转型。项目加快推进还需要一系列政策保障。数据中心、云计算都需要取得牌照许可;5G垂直行业应用(如无人机)、人工智能应用(如无人驾驶、AI辅助医疗、智能投顾)等还需要取得对应行业部门的审批或技术认证等。很难沿用传统的监管思路和模式,亟需创新理念,以包容审慎的态度,为“新基建”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来源:数字经济研学会
发布人:杨瑶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