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文章转载来源: 曼昆区块链
原创作者:邵嘉碘、陈昊洋
过去两年,加密支付(Crypto Payment)逐渐从小众概念走向全球热潮。
它的形态五花八门:
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用加密资产解决跨境支付的慢与贵。
但不同于纯交易平台,加密支付直接接触资金流、银行卡、银行账户、法币清算系统。
它不是“DeFi”,而是半金融、半科技的混合物。
因此,所有“地理风险”在这里都会被放大。
很多团队在兴奋于牌照结构、产品体验、交易量增长时,忽略了一个看似技术性的问题——谁可以用?
这不是市场选择,而是合规底线。
1. 因为每个国家都在守护自己的“支付主权”
加密支付在法律上,往往被视为:“电子货币发行”“资金转移服务”“支付清算活动”。
这意味着,只要你的系统能让当地居民存入、转出或消费加密资产,就可能触发当地监管许可。
例如:
如果你没有这些许可,却让当地用户能使用你的加密支付功能,
监管机关会直接视为“在该辖区内未经授权经营支付业务”。
2. 因为国际制裁体系是“连坐制”
一旦系统允许伊朗、朝鲜、叙利亚等制裁区用户注册或交易,无论你是注册在BVI还是爱沙尼亚,
只要使用了国际清算体系(银行、VISA、Mastercard、SWIFT),都有可能被视为制裁规避。
被列入黑名单的后果并非罚款,而是金融生命中止:
实务建议:系统应执行“三重过滤”:
1. IP封锁:GeoIP识别访问来源;
2. KYC国籍验证:身份证/护照国家;
3. 居住地交叉验证:水电账单或银行信件。
这不是形式,而是存活条件。
这些公司的共同点:“先分区,后扩张”。
不是一张牌照走天下,而是用多牌照、多主体隔离不同风险区域。
加密支付的核心逻辑,是“监管地理隔离”。
Paxful(点对点支付平台)
Bitzlato
一句话总结:
没有地理合规的加密支付,不是创新产品,而是“违规金融服务”。
1. 制定正式政策文件
2. 执行四层筛查机制
3. 强化合作方审查
发卡机构、Sponsor银行、托管方都要求名单无制裁区客户。
→在合作协议中写入“合规保证条款”和“持续筛查义务”。
4. 动态更新机制
定期同步 OFAC / FATF / EU / UN 官方名单,
并设立内部清单更新时间表(建议季度更新)。
在加密支付赛道,技术壁垒不高,合规壁垒才是护城河。你能处理多快的支付,监管能多快冻结你;你服务的国家越多,风险曲线也就越陡。
真正的全球化不是“谁都能用”,而是“合规地用”。
地理排除不是放弃市场,而是留住命脉。在加密支付的世界里,能留下来的项目,一定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懂风控边界的。
来源:曼昆区块链
发布人:暖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