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O起落:始于“暴涨”,终于“亏损”

2036 天前
14157
蜂巢财经

来源:蜂巢财经    作者:凯尔   编辑:嚯嚯  文刀

席卷币圈的“打新潮”风风火火了3月有余,“新模式”短暂引起市场亢奋后,参与其中的投资者、项目方甚至交易所,逐渐反应过来,这不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新模式”最近的争议发生在Gate.io的Startup,一个名为CNNS的Token上线新通道后,价格高开低走,追高者套牢,引发投资者质疑甚至维权。

更早前,原打算一次上线4个新项目的Bibox“恒星计划”中,申购开始前2小时,其中一个项目Staking(SKR)遭临时叫停,“恒星”变“流星”后,双方互撕,对垒中也揭开了交易所收取高额保证金、项目方须进行市值管理等“潜规则”。

大大小小的交易所相继而来的“打新活动”,虽然总能引起市场躁动,但几乎每次都难尽人意。

对投资者而言,用平台币抢购模式带来的“少数人赚钱,多数人亏钱”已成为惯例。在新币开放交易后,接盘被套者,也不在少数。

项目方也在与交易所的合作中面临苦恼。保证金也好,市值管理也罢,多数项目方都需要接受类似的潜规则。

各大交易所,也因规则不完善,状况频出,接连遭受投资者的指责,市场怨声载道。

争议、冲突、纠纷,构成了IEO赚钱效应包装下的硬币另一面。当冷静下来,人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核心问题:让IEO崛起的金钱“势能”,到底应该来自哪里?

 

01
互撕、维权  IEO冲突不断

IEO如火如荼地行进了3个多月,5倍、10倍收益的市场反馈正在消失,争议正指向一个又一个交易所。

最新的争议来自Gate.io Startup通道和它的首期项目CNNS。上线前,该Token在币世界的留言和多个币圈社群里出现“场外收”等喊单行为。上线后,CNNS的暴涨暴跌、高开低走引发了用户不满。

4月26日,Gate.io发布公告称,要出资20万USDT公开购入24万GT,给“在高位买入被套或已亏损卖出”的用户补偿。

“补偿”公告未能平息部分投资者愤怒,有用户称在参与CNNS的投资中亏损几十万,更有人打算找项目方维权。

纷争不仅仅出现在用户和交易所之间。本以为在IEO模式中与交易所同气连枝的打新项目方也出现了“反水”。

4月22日上午,交易所Bibox紧急叫停了原定上线项目SKR。当时,距离原定的Bibox“恒星计划”4个新项目上线还有2小时,交易所给出的叫停原因是“SKR未能控制其场外额度的大量散出”。

很快,SKR基金会否认了Bibox的公告内容,并为自己“叫屈”,指责Bibox对充提币限制出尔反尔,对二级市场价格过分干预,索要巨额保护费等等。

双方各执一词,让这起意外事件陷入罗生门。不过,SKR事后自曝的磋商细节,也首次向外界展示了IEO的部分幕后规则。

据SKR项目投资人Steven透露,Bibox方面在上线前夕曾要求项目方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以保证币价拉到一定倍数。

在他提供的双方协议中可以看到,保证金用于防范重大违约事件,包括项目方失联,币价破发,未达到承诺的维护目标,以及由团队抛售导致币价跌幅30%以上等。


Steven提供的双方协议

对此,Bibox市场负责人Christina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设置保险金,主要是用于防止项目方可能出现无视市场公平透明原则,恶意操纵市场。

双方的争执,让藏在IEO背后的一些“内幕”浮出水面。在“打新”时要求项目方进行市值管理,几乎已成为各个交易所的惯例。

一名交易所从业人士告诉蜂巢财经,很多交易所在进行IEO之前,都会和项目方进行多轮沟通。关于币价等问题,都是放开了谈,“上线拉几倍,稳定在几倍,保证多久之内不破发等,甚至都会签订协议,这也是要求项目方交保证金的原因。”

“其他交易所都涨几倍,你不涨、甚至还破发,以后谁还来你这里交易,对口碑影响很大。”该交易所从业者表示。

 

02
投资者怨声载道

从各家交易所“打新”活动的表现来看,翻倍者众,破发者少。尽管如此,市场投资者仍旧怨言不断。

Bibox另一个“打新”项目,原力协议的私募投资者吴刚(化名)就对交易所不开放充提一事不满。他认为,上所前解锁、发币、充值,是约定俗成的,交易所不能违背这种规矩。“私募才是承担最多风险的人,没想到上了所,币都没法卖。”

从交易所的角度来考虑,限制充提也不难理解。主要是为了防止私募额度大量抛压,造成币价暴跌。除了Bibox之外,其他如OKEx、Bittrex等交易所,在“打新币”开放交易后的一段时间内,都对充提设限。

私募投资者不买账,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也大多不满意。

刘飞(化名)从币安的Celer项目开始参与这波“打新潮”,陆陆续续参与了包括OK、火币、ZB等大小平台的“打新”活动,忙活了一个多月下来,他算了算自己还亏了不少钱。

亏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参与各平台“打新”,大多需要持仓该平台的平台币作为参与门槛,但在“打新”结束后,未“中奖”的用户会大量抛售手中的平台币,造成币价短时剧烈下跌,亏损在所难免。


HT、OKB等“通用积分”持续下跌

刘飞吐槽,每次抢到的几率都太小。就火币Prime一期来说,13万多人抢购,3000多人“中签”,成功率太低。“OK那期更是,说是抽签,但是预约抽签都预约不上,1秒就结束了。”

在各个平台辗转流离,刘飞逐渐失去了参与“打新”的热情。他总结,这和买彩票没什么区别,中了就能赚一笔,不中的话,基本上都是赔钱,还白忙一场。

对比在二级市场接盘“打新币”的投资者来说,刘飞还算幸运。不乏投资者,因为抢不到,选择在开放交易后,在二级市场追高买入,但在币价的剧烈波动下,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巨大亏损。

朱辉(化名)最近遭遇了双重“收割”。他表示,自己在OKJumpstart的积木云和Huobi Prime的TOP上都亏了钱,“剧本完全一样,都是开放交易后买入,但暴涨之后都是暴跌,损失惨重。”

朱辉承认,自己亏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操作不当,但他认为,“打新”模式相比正常上币,更容易带来币价的暴涨暴跌,风险太高,“确定不是来割韭菜的?”

而“高开低走”的盘面也再次出现在Gate.io上线的CNNS上,亏损投资者不但承担了CNNS暴跌带来的损失,还有GT的大幅缩水。

 

03
三方博弈 谁来出钱?

怨声载道,一地鸡毛,让这股一时风头无两的“打新热”冷却下来。疯狂过后,IEO的本质也越来越清晰。

币安的Lauchpad将Token销售的模式打响,时隔币币交易冷却近一年后,市场上又出现了5倍币、10倍币,但新币以此模式进入二级市场后,都无法逃离“高开低走”的盘面走势。在Token价格与价值无法建立起匹配关联的币圈,价格依然需要入场资金拉动。

“但钱从哪出?”一名机构投资人认为,所谓的IEO也好,上币通道也罢,之所以能火起来,就是因为币价暴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一旦没了这个势能,用户还会跑来跑去参与吗?“交易所、项目方都不是搞慈善的,各有目的,而如果在币价的问题上处理不好,投资者肯定不干。”

他认为,交易所的逻辑很简单。在市场低迷的行情下,交易所渴望用“模式创新”来吸引用户和资金,IEO无疑是一个好手段。“通过制造赚钱效应,拉着项目方上‘打新币’,由项目方来做市,让用户购买平台币,交易所既引来了用户,又收获了资金。”

项目方和其资本方的意图也很明确,上币、出货,转化平台的流量,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热门项目;投资者的想法相对单纯,哪里能赚钱就去哪里,“跟着庄家喝个汤”。

三方目的各不相同,但市场存量资金就那么多,钱从哪来?最终的结果是,IEO变成了交易所、项目方和投资者的三方博弈。

随着IEO的深入进行,“屁股决定脑袋”的各方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交易所很难收获“忠粉”,资金也是来了又走,一旦规则和利益权衡不好,就会引发用户批评,影响口碑;项目方降低币价上所,花钱做市,但一方面交易所对项目方的“出货量”严格限制,另一方面,聚集而来的投资者,多是只抢不买,项目方往往需要自己出钱来拉盘;用户也发现,IEO不是稳赚不赔,“买彩票”也需要成本。

交易所在平衡三方利益上并非没做尝试。各家交易所,在规则上一改再改,比如火币从三轮抢购,变为了最后一轮“阳光普照”;OK的二期规则也调整为“人人有份”;HCoin采用稳定币作为用户参与的门槛。


OK二期规则调整为“人人有份”

不过,动辄5倍、10倍的涨幅,往往需要大笔资金来拉动,在场外资金不进场的情况下,每方都想从中获益并不现实。

几番博弈下来,亏了钱的投资者,对交易所和项目方大发牢骚,项目方和交易所也爆出矛盾,IEO模式变成了解不开的死结,本质上看还是一场零和游戏。

上述分析人士认为,一个健康的市场,本身应该有落地应用,产生经济、社会价值,才会转化为上升的收益“势能”。但一个IEO,突然冒出来那么多“好项目”,大多都还没有现金流,最后被“玩坏”也就成为必然。

此时,这一轮“新模式”的引领者币安,悄悄放慢了Launchpad上新的节奏。何一表示,目前规则确实在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中。

那些放言“以低于私募价的价格,上线好项目”的交易所或许早就知道,赚钱效应拉动下的模式,没有长久的入场资金,并不能玩太久。

“让利用户”的打新通道只是个包装来的虚假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