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邮电报:区块链在数字政务领域的应用方向研究

转载
1784 天前
13935
人民邮电报

文章来源:人民邮电报


编者注:原标题为《区块链在数字政务领域的应用方向研究》

数字中国是一个包括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系。其中,数字政府是重中之重,将点燃新一轮改革创新的核心引擎。2018年7月31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2022年底前,全面建成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网办”。当前,数字政务仍然面临数据孤岛、网络安全、监管缺失、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痛点,区块链可为数字政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数字政务发展现状及痛点

数字化时代,传统政务服务开始向“互联网+”数字政务服务转型,而数字政务的发展至今已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迭代。数字政务1.0时代通过Web技术将政府信息数字化,也就是电子政务时代;数字政务2.0时代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将政府服务数字化;数字政务3.0时代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政府组织数字化。所以说,数字政务是电子政务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形态的电子政务。

信息共享是建设数字政务的前提,然而我国的数字政务建设长期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等问题。出于数据安全因素的考虑,数字政务体系内各个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孤岛非常严重,数据共享在现实情况下往往难以推进。究其原因,最大的难点在于政府部门作为天然的中心化管理机构,不可能接受完全去中心化的业务流程。因此目前,在政务数据共享领域,存在办事入口不统一、平台功能不完善、事项上网不同步、服务信息不准确等诸多痛点。

此外,数据的安全可信流通也是数字政务发展面临的另一大考验。第一,电子数据容易被篡改,且没有时间标识,其完整性和真实性急需可靠的技术验证手段;第二,电子数据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这使得电子数据容易发生泄露,与传统载体相比,互联网间接提升了电子数据泄露的风险;第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数字政务不只满足于专网环境,如何确保数据在不可信的互联网环境下可信传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块链为数字政务带来新契机

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非对称加密、可追溯等特性,正好契合数字政务对于数据流通安全性和可信性的需求,通过共识机制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信任网络,进一步实现互联网与政务的深度融合,优化政府业务流程,使得政务公开真正走向阳光、透明、可信。

区块链有助于建立对数据流通的信任机制。在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库中,一个实体部门通常负责收集、保护和共享信息,而分布式的区块链节点能够帮助各部门在不依赖第三方的情况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数据真实性、原始性进行验证,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可信关系。同时,区块链可以创建可信任的信息审计跟踪,实时记录数据的位置、用途、访问者等等,极大地提高数据处理和流程的透明度,并且在政府环境中防止信息的滥用或伪造,实现有效监管。

区块链可提升服务效率并降低信息系统运营成本。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预先约定数据自动化处理流程,在网络数据交互中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其自动化的分布式结构,在节省数据处理成本、减少运营负担的同时,可以提高系统的健壮性。各部门业务数据同步不需要再全量向中心化数据交换系统进行冗余复制,既减少了各部门工作量,又在具体跨部门业务发生之前保护了部门间的数据隐私,也减少了信息化服务中心对中心化系统的维护负担。

区块链同步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隐私保护。通过区块链来构建相关的部门联盟,利用区块链数据的可信性来实现数据共享,借助区块链的加密来实现隐私安全的保障,从而实现了数据的全面归集,做到了权责分离。根据系统的设计方式,管理员可以开发复杂的许可方案,在多方参与的情况下控制谁可以访问哪些类型的信息,哪些信息可以由谁共享等等,即允许政府部门对访问方和访问数据进行自主授权,实现数据加密可控,实时共享。


区块链在数字政务领域的应用

作为我国区块链落地的重点示范高地,政务民生领域的相关应用落地集中开始于2018年,多个省市地区积极通过将区块链写进政策规划进行项目探索,主要应用于政府数据共享、电子发票/票据等细分领域。

在政务数据共享领域,区块链技术从真实、安全、平等、高效四个特性出发,利用不可篡改、密码学、分布式、智能合约这四项主要技术,将政务数据共享平台颗粒化和去中心化;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服务平台建设中,完美解决了数据的实时共享、鉴权变更和安全利用之间的矛盾,并实现了数据提交、信息核对、详情查询、评估结果四种数据交互方式,解决了部门之间数据权限的管理和引用问题。例如,2018年10月,广州开发区的“政策公信链”是区块链政策兑现平台,旨在提高政府政策兑现业务处理效率。2019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推出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不动产登记+用电过户”同步办理的新举措,实现以二手房交易为主题的各项服务的联动办理。

在电子发票/票据领域,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分布式共享、隐私保护等特性,可以追溯发票的来源、真伪和报销等信息,解决发票流转过程中一票多报、真假难验等难题。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发票系统,可以确保电子发票信息在产生和存储过程中的唯一性,实现确权认证;可以实现企业或个人电子发票上的数据信息在产生和存储过程中无法伪造、不可篡改,确保数据真实;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建立起不同企业、机构和个人各方之间的信任。例如,2018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主导,腾讯技术支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税务链”项目上线。2019年6月,浙江省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平台上线,该平台由浙江省财政厅发起,利用蚂蚁区块链技术共同推进,旨在优化用户就医流程。


“区块链+数字政务”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虽然政府也在推行,业内也在探索,但依旧存在着一系列需要思考的现实挑战。

首先,技术水平层面本身不够成熟。区块链技术在系统稳定性、应用安全性、业务模式等方面尚未成熟。从性能上看,无法同时满足“高效率”“去中心化”和“安全”这三个要求,区块链上可进行的交易吞吐量不高,高频次业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能耗上看,工作量证明等共识算法能源消耗大、成本高,使得区块链浪费大量全网计算力和财力;从生态上看,目前区块链产品不成熟,缺乏相关的开发、集成和运维体系,我国在区块链开源平台上缺少话语权和影响力;从监管上看,加密技术对合法监听、客户识别、反洗钱等监管手段带来不小挑战,同时区块链的多方协同治理也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业务落地层面基础设施尚未健全。区块链仅能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但在业务落地层面,数字政务的深度应用和广度应用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仍不平衡。所谓广度,体现在可于网络办结的政务事项或环节大幅增加;深度则是指各类政务办理已开始摆脱物理环境的办事大厅窗口,逐步转移到依托电脑或手机等办结。当前,多地部门间的数据交互机制、共享数据库等基础准备还未建立或完善,一定数量的政务服务还未实现网络化电子化升级,部分政务服务即使已经电子化也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App实际注册率不足1%。

再次,行政思维层面需要开拓创新。曾经各部门和机构之间权责不清,各自为主,信息处于封闭状态,不敢分享,也不想分享。数据共享难以真正推进的最大难点在于政府部门作为天然的中心化管理机构,不可能接受完全去中心化的业务流程重塑。人民网曾发表评论:“若想做活政府App,使其真正成为民众生活的助手、公众舆论的容器,功夫在App之外,在于激活运营、管理、制作App的一个个政府部门,激活政府僵化的工作机制,提升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根本转变政府职能。”所以,未来“区块链+数字政务”能否真正实现,主要取决于政府是否愿意以及多大程度上愿意接受去中心化改造,告别懒政,升级新的行政思维。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技术,为数字政务服务的改革和创新打开了一扇窗。有关部门应该联合区块链企业成立相应的合作推进机制,加强统筹推广步伐,加快相应的技术标准建设。地方政府可以依托国家重大战略,选择典型领域进行应用探索试点,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商首先要拥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其次要对政府之间的系统、部门和部门之间使用场景有较深入的理解,才能设计出务实的能使用的系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区块链技术绝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需要找到适合的场景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