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人民币稳定币的“阳谋”与“暗线”——中国在为怎样的未来布局?

转载
5 小时前
5432

文章转载来源:RWA研究院

昨天,据路透社称:中国考虑推出人民币支持的稳定币,以促进全球货币使用。


这则传闻,即刻间在全球金融圈内引发了一场无声的震动。


在笔者看来,这并非孤立的信号。它与中国科技巨头在香港的持续游说、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虚拟资产领域的悄然布局,乃至在中亚草原上已然萌芽的新兴商业实践,形成了意义深远的回响。正如笔者始终坚持的一种叙事:尽管官方信号尚未明确,但棋盘已然铺开。

中国正以一种独特的国家智慧,践行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所谓“明修栈道”,在于其对数字人民币的稳步推广、对现有国际金融合作框架的积极参与,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多边本币结算网络的开放姿态。这体现了中国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优化外汇储备结构、降低汇率风险的公开目标。而“暗度陈仓”,则体现在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审慎探索、对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以及在香港这一“试验田”中积累经验、伺机而动。这些布局旨在突破传统支付体系的桎梏,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武器化风险提供应对之策。这种双轨并行、虚实结合的策略,彰显了中国在复杂国际变局中,既注重长期战略定力,又善于捕捉和创造历史性机遇的远见卓识。


这盘棋,正兵分两路。一路是聚光灯下的“阳谋”——由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构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意在庙堂之高。另一路,则是在世界经济版图的灰色地带铺设的“暗线”——由市场驱动,自下而上地将人民币织入全球贸易的毛细血管,力图江湖之远。本文旨在深入拆解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复杂逻辑,连接宏大战略与现实需求,并揭示中国在这场全球数字金融变局中所布下的深远棋局。




第一章:信号浮现——一个必然的交汇点




路透社的报道并非空穴来风,它更像是一个多重叙事的交汇点,映照出中国在数字金融领域长期布局、内外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这一看似单一的信号,实则揭示了北京正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的战略校准。而要理解这一转变,就必须将这则传闻、科技巨头的先声夺人,以及沪港双城的独特分工,视为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我们所讨论的,是一个已经启动的、多方参与的真实进程。


政策风向的潜在转向


这则传闻之所以引发巨震,首先在于它预示着一种重大的政策转向。自2021年,北京的官方立场难以捉摸。进而,任何关于“疏导”的可能,都标志着对数字金融工具态度的根本性重估。


然而,北京的战略演算,若脱离华盛顿的动向便无法被完全理解。美国正加速推进稳定币的立法进程,其《天才法案》(GENIUS Act)等举措,强制要求美元稳定币以美元或短期美债作为1:1的储备资产,此举被广泛视为美国为巩固其全球支付霸权而打造的“数字分身”。面对一个已占据全球市场超过99%份额、年交易额高达28万亿美元(已超过Visa和Mastercard)的美元稳定币体系,北京清晰地意识到,纯粹的防御已然不足。


与此同时,内部因素也迫使北京重新考量。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挑战重重,其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与其经济体量远不相称;而主权数字货币eCNY虽在国内试点顺利,但其中心化属性与出海路径的瓶颈,使其短期内难以承担全球化的重任。因此,将稳定币从需要管控的威胁,转变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力工具,便成了一个符合逻辑的战略选项。这一转变,既是被动的应对,更是主动的战略升级。


科技巨头的先声夺人


这一潜在的政策转向并非凭空出现,它的根基早已埋设在数月前中国科技巨头与监管层的互动之中。早在传闻发酵之前,蚂蚁集团和京东科技等企业已向香港监管机构提议,希望在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新规生效后,发行离岸人民币(CNH)稳定币。


这些科技巨头的倡议,源于一个从商业痛点到战略远见的演进过程。其最直接的动机,是解决一个迫在眉睫的商业现实:为了追求效率,大量中国出口商早已在灰色地带依赖美元稳定币(如USDT)进行结算。相比传统SWIFT电汇动辄数天到账、花费高达50美元的成本,稳定币能将成本降至1%以下,并在几分钟内完成结算——京东总裁刘强东甚至希望能将成本降低90%、效率提升至10秒以内。对薄利多销的中国制造而言,这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这种来自市场的真实需求,继而与一种中期的市场防御本能相结合——面对美元稳定币的压倒性优势,发行人民币稳定币是避免在未来数字金融竞争中被彻底边缘化的必要举措。然而,将商业痛点与防御策略优雅融合的,是一种更为宏大的战略远见。科技巨头们深知,在香港推出CNH稳定币,其意义远超仅仅推出一个港元稳定币。它旨在为中国的贸易伙伴,特别是那些希望规避美元长臂管辖的国家,提供一个独立于美元的价值流通走廊。


这更是一场与国家战略心照不宣的“双向奔赴”。通过提供这套高效的支付网络,科技巨头不仅能极大地促进自身核心的电商业务,更能在这盘国家级的大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提供商”角色,并从稳定币背后的庞大储备金(类似USDT发行方投资美债获利)中获取可观收益。这完美地解释了为何私营部门的商业动机与国家的宏大战略在此刻达到了惊人的一致。


“双城记”:在岸集权与离岸探索


这一宏大构想的落地,则呈现出一种精妙的“双城记”模式。上海,作为在岸的桥头堡,代表着国家权力的核心。其正在筹建的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将专注于主权数字货币(eCNY)的顶层设计与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等高层官员的公开表态,均体现了中央对金融风险的审慎态度。


与之相对,香港则凭借“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扮演着离岸“实验室”与“防火墙”的关键角色。其生效的《稳定币条例》,以强制牌照、100%高质量流动性资产储备、每日审计、禁止支付利息以及严格的AML/KYC制度,旨在打造稳定币合规化的全球样板,为人民币探索一条无需全面开放资本账户即可走向世界的路径。这正是国家战略向外伸出的触角,是边界的探索。

当然,这种精心设计的劳动分工并非没有内在的张力。“防火墙”的坚固性,取决于内地与香港之间持续而精密的监管协调。北京的核心关切之一,是防止稳定币成为资本违规外流的新通道。同时,两地在虚拟资产监管上的政策差异,可能引发监管套利行为。正如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所指出的,全球在这一领域的监管协调仍面临“无专职机构、无统一工具、无共识规则”的困境。因此,香港的角色,是在可控的风险下为未来预留空间,但这根链条的强度,最终取决于其驾驭这些复杂矛盾的能力。




第二章:“阳谋”与“暗线”——国家战略下的双轨并行




在全球金融秩序面临深刻调整的当下,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展现出一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辩证策略。这并非简单的政策布局,而是一场围绕货币主导权展开的“新货币战争”。在这场博弈中,北京试图“驯化”这一新型工具,实现对高效跨境支付网络的技术掌控,同时抵御美元体系的渗透。通过“阳谋”与“暗线”的协同,中国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自主、高效、安全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生态,从而提升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明修栈道”:聚光灯下的顶层设计


中国官方层面的“阳谋”聚焦于宏观、顶层的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其核心驱动力是对现有国际支付体系脆弱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战略目标。这其中,央行的“远虑”尤其值得关注。


传统的国际支付体系,特别是以美元为核心、SWIFT为信息传输网络的系统,已多次被美国及其盟友用作金融制裁的工具。在俄乌冲突中对俄罗斯银行的制裁,便引发了全球对美元霸权和SWIFT系统“武器化”的警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曾明确指出,数字货币和稳定币的蓬勃发展对金融监管构成了巨大挑战,同时强调要“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提高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这些表态,都揭示了中国国家层面构建自主、高效、安全的新一代跨境支付网络的决心,以减少对SWIFT系统的依赖,并为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提供“避险属性”。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正推进一套由三部分组成的“三驾马车”战略。首先是数字人民币(eCNY),作为中国的法定数字货币,其被定位为央行间的批发层(G2G)交易工具,直接体现国家信用。其“支付即结算”的特性有助于减少对银行账户的依赖,并在某些场景下绕过金融中介。虽然目前主要用于国内试点,但其跨境使用潜力正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积极探索。


紧随其后的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它是对传统金融轨道的升级,旨在实现人民币跨境清算和结算。自2015年上线以来,CIPS已成为中国多渠道、广覆盖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逐步减少人民币跨境支付对SWIFT系统的依赖。然而,当官方的“高速公路”仍在谨慎铺设之时,一条由市场需求驱动的“毛细血管网络”早已在世界的另一端悄然延伸。


这一网络的核心,是合规稳定币(暂且称之为“设想中”),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由市场机构发行并受严格监管的领域。与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不同,人民币稳定币更可能由离岸机构或持牌实体发行,承担更灵活的零售和商业支付功能(B2B/B2C),从而形成官方与市场的“双层架构”。


香港被定位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实验田”,其《稳定币条例》将于2025年8月生效,明确了牌照管理、100%储备要求、每日审计和严格的AML/KYC规定。京东、蚂蚁等科技巨头已积极争取在香港发行CNH稳定币,因为稳定币能为电商等带来近乎即时、低成本的支付系统。不过,稳定币的“野蛮生长”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动能的同时,也可能对“阳谋”的稳健合规构成潜在威胁。例如,一个在中亚运营的稳定币如果因信任危机而出现“脱锚”(Depeg),或者被用于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可能会反噬国家主导的eCNY和CIPS的声誉,甚至引发资本外逃风险。因此,中国已对非法稳定币网络进行打击,并且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框架中也包含了严格的KYC/AML、100%准备金、每日审计等要求,以增强透明度和信任度。这表明,国家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高度关注风险管理,力图在“开放创新与风险防控间取得平衡”。


当然,中国也在积极利用地缘政治舞台来推广这一“阳谋”。上海合作组织(SCO)峰会等国际平台,便是绝佳的场合。中国领导人在SCO峰会上强调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并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在这些场合,中国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一个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官方结算圈。例如,SCO鼓励成员国促进本币结算,并研究本币合作、支付工具和平台。通过双边贸易和投资中稳步提升本币结算比重,以及在产能合作、基础设施投资等“一带一路”项目中推广人民币融资贷款,中国希望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提升其国际地位。


“暗度陈仓”:真实世界里的草根路线


与“阳谋”的官方色彩形成对比,“暗线”则是在真实世界中,通过市场力量自下而上地拓展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它服务于被现有金融体系“服务不足”的特定群体,并利用区块链技术突破传统限制。这其中,真正的蓝海是那些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面临高成本、低效率或受限的群体,包括庞大的全球华人商业网络以及“全球南方”国家。


这些群体选择稳定币有其刚性需求。传统跨境支付方式(如SWIFT电汇)路径长、成本高、速度慢,通常需要数个工作日,手续费高达3%至10%甚至更高。而稳定币凭借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端到端实时到账,交易成本可降至1%以下,大幅提升了结算效率。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在于对规避外汇管制和制裁风险的需求。美元稳定币(如USDT)已在场外(OTC)加密货币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被视为渗透人民币经济体系的“特洛伊木马”。这表明市场对非传统支付渠道的强烈需求。因此,人民币稳定币对这些既有USDT用户而言,不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更是具有文化和商业逻辑的替代品,因为它能为人民币增加一套数字延伸系统,可能形成“数字货币美元化”的反向效果。这些由市场自发形成的“暗线”,虽然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开辟了新路径,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这些“暗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悄然展开。这包括在中亚等贸易枢纽和监管灵活的国家,通过获取牌照(例如Conflux推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AXCNH)来快速构建一个实用的、由下而上的结算网络。中国正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数字货币的普及应用,探索实现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的去中心化,提高交易效率,并在贸易往来频繁的沿线国家设置服务器以保障数据安全。人民币稳定币有望渗透到东南亚小商户,为数字人民币的“国家队”主攻“大动脉”提供辅助,疏通“小血管”。这无疑与历史上美元通过“欧洲美元市场”实现全球扩张的路径有异曲同工之妙。欧洲美元市场作为一个在官方监管之外的离岸市场,其“野蛮生长”加速了美元的国际化进程。中国似乎在有意识地借鉴这一经验,通过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打造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在不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的前提下,探索人民币的国际化路径。

不过,与美元通过美债吸引稳定币储备不同,人民币稳定币需要克服其可兑换性、汇率波动和政策风险等市场担忧。笔者认为,中国采取的是“非对称竞争”策略,不直接挑战美元的市场份额,而是旨在瓦解其结构性霸权,例如通过多货币篮子稳定币(Global Coin)重塑SDR机制。 “暗线”所服务的用户选择人民币稳定币的根本原因,并非仅仅是效率和成本。更深层次的因素包括对冲美元霸权风险、寻求制裁规避,以及金融普惠性需求。许多“全球南方”国家因高通胀而寻求稳定币作为资产保值工具,而对中国而言,这更是利用“一带一路”等倡议,将人民币使用场景从区域性延伸至全球性,提升人民币定价权的战略举措。这种由市场刚需和地缘政治考量共同驱动的路线,决定了“暗线”的生命力,并为“阳谋”的最终成功奠定实践基础。


由此观之,一幅清晰的“双轨并行”战略图景已跃然纸上:一方面,中国将在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打造合规样板,吸引主流机构;另一方面,则将默许甚至鼓励市场力量在中亚、东南亚等华人贸易活跃区“野蛮生长”,率先抢占真实场景。 这种策略的逻辑必然性在于,中国深知货币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官方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阳谋”)和市场力量自发推动的实用性(“暗线”)的有机结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能够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监管框架,吸引传统金融机构参与,建立人民币稳定币的“合法性”和“可信度”。同时,面对全球庞大的、对传统金融服务不足且对效率和成本有强烈需求的华人商业网络和“全球南方”国家,中国将允许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市场力量在监管相对灵活的区域,通过实践探索快速拓展人民币稳定币的实际应用场景。这种双轨并行的方式,既能保持境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又能利用区块链技术在离岸市场形成高流动性的人民币计价资产池,从而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的“量子隧道”。




第三章:市场的脉动——巨头与先锋的同频共振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宏大棋局中,第二章所描绘的抽象战略,正通过两类截然不同的市场行动者而变得鲜活:一类是审慎布局的传统金融巨头,另一类是锐意进取的新兴技术先锋。前者是“阳谋”的基石铺设者,后者则是“暗线”的急行军。通过剖析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巨头和以Conflux为代表的先锋,笔者试图展开,国家战略与市场力量如何形成一种微妙而强劲的“同频共振”,共同织就一张全球人民币稳定币网络。


巨头的入局构建基础设施


传统金融巨头的角色,是为这场变革铺设合规的“高速公路”。它们的行动稳健、深远,绝非简单的商业防御,而是对国家战略的“心领神会”。


将这些机构的入局仅仅解读为商业上的“不掉队”,是远远不够的。在美元正积极推动其稳定币合规化以巩固霸权的“新货币战争”背景下,像招商银行这类机构对稳定币和RWA代币化的研究与布局,可能脱离国家战略的大框架吗?央行行长潘功胜明确提及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协同作用,笔者认为,这表明高层对稳定币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战略价值已有共识。因此,这些巨头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先行”,它们正致力于打通传统金融与数字世界的底层管道,为未来稳定币的高效流转奠定基础。


其次,它们是“桥梁的构建者”。香港的《稳定币条例》不仅为稳定币发行提供了合规路径,更重要的是,它为现实世界资产(RWA)的代币化提供了支付通道。传统金融机构深知,一旦万亿级的现实资产能够上链交易,稳定币将是不可或缺的结算工具。它们今天的布局,其更深远的意图,在于为未来的人民币稳定币搭建一个法币支持的、透明的、可被全球顶级机构审计的信用基础。其次,它们是“桥梁的构建者”,为万亿级的现实资产上链交易提供支付通道。它们深知,一个没有坚实信用根基的数字货币,永远无法进入主流投资组合。因此,它们今天的布局,正是为了确保未来人民币计价的数字资产在全球流通时,拥有一个由它们主导的、无可指摘的合法性外衣。


先锋的野望:“冲锋舟”的敏锐与脆弱

 

与金融巨头们稳扎稳打的“铺路石”角色形成鲜明对比,以Conflux为代表的技术先锋则扮演着“暗线”上的“冲锋舟”。它们不寻求在监管森严的中心地带正面竞争,而是以惊人的市场敏锐度,在真实需求的缝隙中野蛮生长。


Conflux的战术堪称务实主义的典范。它选择在哈萨克斯坦这样的监管“价值洼地”获取牌照,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AXCNH——这是一种从“海盗式战法”向“海军式收编”过渡的策略:先在边缘地带确立合法性,再向全球辐射。其战术的第二大特点是“精准打击”,清晰地聚焦于那些在中俄、中非、中伊贸易中,因制裁或外汇管制而饱受传统美元支付体系之苦的华人商户。在USDT因合规压力而频繁冻结相关交易资金的背景下,一个敏感度更低的人民币稳定币方案,恰好切中了市场的核心痛点。愿意相信,Conflux的野心不止于支付,而是要构建一个服务于全球华人商业文明的“金融基础设施”。

然而,这种“冲锋舟”模式的敏锐与灵活,恰恰与其内在的、深刻的脆弱性相伴相生。它必须同时应对四个维度的致命风险:首先,其业务始终笼罩在中国内地监管不确定性的阴影之下,对资本外流的担忧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次,它对哈萨克斯坦这类国家的地缘政治稳定性高度依赖,一旦政策风向转变,“暗线”便有轻易断裂的风险;再次,它必须直面流动性稀薄、大额结算存在滑点以及灰色C2C网络因监管打击而萎缩的残酷现实;最后,其整个价值网络都构建在复杂智能合约之上,任何未被发现的技术漏洞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些固有的脆弱性,决定了“草根”路线若无主流体系的最终接纳,终究难以行稳致远。


两种力量的未来交汇


招商银行们和Conflux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但最终目标一致的力量。前者负责构建合规的“高速公路”,提供机构级的信任与规模;后者则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真实贸易的神经末梢,验证场景,积累用户。没有前者的信任背书,后者将永远停留在灰色地带;而没有后者的真实需求驱动,前者的宏大基建也将沦为空转。


这两股力量的最终结合,将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协同过程,而其最可能的技术与商业实现形式已日渐清晰。首先,跨链桥等协议实现技术上的互操作性是基础。其次,央行数字货币与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双层架构”将进一步深化:eCNY主攻批发的“大动脉”,稳定币则负责零售的“毛细血管”,形成优势互补。


在这一过程中,香港将扮演那个独一无二的关键枢纽。其牌照的“国际跳板”性质,使其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新兴网络的“清算层”与“实验场”。我们甚至可以预见,未来将出现能够将监管要求编码融入智能合约的新型清算协议,实现合规的自动化。


最终,正是“一带一路”的实体贸易、供应链金融和RWA代币化等真实场景,将成为驱动两股力量融合的强大催化剂。届时,一个骨架强健、血脉畅通的全球人民币稳定币网络,将有望真正形成。



第四章:终局的预言——为“后美元时代”的到来布局



随着全球金融格局的不断演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征程正驶入一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知水域。对稳定币的探索,不仅是中国金融科技的创新,更是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深远布局。然而,在展望宏伟蓝图之前,我们必须清醒地审视航道上那些无法回避的激流与险滩。


无法回避的现实障碍


人民币稳定币的推进,首先应当解开自身资本管制的“戈尔迪之结”。中国为维持金融稳定而设的“防火墙”与“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虽在过去成功抵御了外部冲击,却也天然地限制了人民币在离岸市场的自由流动与深度。如何在不拆除这道防火墙的前提下,为一个离岸数字货币注入生命力,是北京面临的核心悖论。


其次,它必须穿越全球监管的“百慕大三角”。在美元稳定币已占据绝对主导并正被纳入美国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人民币稳定币的任何国际化尝试,都需在各国碎片化、甚至充满政治博弈的监管框架中艰难航行。区块链的无国界性与国家司法管辖权的边界冲突,以及国际社会在该领域协调机制的缺失,都为这条航路增添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最后,它必须征服名为“信任”的广阔海洋。任何货币的根基都是信任。美元的霸权不仅源于其经济实力,更在于以美国国债为基石的深度信用体系。相比之下,人民币要建立同等级别的信任,不仅需要提供无可挑剔的运营透明度(如国际顶级机构的托管与审计),更需要展现出政策的长期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未来的图景:三个层面的预言


笔者认为,正是对上述挑战的清醒认知,才让中国的战略布局显得如此深思熟虑。它并非莽撞的冲锋,而是一场跨越三个层面、层层递进的深远博弈。


从战术执行的层面来看,“试点”的真正含义将是“香港搭台,全球唱戏”。 香港将凭借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率先落地的稳定币监管条例,扮演关键的“试验田”与“国际跳板”。其高门槛的合规牌照将吸引全球头部机构,树立信任标杆。一旦在香港获得成功的“准生证”,这些人民币稳定币便可更顺畅地向新加坡、欧洲等地拓展,融入当地合规体系。而真正的交易量和应用场景,将在“一带一路”与上海合作组织的贸易网络中率先爆发。通过这种“在岸研发-香港合规-全球应用”的三级跳策略,人民币稳定币有望在短期内完成从0到1的关键启动。


然而,这一战术选择的背后,是一种更为深远的战略定位:人民币稳定币的核心使命,是“补全”而非“替代”。 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非对称竞争策略,它避免了在初期与美元霸权进行代价高昂的正面冲突。其逻辑核心,是在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触及或效率低下的“犄角旮旯”中进行渗透。无论是受制裁和外汇管制的地区,还是高通胀、货币主权薄弱的国家,亦或是对成本极度敏感的中小企业跨境贸易,都存在着对高效、低成本支付工具的刚性需求。


这种“边缘渗透”的路径,正是经典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现代演绎。它首先在传统金融的薄弱环节建立根据地和用户习惯,当这些“灰色地带”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最终将形成倒逼主流金融体系不得不正视、甚至接纳的态势。这正是一条从“海盗式的战法”演变为“海军式的收编”的路径,其目标是逐步蚕食美元在边缘支付场景中的份额。


而这一切布局的最终指向,或许是在为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变局做准备:人民币国际化的真正“爆发”,将源于美元体系自身的脆弱性。 当前中国所有的“阳

谋”与“暗线”,都是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货币体系失序,提前建造一艘“诺亚方舟”。美元霸权虽根深蒂固,但其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日益加剧的国内政治分裂,以及将金融过度“武器化”所引发的反噬,正在动摇其信用的根基。


当美元信用因其内部问题而剧烈动摇时,一个已经建立并运转起来的、拥有真实商业场景的人民币数字金融生态,将成为全球资本为数不多的避风港之一。其竞争力,不仅在于中国经济的相对韧性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更在于其在全球冲突中秉持的非对抗性立场,这对于广大的“全球南方”国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届时,相比于流动性受限的黄金、各有沉疴的其他法币(欧元、日元),或仍停留在构想阶段的多国数字货币,这个已具备先发优势和运行基础的生态系统,将自然而然地吸引全球资本流入。那将是一场“不战而胜”的权力转移。



结语



从一则关于人民币稳定币的传闻出发,我们深入探讨了庙堂的宏大战略、金融巨头的精妙布局,以及市场草根的隐秘野望。这远非简单的金融工具创新,而是一场多维度、多层次、影响深远的全球权力重塑。它不仅触及了货币的本质,更牵动着地缘政治与国际规则的深层博弈。


中国并非被动等待,而是耐心积蓄力量,并主动创造一个打破旧有秩序、重塑全球货币版图的历史性窗口期。这盘大棋的每一步落子,都不仅仅关乎人民币自身的国际化进程,更可能预示着一个以多元化、多极化为特征的新型国际货币体系的序幕正在拉开。读者所阅读的,不仅仅是对一个金融工具的分析,更是对一个未来全球权力结构变迁的预演,这正是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敬畏和对未来格局的无限期待。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研究院立场。 



作者:赵启睿  编审:赵一丹



关于【RWA研究院】


RWA研究院由多位资深金融家、Web3从业者、产业创新者及技术专家联合发起,于2024年6月25日在香港正式发布(全称:RWA Research Institute,简写:RWARI)。


作为国际上最早成立的专业RWA研究机构之一,RWA研究院专注于现实世界资产(Real World Assets,简称RWA)领域,致力于推动传统金融资产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研究院为投资者与企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促进实物资产的数字化与代币化,搭建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之间的桥梁。


RWA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结合政策研究、标准制定与生态共建,助力企业实现资产数字化转型,为全球合规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战略协同。未来,研究院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联合国际机构举办全球产业峰会,探索多领域应用场景,为高质量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5月,RWA研究院联合中国搜索、中电数字场景科技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发起成立“中国RWA产业智库”,聚焦资产数字化领域的全球合规化发展。智库通过三大核心方向赋能实体经济:一是牵头编制《RWA项目评价标准》等国际协作规范;二是构建“资产上链一跨境流通一全球交易”数字化服务链,融合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三是以香港、深圳为枢纽搭建跨境合规通道,推动绿色金融与跨境投融资创新。同时,智库依托“双链融合架构”(国家级联盟链与跨链协议协同机制)强化技术自主性与数据安全,深化跨境协作与合规治理。



 往期推荐 ·


商汤科技:AI巨头的Web3阳谋——RWA是其盘活海量无形资产、重塑估值逻辑的战略支点?

稳定币热潮下的警示:香港金管局与证监会已敲响警钟!

激进的医药RWA:华检医疗的资本与产业实践

复星集团重磅出击稳定币:郭广昌带队亲赴香港,推进合规数字金融布局

大湾区RWA破局之战圆满落幕:广州RWA实战研讨会激辩合规与创新边界

曹操出行牵手胜利证券,国内出行行业首探RWA赋能Robotaxi新金融路径

北京热潮未散,广州再起风云|RWA百城行火爆进行中

医药资产上链实验开启,RWA能否打开创新药的资本通道?


64x64

Blox全球巡回首站香港开幕:聚焦RWA与AI的智能化未来

App打开
64x64

Meme2.0时代的新型公链基建:MemeCore

App打开
64x64

对话Hyperliquid创始人Jeff:不拿风投、拒绝CEX,揭秘160亿公链背后的成功密码

App打开
更 火 的 区 块 链 资 讯
分享自火讯财经-长按识别快讯真伪
长按图片转发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