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胖协议」,为什么国内区块链团队走错了方向

转载
2040 天前
16220
区块链律动

来源:区块律动     作者0x0


2016 年 8 月,美国著名基金 USV(联合广场投资,曾投出 Twitter、Tumblr 等知名公司)的区块链赛道分析师 Joel Monegro,发表了一篇名为《胖协议 fat-protocols》的分析文章。

这篇文章一经发布,就受到了不少专业投资者追捧,并成为了行业里最优秀基金们的区块链投资纲领,其衍生出种种理论或为传承或为颠覆,都让包括 USV、A16Z、Pantera 等等顶级基金迅速拉开了与全球区块链投资者的认知差距。


Joel Monegro

可以说,Joel Monegro 就是区块链界的互联网女皇 Mary Meeker。

从 1996 年起,Mary Meeker连续 23 年发布《互联网趋势报告》,因其成功预测了互联网广告、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多个大方向。Mary Meeker 被誉为互联网女皇,该报告也被全球的互联网创业者和投资人奉为圣经。

2018 年她从 KPCB 的合伙人岗位上离职并创立了自己的基金,其在 KPCB 期间参与并主导了对于 Facebook、Twitter、京东等多家全球互联网公司的投资。


mary meeker

无独有偶,发布了《胖协议理论》的 Joel Monegro 也在 2017 年离开了知名基金 USV,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风险投资基金 Placeholder。投资组合包括 0x、Aragon、Bitcoin、CacheCash、Decred、Erasure、Ethereum、Filecoin、FOAM、MakerDAO、Open Source Coin、UMA、ZeppelinOS、Zcash 等。

值得一提的是 Placeholder 的另一位合伙人 Chris Burniske 是备受机构投资者推崇的 Network Value to Transactions (NVT)估值体系的发明者。随着 NVT 估值体系在区块链世界里的传播,Chris Burniske 也在行业内名声大噪。

为什么要重读《胖协议》

为什么我们要在今天重读这么一篇 3 年前的文章?因为直到今天,我们国内大部分创业者和投资者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并且没有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体系。

如果早一点了解到这些在顶级投资机构眼中已经成为常识的理论,你就会在这个充满噪音的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

比如在去年国内部分大 V 鼓吹「链改」理论时,你可能会质疑:互联网与区块链两个底层逻辑都不同的物种仅靠简单的 Token 拼凑真的能有未来么?

你也会在去年博彩 Dapp 挖矿玩法热潮中保持理智,各种竞彩 Dapp 作为 EOS 上的 Layer2 项目,是应该先做 GUI(用户界面)应用还是先做应用的「底层引擎」?另外他们真的应该发币么?为什么发币的 Dapp 生命周期如此短暂,而不发币的 CryptoKitties,FoMo3D 却取得了巨额机构投资,这其中的逻辑在哪?

在去年末,舆论鼓吹 EOS 甚至 Tron 链上 Dapp 数量和交易额远超以太坊,媒体集体唱衰以太坊时,你也会去思考 EOS 与 Tron 的 TPS 优势真的是核心壁垒么,以太坊转 POS 后,他们这些优势还在么,他们真的想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了么,而反观另一端,以太坊上从 2016 年开始的 DeFi 生态已经慢慢的枝繁叶茂了,有人去真正了解过么?

带着这些问题,重读这篇文章,你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区块律动 BlockBeats 也会以此为起点,带大家重新梳理近几年来区块链行业新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性观点,正是这些观点,让我们能早于市场发现新一代匿名币的价值、PoS 与 Staking 的崛起、DeFi 的未来蓝图等系统级机会,希望大家也能够通过这些观点来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

《胖协议》

<Fat Protocols 胖协议>

原文链接:http://www.usv.com/blog/fat-protocols

原作者:Joel Monégro

翻译:ETH Fans Nina & Elisa

 上一代共享协议(TCP/IP、HTTP、SMTP 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它们大部分都是在应用层、以数据的形式被获取和重新聚合的(想想 Google、Facebook 等)。就价值如何分配而言,互联网技术栈由「瘦「协议和「胖」应用构成(译注:下面两张图协议层所占比例的差异可见胖瘦)。随着市场发展,我们总结出投资应用程序产生了较高的回报,而直接投资协议等技术的回报率却很低。


在区块链技术栈中,协议和应用这种关系是相反的:价值集中在共享协议层,只有小部分价值分布在应用层。所以它是「胖」协议和「瘦」应用的技术栈。

我们在两个主要的区块链网络,比特币和以太坊中都看到这一点。比特币网络拥有约 100 亿美元市值(按:文章发布时的市值,下文以太坊估值同),而在其网络上构建的最顶级公司最多只能达数亿美元,且大多数公司可能因为「商业基本面」标准而被高估。同样,仅在以太坊公开发布一年之后,在其首次出现真正有突破性应用之前,其估值就达到了 10 亿美元。


对于大多数基于区块链的协议来说,有两个因素导致这个结果:第一是共享数据层,第二是引入有理论价值的加密「访问」代币。

大约一年前,我写了一篇关于共享数据层的文章。虽然这篇文章被搁置了很久,但其主要观点不变:通过开源和去中心化网络来复制和存储用户数据,而不是互相独立的应用来访问控制不同的信息孤岛,我们降低了新参与者进入门槛,并创建一个生态系统:上面的产品和服务将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举个具体例子,想想从 Poloniex 交易所到 GDAX 交易所(译注:后改名为 Coinbase Pro)的切换非常轻松、或其几十种加密货币交易的任何一种,反之亦然,因为它们对底层数据、区块链交易有平等和自由的访问权限。在相同且开源的协议上,可以构建若干个竞争、非合作、但可互相操作的服务。这迫使市场找到降低成本、制造更好产品的方法、或创造出更好的方法。

但仅仅开源网络和共享数据层,还不够成为推进大众采用区块链的动机。第二个因素,用来访问网络服务(比特币的交易、以太坊的算力、Sia 和 Storj 的存储)的协议代币【1】弥补了这个问题。

在联合广场投资(USV)会上,我们做了很多基于区块链网络投资的讨论,在这之后,Albert 和 Fred 写了如下这篇文章。Albert 从激励开源协议创新的角度看待协议代币:可以作为研究和研发基金(通过众筹)、可以为股东创造价值(通过提升代币价值),或两者皆可。

Albert 的文章会帮助你理解代币是如何激励协议开发的。这里,我将重点讨论代币的激励方案、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价值分布(我称之代币反馈循环)。


当代币升值时,它会吸引早期投机者、开发者和企业家的注意。他们成为协议的利益相关者、并在经济上支持它的成功。然后,获得早期利益的部分持有者,将会围绕协议创建应用和服务,他们认为协议的成功将进一步提升其手中代币的价值。部分应用会变得很成功,引入更多新用户,也许是风投或其他类型投资者。这进一步增加代币的价值,从而吸引企业家的关注,带来更多的应用等。

关于这个反馈网络,我需要指出两点。首先最初的增长有多少是由投机推动的。由于大部分代币在程序中被定义成稀缺的,随着协议利润的增长,每枚代币的价格和这个网络的市值也随之增长。当利润增长快于代币供给时,就会产生泡沫。

除了蓄意欺诈的项目,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投机往往是技术推广普及的发动机【2】。非理性投机的两个方面——繁荣和萧条——对技术创新都是非常有益的。繁荣通过早期利润吸引资金资本,其中一部分再投资于创新(有多少以太坊资金来自于比特币投资者的利润、DAO 资金来自于以太坊投资者的利润?),这实际上可以支持新技术长期使用,随着价格下跌和资金外流,利益相关者希望通过促进和创造价值使其变得完整(看看今天的比特币公司有多少是在 2013 崩溃后的早期使用者)。

值得指出的第二点是循环结束时会发生什么。当应用开始出现,并显示出成功的早期迹象(无论是通过增加使用率来衡量,还是通过金融投资者的关注度(资源)来衡量),对于一个协议代币市场有两件事会发生:新用户将会被吸引至该协议中,增加对代币的需求(由于你需要它们访问服务——参见 Albert 类比成展会上使用票据),现有投资者预期价格上涨则继续持有代币,进一步限制了供应。这种组合方式将促使代币上涨(假设新代币产量不足),该协议新增的市值将会吸引新的企业家和投资人,循环再次重复。

这个动态过程的意义是对技术栈中价值分配的影响:由于应用层的成功会驱动协议层的投机,所以协议的市值总是比其上面构建的所有应用总价值增长更快。协议层的增长值再次吸引和刺激了应用层的竞争。共享数据层大大降低了应用进入门槛,最终结果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应用生态系统,并将大量价值分配给广泛的股东。这就是代币化协议如何变「胖」,而它的应用如何变「瘦」。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具有奖励机制的共享开源数据层防止了「赢者通吃」的市场,这改变了应用层的游戏规则、创建一系列与协议层业务模型完全不同的公司。许多已有关于创办企业和投资创新的规则并不适用这个新模型,所以今天我们有更多的疑惑而不是答案。但我们通过区块链研究很快了解这个市场的来龙去脉,并遵循联合广场投资的惯例将持续分享我们的见解。


  • 注释:
  • 【1】也被称作应用货币,货币化——一语双关——2014 年 Naval 写到;
  • 【2】Edward Chancellor 写了一篇完整有趣的金融投机历史与其社会地位(你会惊讶于今天的加密货币投机与之前爆发的金融繁荣是多么相似),Carlota Perez 描述了通过吸引金融资金的资本泡沫对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