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我们处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转载
1847 天前
14782
核财经

来源:核财经     作者:李礼辉


在今年的2019年(第三届)钱塘江论坛上,区块链成为一大热门话题。

11月2日下午,在钱塘江论坛地方金控发展峰会上,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李礼辉针对区块链进行主题演讲《解读区块链》。

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

很高兴能参加这次论坛,来解读区块链。关于区块链,我今天主要从技术架构、数字信任、区块链金融和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四个方面讨论。一家之言请大家批评指正。

01
区块链技术架构

区块链是各参与方基于共识机制建立数字信任的分布式共享账本。

我是这么描述区块链技术架构的:区块链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

实际上,一是,基于时间戳的链式区块结构,上链数据难以篡改。二是,基于共识算法的实时运行系统,制定数据可以共享;三是,基于智能合约制定规则,技术信任可以认证。四是,基于加密算法的端对端网络,交易对手可以互选。

那么区块链,我们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和架构,他们分别是:公有区块链、联盟区块链、私有区块链。

首先是公有区块链。其基本特征是,采取开放读写及交易权限的去中心分布账本,采用共识算法及加密算法的去中介数字信任机制,实行工作贡献证明及权益证明的虚拟货币激励机制。如比特币,就属于第一代公有区块链。不过公有区块链也存在一定问题,其技术性缺陷是硬件需求高、交易速度慢,比如海量数据存储需要大量空间、数据同步需要高速的网络、各个节点的运行能力需要达标和均衡、频繁计算需要消耗巨大的电能,所以现在而言,它无法适应规模化、高速度的应用场景。

2017年起,全球开始集中出现公有区块链架构的分布式商业项目,即DApp,很多投资者、创业者最初称这种商业模式会形成集群效应。即如果一个公有链有1亿个DApp,每个DApp能创造10万美元价值,那么该公有链就有10万亿美元的价值,这将产生极大的规模。但是实际上,市场是非常理性的,这类公有链项目无法适应真实的市场需求。

打个比方EOS,其上线半年后,日活量只有几万,几万用户是不足以支撑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更不可能有盈利的。

关于“分布式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变革,也和公有链的变革有关。所有的商业中介、信用中介都将被数学算法取代,未必需要中心化组织和中介成本,所以商业规模可以很大。此外,数字世界的治理机制只是数学算法,未必需要法律和执法者。

这里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数字化的自由组织经济液态中,数学算法能否成功地替代中介、法律、执法者,算力优势是否会构成垄断、妨碍公平?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也许未来,公有区块链可以突破交易速度和规模的限制,达成公众认可的可靠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在社会生活和现代商业中的领地,否则就只能偏居一隅。

接下来是私有区块链。私有区块链架构的特点是,分布式账本是有中心的,读写及交易权限必须得到“中心”的许可并接受“中心”的约束和限制,私有链的数字信任机制并不强调“去中介”。私有区块链具有传统信息技术架构的“中心化”特征,但采用了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加密算法等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平台与现有信息技术平台容易集成,可以建立局域性的多维度交互架构,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品质。

不过也有不少区块链专家和学者认为,私有区块链并不是真正的区块链。

第三种是联盟区块链。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联盟区块链看做私有区块链的集合,它采用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架构,基本上是开源式、多中心的分布式账本,有限许可、有限授权的读写及交易权限,不强调去中介的数字信任机制。它有数字信任机制,可以是有中介,也而可以是去中介。

区别于传统的大中心数据结构,联盟链的“中心”地位可以不是行政指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先进性、服务友好性的竞争结果;“信任”可以来自中介、依托传统信用模式,也可以是去中介的技术性信任。

联盟区块链的技术架构,提供了规模化应用的可能,比较适合金融交易场景特点的需求。

金融交易有两大需求,第一是高频次、多平台;第二是可靠性、安全性。

时间关系不展开说。我们现在讨论金融可行性。现在我国的金融基础设施比较发达,早已建成高速、大容量、中心化的信息技术系统,近几年进一步建成云计算平台,形成多中心、分布式、数据云多元复合的结构体系。如果采用联盟链架构,构建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分布式账本系统,形成金融机构互联互通的技术平台,实现现有系统与创新系统的无缝链接,实现金融服务系统与客户的直线链接,实现信息、产品、服务共享,就可以提供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

目前,我国关于区块链金融的研发和应用,基本上采用联盟区块链的架构;在规模化的商业运用中,联盟区块链最有可能成为主流架构。


02
数字信任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广泛高速的数字链接需要可靠高效的数字信任。就像今天,大家的手机都是连在一起的,新一代的物联网将全面链接生产工具和交通物流工具,全面链接生活设施和医疗养老设施,全面链接人和物;前瞻产业研究院观点认为,未来几年,物联网的链接规模将快速扩张,速率将几何级提升。

在万物互联世界中的诸多链接,有两个功能很重要:一是指挥控制功能,二是交易功能。要对管理、指挥、调节的权利进行认证,对物权关系、信任关系进行认证。广域、高速的物联网所需的这类认证,是传统的认证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无法达成的。

传统的权力认证和物权认证体系是中心化的,环节多、效率低、覆盖面小。在传统的商业信用模式中,信任需要累积,建立信用需要较长的周期;信任需要中央节点,日常经济行为难以成为社会信用记录;商业信用可及范围小,信用成本高。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得出,传统的认证工具和信用模式难以渗透数字化的物联网,难以适应未来需要。

这几年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建立一个全新的数字信任机制。

第一,区块链技术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信任问题。

区块链可以建立一种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以算法程序来表达规则,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进一步分析区块链通过共识协议和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嵌入相应的编程脚本,这种可编程的脚本本质上是交易各方自定义并共同确认的规则,技术上是众多指令汇总的列表。

一是实现价值交换的针对性和筛选性,即交易对手的限制;二是实现价值交换的限制性或条件性,即交易中的各项约束;三是实现价值的特定用途,可以在发送价值时自动执行对价值再转移条件的约束。这样,可以自行确定并交付执行交易各方认同的商业条款,可引入法律规则和监督控制的节点,确保价值交换符合契约原则和法律规范,避免无法预知的交易风险。

第二种数字信任的方式: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信用。

比如浙江的阿里巴巴,是最早运用大数据挖掘小微企业的信任。我当时做了了解,早在2016年蚂蚁金服与网商银行为500多万户的小微企业累计发放贷款8000多亿,这些贷款流向实体经济底层,在阿里巴巴以后有越来越多的科技金融机构推出大数据技术的信任服务。这里的关键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来发现信任,创造信任,发掘普罗大众的信任价值,推进信任普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种实现方式,是应用数字技术进行身份认证和物权认证。

我们通过集成应用大数据、人工只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可以对人或物进行特征识别和时空定位,可以认证身份,确认点对点、端对端的控制、指挥、调节的权力;也可认证资产,确认物权的价值和归属。

通过归纳数字信任的方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数字信任的价值就在于可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环境中形成信任的纽带,节约信任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可以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加持商业信用;同时可以在广域高速的网络中建立零时差、零距离的认证工具,提高物联网的实际效率和运行的可行性。

也就是说,数字信任的主要优势是高效率、低成本的普惠性。

在来来,数字信任会具有更大可能性:小范围的信任可能变成大范围信任;有中介的简介信任可能变成无中介的直接信任;高成本信任可能变成低成本信任;无信任可能变成可信任。

数字信任有可能实现四个可信:数据可信、物权可信、合约可信、法人可信。我相信,这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首先,它会重构工业模式,实现价值链、供应链和指挥链一体化;同时也会重构传统金融模式,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一体化。


03
区块链金融

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延伸至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

区块链技术在多方交易且信任基础较弱的金融场景中有特定优势。我这里归纳了三个:一是,链式区块链数据结构、共识机制、时间戳和密钥等技术,有助于防止原始数据篡改,控制数据泄露风险,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第二,分布式架构、端对端网络有助于信息并行传递,管控并行交叉,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第三,智能合约有助于实现交易规则的差异化和可信度,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执行,保证交易时效,避免虚假交易、重复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其具体有以下几个应用场景:供应链金融、库存融资、跨境支付结算、数字资产存证、保险核保理赔、资产证券化、监管科技。其中,监管科技可为监管机构提供直接的监管信息通道,提供实时可信的交易数据记录和风险预警信号,改进金融数据报送流程,提升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和被监管成本。

区块链金融的应用已初见成效,如IBM、Ripple、纳斯达克交易所、摩根大通、微众银行、蚂蚁金服、万向区块链等;再比如浙江金控的“1+3”综合金融服务创新模式中的天道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是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行业中探索和应用的成果,也是积极对标落实数字经济国家战略的有效载体。


04
数字经济国家战略

区块链底层技术尚未成熟,规模化可靠应用的技术瓶颈有待突破,我们处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我们如何评价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现状?我的看法是,

因为等到成熟了,机遇可能就会失去。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成熟还需要5-10年。

目前,总技术的集成创新、区块链的数据库、P2P对等网络、密码学算法等基础组件的技术相对成熟,但必须进一步达到集成应用的新要求;此外,区块链特有的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新技术有待完善。国际上知名的区块链技术咨询公司Gardener认为,从我观察来看,各个国家都还没有实现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而我国的区块链技术研发致力于突破规模化可靠应用瓶颈,包括隐私计算技术、真实性监督机制、智能合约技术、密钥技术、多元化技术平台集成。

如隐私计算技术,区块链共识机制下,如何屏蔽敏感信息,完善技术,确保数据安全和链接的可靠性。如真实性监督机制,区块链的特点是,上链数据难以篡改,但是如何保证上链环节数据的真实性?要考虑如何把区块链用于稳定资产的溯源,真正形成闭环避免数据失真。

再如密钥技术,区块链密钥丢失后是很难找回来的,总要有补救的手段。区块链技术,一定要和现有技术整合在一起,如何优化多维度并行交互架构、实现更多参与方之间的高效链接、保证数据传递效率,这些问题,都是当下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国家领导人对区块链是非常重视的,甚至专门为这个技术发表全面讲话,在中国历史上可能还属首次。国家领导特别指出:

这番话,从数字经济国家战略高度,指明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关键的路径和基本的原则,值得每个人、每个机构、企业认真学习和实施落实。

实施数字经济国家战略,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三个问题:

一是,掌握自主可控技术。

我国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底层技术上目前缺乏自主产权。我们大部分应用项目采用开源式的区块链底层平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开发,从并发用户数、吞吐量、响应时间、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优化,以适应业务需求、实现身份认证、隐私保护等功能。但是,我们对国外开源程序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技术依赖风险。而且,我们必须遵循开源平台注册地的管辖和法律约束,存在潜在的政治风险。

昨天,我看到火币发布了自己的开源平台,希望中国自主关于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开源平台等得到广泛应用。我们需要力争掌握数字技术主导权,明确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政策,对数字技术研发企业和专业人才给予税费优惠,鼓励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在数字技术的关键领域掌握自主可控知识产权,在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关键领域建立全球性竞争优势。我们需研发下一代计算架构,确保数据的隐私性和可靠性,确保数据的全流程全周期安全,同时,确保数学算法的速度和效率。

二是,维护数字社会安全。

在数字链接的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接近于零,这将提供更广泛的便捷性,但同时也会带来更加直接的危险性,造成重大的安全挑战。物联网任何一个应用系统、任何一个节点潜在的缺陷或疏漏,既可能直接导致事故,也可能成为黑客恶意攻击的缺口;由于物联网的高速率和广覆盖,既可能出现单一的突发事故,也可能出现系统性的网络战。过去成功运用于传统架构的安全技术和安全制度,包括应用于4G的网络管理技术和制度,未必能够适应超规模、高超速的数字世界。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更新安全定义、安全技术、安全制度,构建一个全新的数字安全体系。

三是,加快数字制度创新。

我国的区块链金融标准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刚刚起步,法律法规也不够规范和具体明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都在研究有关数字技术的标准。

对我国而言,应该加快数字金融制度建设,抓紧建立数字信任机制,指定区块链金融监管、数字资产市场监管、数字资产监管、法定数字资产发行等数字金融制度。完善关于区块链金融的技术标准、安全规范和认证审核制度;明确数字资产的法律定义,明确智能合约的合同性质及其有效性,明确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及其行为规范和监管标准。

同时,我们应参与数字金融全球制度建设,争取话语权,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促进达成监管共识,建设数字金融国际监管统一标准。

以上,是我关于区块链的粗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