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融的寒冬

原创
2158 天前
10322


在中国,几乎是个互联网公司都在做金融服务,毕竟这是最大的“现金奶牛”。

毫无疑问,目前国内几大互联网巨头掌控着巨大的流量优势,这些流量背后带来的则是巨大的用户数量,所以互联网金融从一开始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控制了获客成本,还因掌握客户大量信息而降低风险概率,一举两得。     


国内互联网巨头金融布局梳理

今年1月初,滴滴高调上线“金融服务”,这是自2018年滴滴金融事业部成立以来,首次集中对外呈现。目前已经上线重大疾病互助产品“点滴相互”、大病筹款产品“点滴求助”,以及其他如健康险、车险、理财产品等板块。

2月15日,滴滴举办月度全员大会,滴滴出行CEO程维在会上宣布公司裁员,并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

显然,金融就是滴滴的“非主业”。

疯狂的“金融”

事实上,滴滴觊觎金融服务市场已久。

2015年10月27日,滴滴与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滴滴平台司乘意外综合险”;2016年,滴滴获得中国人寿6亿美元战略投资,后者成为滴滴打车第一批1.6万辆车的保险供应商;2017年,滴滴还与蚂蚁金服、深创投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互联网车险理赔平台;2018年4月“滴水贷”正式上线;2018年12月滴滴重疾险和互助计划浮出水面。


滴滴金融重大事件梳理

数据显示,截至2108年底滴滴用户数达5.5亿,如此海量的数据,巨大的流量和消费场景,让滴滴金融一上来就有极强的获客优势。

针对司机乘客的车险、意外险、重疾险等金融业务信手捻来。

在打车及其延伸的购车、售后、维修、租赁等场景中,也针对性的展开了信贷业务。

在大量数据和金融需求的基础上,滴滴可以根据用户信用情况开展多维度的授信,并尽可能地减少坏账风险。

然而一切都是美丽的“假象”,虽然金融业务收益高,但是前期投入也是巨大的,这对于本来就盈利困难的滴滴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2018年,“顺风车”接连爆雷、抽成提高、补贴降低,司机和乘客双方面吐槽。

坎坷的“命运”

程维一句“关停并转”,就是给滴滴金融泼的一盆冷水。

据拉勾网数据显示,滴滴出行在招职位共计242个,其中金融相关岗位仅5个,分别是资深产品专家(汽车金融)、资深汽车金融业务资金负责人、资深汽车金融区域业务经理、资深汽车金融风险专家、信贷运营专家。

除了人员扩张减缓以外,滴滴的金融产品布局单一是致命伤。以主打产品“点滴相互”为例,腾讯、阿里、京东等巨头都有至少一款相似产品,有意思的是这些产品都命运曲折。

2018年10月,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相互保”的区块链保险产品,上线仅41天后,“相互保”告别历史舞台。随后,京东金融推出的“京东互保”也在上线两天后就被迫下架。

11月信美人寿退出“相互保”,使蚂蚁金服“相互保”被迫转型为没有保险公司兜底的“相互宝”。这对网络互助保险产品打击颇大,迫使众多互联网公司以“擦边球”形式介入该领域。

有接近滴滴的人士对节点财经表示,早在“相互保”变成“相互宝”之前,滴滴就试图寻求相关产品的备案,可是过程十分不顺利。2019年网络互助产品可能迎来更为严格和系统的监管,点滴相互的发展也存在不确定性。

与“相互宝”目前近3500万人的规模相比,点滴相互还只有几万人,这意味着一旦有人发起大病求助,每个参与者分摊的费用将不低,这也是摆在滴滴面前的一个难题。

生不逢时

相互保险在我国刚刚起步2年左右,因缴纳额度小、参与门槛低的特点,近几年来颇受关注。目前市场上规模较大的有轻松互助、水滴互助、抗癌公社、夸克联盟、e互助、壁虎互助等平台。

据称排名第一的水滴互助已经有近7000 万会员加入,会员数量约为第二名“相互宝”的2倍左右。

而点滴相互上线不足3个月,在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想要真正做起来非常难。


滴滴金融页面截图

官方信息显示,除去点滴相互与点滴求助外,滴滴的其他金融产品线均由银行、保险、消费金融等持牌金融机构提供,换句话说,滴滴在这中间扮演了类似“流量池”的角色。

通过合作使得流量变现的经营模式看起来再正常不过,模式轻风险低,可惜的是利润也低。在流量越来越贵的当下,各金融机构都在尝试扩充渠道,从抖音、微信这样的流量大户,到移动、联通等通信巨头,都是金融机构偏爱的对象。滴滴想依靠保险、理财、信贷等业务导流形成壁垒,甚至实现超额利润,好像并不现实。

更何况,随着神州专车、曹操专车、高德、美团打车等品牌在网约车领域的竞争,滴滴的基础业务面临较大挑战,用户活跃度和粘性已经有所下降。

总 结

和滴滴金融第一阶段布局围绕司机乘客、购车修车不同,以点滴相互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布局略显仓促,一方面和自己擅长的“出行”场景关系不大,另一方面也很难与现有互联网金融巨头抗衡。互联网金融早就进入下半场了,迟到的金融业务对滴滴和用户而言,似乎想象力比较有限。

在程维宣布“过冬”消息的那一刻,滴滴金融的“非主业”命运就已经确定,属于自己的寒冬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