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链科技亮相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以区块链技术驱动电动车产融一体化

原创
1886 天前
12535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驱动下,全球出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5G、大数据、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在重塑我们未来出行方式。在以电动化为根基,以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特征的跨界融合浪潮中,汽车产业已成为这场变革的战略中心。

 

2019年10月25日至27日,由浙江省发改委指导,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在浙江德清隆重举行,此次大会堪称未来出行领域最具前瞻视野的国际盛会,作为新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代表企业,能链科技受邀出席,并携电动汽车产融体系数字化解决方案于大会现场展示,吸睛十足。

 

 

能链科技创始人兼CEO林乐博士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全面介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实现产融高效一体化,并阐述了如何以区块链技术为内核,为汽车产业锻造全新的数字化引擎,赋能出行未来。

 

同期与会嘉宾还有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东,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彭波,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斌等。精英云集,多维碰撞,共谱出行未来新蓝图。

 

价值共享思维链接数字化服务生态

 

在数字化发展大趋势下,出行产业已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思维先行是关键,能链科技创始人兼CEO林乐表示:当下数字2.0时代已经拉开帷幕,这个阶段是从人的数字迁徙正式进入整个物理世界的数字迁徙,而区块链则构成了整个过程的信任基础和底层技术支撑,将从根本上重塑生产关系,改变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式,面向未来的金融服务必须要有价值共享思维,将权益赋能给参与者,人人皆可收获价值。

 


 

以能链科技的共享共建解决方案为例,通过共享账本和智能合约,将项目等资产收益全部划入智能合约内,预先设定好响应条件和分配规则,触发条件后会自动执行协议,将收益合理分配给投资方、场地方、运营方等多方参与者,共享账本确保收益透明,智能合约保障分配利益,整个过程透明可视可追溯,真正地实现了阳光下的工程。

 

区块链技术为核,构建产融一体新范式

 

未来出行生态的智能化、共享化、绿色化多元发展及商业化路径成为此次与会者探讨的重点之一,能链科技基于敏锐跟踪和洞察汽车产业的痛点和迫切诉求,推出电动汽车产融数字化解决方案,利用区块链技术打消资产端和资金端双方的信任顾虑,重塑行业金融模式。

 

林乐指出:推动电动车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主要在于两个环节;第一是融资效率,第二是融资成本。对于像电动车这类重资产行业来说,金融模式是其商业模式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且基于资产的融资是最值得探讨的金融方式;而前期建设成本则决定了资金使用效率和市场铺设速度,共同建设和共享收益将会是可选的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能链科技的电动汽车产融数字化体系便是围绕此两点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林乐介绍到,在该产融体系中,将使用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对分布式资产实施上链登记,为资产运行数据增信,同时与资金方或金融机构联通,为双方融资提供可信环境,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从而实现资金方的高效放款,解决电动汽车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全球数字化的大势所趋下,区块链以防篡改、去中心化的特点顺应了时代演进需要。

 

这也是能链科技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分布式电桩、动力电池和电动车资产等场景上,既实现了资产信息的真实、准确、透明,又为投融资管理的投前尽调、贷后管理、资金监控等环节增加信任砝码,降本增效。

 

林乐总结到:“作为技术创新型金融级分布式资产数字化平台,能链科技正在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新能源资产市场的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科技、产业和金融三维度,构建产融一体高效运行的新范式,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

 

区块链+出行,大有可为

 

区块链是数字2.0时代的一件强有力的武器,林乐强调到:区块链与未来出行相结合,将释放出潜力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能链科技一直深耕于区块链领域,依托底层技术为实体产业赋能,从而实现企业级普惠金融。此次,能链科技基于对新能源板块的深入了解和探究,重磅布局电动汽车产业,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借助高效率产融体系,可信动力电池溯源体系,高效率运营激励体系三大举措,必将推动电动汽车产业数字化生态建设得到质的飞跃。

 

林乐还介绍到:自始以来,能链科技在场景落地和技术研发方面的发力从未停止,并且成果已经显现,如为分拣机器人公司,链接机器人资产和融资租赁公司,实现了资产运营的全透明、可视化;如通过能链科技产融平台及智能分账功能,为航空集团下的共享按摩椅实现了收入的可信监控和可靠分配,为场地提供方和设备提供方共享未来收益提供信任等。

 

而本次“全球未来出行大会”将成为能链科技主动拥抱行业与社会发展趋势的一次重要契机,乘势前行,继续努力实现技术与场景跨界结合以及推动“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变迁的又一次突破,为信任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