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文章转载来源: 深潮TechFlow
作者:Teo Kai Xiang
编译:深潮TechFlow
2024年,新加坡举办了全球最大加密大会——Token2049,吸引了众多参与者。
2022年,加密行业经历了多次崩塌,包括 FTX 和 Three Arrows Capital,但围绕加密货币的亚文化正在复苏。
加密货币亚文化融合了理想主义与机会主义,吸引了年轻、精通技术的群体,但其中也充斥着欺诈和骗局。
随着监管的加强和机构的兴趣增加,加密货币正逐渐获得合法性,吸引了传统金融和科技领域的人才。然而,一些业内人士担忧,这可能导致加密行业失去其最初的精神内核。
新加坡——如果你问任何在加密领域工作或投资的人关于2022年的行业前景,他们可能都会抿起嘴唇,沉默片刻。
这一年,加密行业经历了一系列震撼头条的崩塌事件。当时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之一FTX申请破产,新加坡的加密对冲基金三箭资本倒闭,欠债权人超过30亿美元(约合38.5亿新币)。加密货币 TerraUSD 和 Luna 的价值暴跌,累计蒸发了450亿美元的市值。
加密货币价格大幅下跌,裁员潮席卷整个行业,许多观察者预言加密寒冬要来了。
三年过去,行业氛围已然改变。
受到美国总统特朗普友好的加密政策以及高盛、贝莱德和新加坡星展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逐步采用加密货币的推动,比特币价值飙升至历史新高,突破10万美元大关,并在今年1月达到14万美元的顶峰。
全球最大的加密会议 Token2049 预计将在 10 月迎来 25,000 名参与者齐聚新加坡。
2022年,Token2049首次在新加坡举办时,仅吸引了约7,000名与会者,活动场地仅占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的一层。
到了2025年,这一会议规模将扩展至五层,彰显加密行业的迅猛发展与影响力的提升。
加密圈的兄弟姐妹们强势回归,势如破竹。在接受 ST 采访的15人中,整体情绪乐观,甚至充满庆祝气氛。
“特朗普当选后,加密行业一路高歌猛进,”29 岁的 Kaushik Swaminathan 说道,他是 Web3 安全公司 Zellic 的战略负责人。Web3 是业内用于描述由区块链技术驱动的新一代互联网的术语。
“当价格上涨时,人们会感到富有。当人们感到富有时,他们就会做出一些奢侈的事情,”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文理学院毕业生表示。“尽管更广泛的科技市场可能在经历收缩或招聘放缓,但加密行业似乎恰恰相反。”
他提到最近在戛纳举办的 EthCC 加密会议,吸引了6,400名与会者。这座位于法国南部的城市,以吸引富豪和名人闻名,在六月期间被“加密圈的人”所“占领”,活动场地包括游艇、城堡以及米其林星级餐厅。
“如果你在夏季的法国蔚蓝海岸参加一个‘工作会议’,那说明情况可能还不错,”他感慨道。“加密圈的自信从未真正消失,而当比特币交易价格超过10万美元时,人们更愿意参与这种奢华的活动。”
2024年,Token2049在新加坡举办的大会吸引了超过20,000名参与者。
图源:TOKEN2049
加密兄弟文化(crypto bro culture)——源于网络表情包对央行的嘲讽以及对去中心化金融的反文化理想主义——正逐渐渗透进主流社会。
尽管一直深陷丑闻,但现在它正在赢得那些曾经渴望进入传统金融或大型科技行业的应届毕业生的支持。
加密行业混合了理想主义与机会主义,孕育出一种独特的“反体制”文化,与传统科技和金融行业截然不同。
41 岁的新加坡加密货币爱好者 Imran Mohamad 回忆说,2010 年,一位热情的企业家曾送给他一个存有比特币的U盘。彼时,比特币还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技术,仅在一些边缘网络论坛中讨论,价值仅为几美分。
“我不知道那个U盘去了哪里,”现任区块链公司 Move Industries 亚太区市场负责人 Imran 说道。“如果我当时有远见,也许今天就不需要接受你的采访了。”
Imran Mohamad 的加密职业生涯见证了这一行业的多次繁荣与衰退周期。
图源:Imran Mohamad 提供
随后,Imran Mohamad 与加密行业的断断续续关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一领域的多次繁荣与衰退周期。在2017年的首次代币发行(ICO)热潮中,他经营了一家服务于加密客户的营销公司。
“对于这些公司中的大多数来说,什么都没有真正落地,”这位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商学院毕业生说道。“真正获利的是那些铸造代币的人——然后他们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些向公众开放的在线销售受到社交媒体炒作的推动,并围绕白皮书展开,白皮书阐述了如何使用收益来开发“热门新代币”,以及投资者通过早期买入可以获得多少收益。
由于不得不威胁一些加密货币客户,要对他们不支付费用采取法律行动,他对此行业产生了厌恶。后来,他于2022年重返加密货币行业,担任加密交易平台 Kyber Network 的市场负责人——直到该平台遭到黑客攻击,损失了价值超过 5000 万美元的资产。尽管 Kyber 最终偿还了债权人的损失,但他指出,这些投资者仍然错失了潜在的收益机会。
这样的经历在加密行业并不罕见,业内人士往往怀有“害怕错过”(Fomo)的复杂情绪,内心深处充满乐观,甚至接受恶意行为是常态。
与传统行业不同,加密行业的从业者通常不会通过 LinkedIn 介绍自己或递交名片,而是更倾向于通过 Telegram 和 X(原名 Twitter)交流,或是在模糊工作与娱乐界限的活动中建立联系。
Aneirin Flynn 先生(左图,在创业大赛 Meet The Drapers 上拍摄)选择放弃上大学,直接投身工作领域。
图源:Failsafe
像31岁的 Aneirin Flynn 这样的新加坡年轻人,就是这种亚文化自由奔放风格的典型代表。作为一家加密网络安全初创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他雇佣了一位曾因发现公司代码漏洞而入侵其公司的工程师。
加密行业中,许多人以匿名身份运作,避免使用真实姓名或照片,担心被“人肉”或遭受黑客攻击。
“他当时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或来自哪里,”弗林回忆道,后来他发现这名黑客来自埃及。经过几个月的合作与建立信任,这名黑客最终被证明是“好人”。
他补充道:“如今,他已经成为我们公司的中流砥柱。他是一个留着浓密大胡子的壮汉,有孩子,而且是我见过最友好的人。”
不过,他也坦言:“但确实有可能他会是个坏人。”
就连弗林创办的 FailSafe 公司,创立灵感源于他在2022年因信任错误开发者而遭遇的一次黑客攻击,损失约2万美元——他怀疑这是因为他信任了错误的开发者。在维多利亚初级学院(Victoria Junior College)获得A级证书后,他放弃了大学学业,加入了一家初创公司。
他指出,虽然 Web3 倡导一种没有中央权威的理想主义和“去信任”的互联网未来,但现实是“这意味着你只能靠自己”。
由于欺诈行为的普遍存在,面对面的互动对于像弗林这样的加密货币工作者来说变得愈发重要。
因此,虽然其他人可能更喜欢通过参加围绕年度 Token2049 会议举办的活动来建立联系,但他更喜欢通过举办“一起流汗并了解我们在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运作”的活动来建立联系。
Token2049 的多元文化展现出充满表情包元素、轻松随意的氛围。
图源:Token2049
Token2049 是加密行业多元文化的缩影,新加坡举办的这一活动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演讲嘉宾,包括加拿大的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英国 F1 车手 Lando Norris、美国揭密者 Edward Snowden 和澳大利亚说唱歌手 Iggy Azalea。
业内人士透露,真正的活动并非发生在会议舞台上,而是集中在各种外围活动中,例如仅限受邀参与的社交聚会和派对。在展览现场,参与者可以体验冰冷的水池或骑机械牛,而这些活动距离讨论面板仅几米之遥。
表情包文化充斥着年度 Token2049 大会。“Hodl”(持币待购)是激励加密货币投资者在动荡时期坚守资产的口号。
图源:TOKEN2049
加密行业的反主流能量的起源,位于边缘互联网社区、科技与金融的交汇点。
“加密货币本质上是对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的拒绝,”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教授、著作《抵抗货币》(Resistance Money, 2024)的作者 Andrew Bailey博士表示,“被这一理念吸引的人通常也会对其他类型的机构和规范持怀疑态度。”
现代加密货币的概念诞生于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当时自由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一些犯罪分子寻求去中心化的替代方案,以应对他们认为已不再服务自身需求的金融体系。
不同世代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加密领域。早期的加密货币采用者多为计算机程序员,他们可能通过边缘互联网社区或在线黑市接触这一领域。而后来的采用者,如 Z 世代和年轻的千禧一代,则更多是通过病毒式传播的网络表情包或宣扬成功新路径的网红接触加密货币。
贝利博士说,幻灭是一种共同的凝聚力。
许多拥抱这一亚文化的人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可以超越他人的领域,从而实现短期的丰厚收益。。
““我不想过于轻视人们在一个他们认为不公平的世界中追求成功的渴望,”他说。“我接触过的18到24岁的人,他们有强烈的这种感觉。我想说,他们现在的这种感觉比5到10年前的同龄人更加强烈。”
其结果是,一种由年轻、男性、精通技术、对金融机构不满或被剥夺权利的人主导的亚文化出现。
与科技行业类似,加密领域仍然以男性为主导。
图源:TOKEN2049
34岁的 Jeremy Tan 先生是公众对加密货币态度转变的体现之一。这位南洋理工大学商学毕业生,在2025年大选中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竞选蒙巴顿选区(Mountbatten SMC),并提出了政府采用比特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主张。
谭先生先生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结束后催生了新的反主流文化,“吃掉富人”和“占领华尔街”的运动激发了他对比特币的兴趣。这种兴趣源于他的贫困成长经历以及寻找不会随时间贬值的资产的愿望。
“现在,我们正在看到同类型的运动,”他说,并指出类似的经济不满正在推动新加坡人对加密货币的兴趣。“我们这一代的‘占领华尔街’将是人工智能和青年失业问题。”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其他加密爱好者和倡导者的呼应。一些人抱怨无法加入“高净值俱乐部”,认为现有金融体系“不公平”,并赞扬加密货币通过创建一个没有既定专家的新场景来平衡竞争环境的潜力。
然而,Web3 的去中心化理念并不意味着加密亚文化可以自我监管或拥有一致的意识形态。
尽管加密技术最初被设想为集中化金融的“更优”替代品,多数受访者认为监管机构和银行的兴趣增长是一个积极信号。
谭先生也对这种意识形态的矛盾进行了权衡:“最初的意识形态是,货币正在被贬值,我们需要用‘抵抗货币’来对抗政府。”
“我认为,最初的意识形态正在与其更新形式相遇,因为稳定币和比特币使一种革命成为可能——即最终依赖技术和数学,而不是糟糕的财政计划。”
2024 年新加坡 Token2049 的庆功宴。
图源:TOKEN2049
这种反体制的氛围是许多加密行业人士迫切希望摆脱的。
ST 采访的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试图淡化行业与奢华生活方式和环球旅行的联系,转而强调自2017年以来行业的“成长”。
22岁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乔 Joash Lee 通过 Iron Key Capital 投资 Web3 和 AI 初创企业。这是一个资金池俱乐部,专注于投资初创企业。
他表示,尽管加密公司或会议租赁游艇和夜总会举办活动并不罕见,但与2022年之前的“免费资金”时代相比,这种现象已经显得相对克制。在那个时代,只要在商业计划书上写上“Web3”,风险投资就会争相为种子轮融资提供资金。
另一些人则表示,加密行业的“不成熟”倾向于这种生活方式,比如挥霍金钱聘请模特和有影响力的人加入团队,以及参考鲜为人知的网络表情包来设计服装和举办派对。
Loretta Chen 博士(图为参加 Token2049 活动)认为,加密货币的过度行为是该行业尚不成熟的标志。
图源:SMOBLER
当地 Web3 初创公司 Smobler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48 岁的Loretta Chen 博士表示:“当加密货币的概念被提出时,年轻一代和数字技术达人就接受了它。”
“当你年轻的时候,突然有了这么多钱,你会说,‘哇,我们去办个派对吧’,不是吗?”
人们经常将当前的状况与 20 世纪 80 年代华尔街的过度行为进行比较——正如 2013 年的电影《华尔街之狼》所描绘的那样——在监管开始形成纪律之前。
2024 年,Soh Wan Wei 女士(右)在 ARC 社区聚会上与 Hide the Pain Harold(一个流行的网络表情包)合影。ARC 成员在早期阶段购买了 Memeland 代币。
图源:SOH WAN WEI 提供
该行业拥抱派对文化的另一个显著例子是私人会员俱乐部 ARC Community,该俱乐部以其新加坡联合创始人举办的奢华年度派对而闻名,其中包括歌手林俊杰和网红 Elroy Cheo。
该社交俱乐部的成员必须拥有其非同质化代币(NFT),一种数字资产,目前在在线市场 OpenSea 上以 4,000 美元起的价格出售。
会员可以提前购买由互联网文化网站 9GAG 创建的 Memecoin 加密货币,该网站的创始人也是 ARC 会员。2024 年,他们聚集在一起举办了一场充满 meme 元素的庆祝活动,邀请了 Memecoin 的形象大使 Hide the Pain Harold 等嘉宾出席。自那以后,Memecoin 的价值大幅下跌。
对于相关问题,ARC Community 品牌负责人 Jaclyn Lee 拒绝讨论俱乐部的派对或其成员的生活方式及社交网络习惯。
她表示:“我们尽量避免这些角度,因为这会进一步加深 Web3 被认为不够正规合法的印象。”
这种对外界看法的敏感性解释了为什么加密行业越来越回避谈论奢华派对和创始人的高端生活,而倾向于在杂志上报道创始人的故事以及他们如何爱上这项技术来重塑形象。
加密领域的成员们正努力淡化其与奢华派对和环球旅行的关联。
图源:TOKEN2049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助理教授、研究加密货币与网络安全的 Li Xiaofan 博士指出,支撑加密货币的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这意味着尽管已有部分应用场景,但过度投机仍是常态。
李博士回忆了过去一些学生受到启发,选择进入加密行业实习或从事相关职业,但最终却感到失望的例子。
他表示:“他们原以为自己会从事系统设计或在某些领域进行技术改进,但最后发现这更像是销售工作。获取客户和资金远比开发技术重要得多。”
全球许多地区缺乏加密货币监管,这意味着短期收益的吸引力(通常是通过利用投资者信息差距)可能难以抗拒。
2017年的ICO(首次代币发行)泡沫正是公众对加密行业涌入的结果,其中许多人因害怕错过类似苹果或谷歌的早期投资机会而行动。但与IPO(首次公开募股)不同,加密资产投资的风险未被财务报告和审计所缓解,使得投资者如同在战争的浓雾中操作。
这其中涉及骗局及其他活动,例如内部人员通过牺牲其他投资者获利,夸大产品与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关联程度,以及构建生态系统以促进更多加密活动。
“被这个行业吸引的人确实具备某些特质,”李博士观察到。“在我看来,这可能会延迟这个行业为长期利益而发展的脚步。”
专家表示,炒作和投机驱动了加密行业对快速获利的关注,而非长期价值的创造。
图源:TOKEN2049
“在加密货币中赚钱的方法就是把它想象成一条粪堆成的瀑布,”贝利博士总结了加密货币圈普遍持有的世界观。“要么粪堆在你身上,要么你站在更高的地方,安全无虞,然后把粪拉到别人身上。”
这种对恶意行为的正常化在行业内得到了许多人的呼应。
例如,一位营销专业人士 认为,“极高的失败率”与科技初创企业的失败率并无二致。另一位营销专业人士在被问及2022年备受瞩目的股市崩盘后有何感受时表示: “经历这样的事情很正常”,而身处新兴行业的喜悦则弥补了这些遗憾。
“零和游戏”的理念,即获利意味着其他人必须承担损失,是行业内的常见术语。
“这是 PvP(玩家对玩家),而不是 PvE(玩家对环境),”贝利博士补充道,他借用电子游戏中的术语,描述加密用户之间竞争而非合作的行为。“如果你从中拿走了什么,就意味着有人正在投入这些钱。”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 College)毕业生Kaushik Swaminathan表示,自2021年进入加密行业工作以来,他的思维方式已经变得更加倾向于交易性。
图源:Kaushik Swaminathan提供
正如斯瓦米纳坦先生所观察到的:“加密货币亏损时,人们会感到沮丧;赚钱时,人们会感到兴奋。没人真正关心丑闻,只是丑闻的后续效应是亏损。在加密货币领域生存,你需要脸皮厚,而那些脸皮厚的人大多对外界的噪音麻木不仁。”
让他感到不安的是,自2021年进入加密行业以来,他的思维方式逐渐变得更加“交易化”。
“这不是我喜欢的,”他说。“一旦你陷入了加密货币黑洞,金钱就变成了所有互动的货币或语言。”
这也意味着,当有人在会议上向他提出一个想法时,他的默认心态是怀疑自己是否会被利用。他解释道:“人们常用一句话——‘我不想成为你的退出流动性’,意思是‘我不想成为那个被你甩卖资产的冤大头’。”
37 岁的 Soh Wan Wei 女士自 2017 年以来一直在加密货币领域投资和工作,她对此持更为严厉的观点,她表示自己并不喜欢这一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文化。
Soh Wan Wei女士(如图所示,在金融科技活动中发言)表示,金钱正在扭曲加密行业从业者的道德观。
图源:SIBOS
她表示:“币安的人进了监狱,出来后却被人当作神一样对待。”她指的是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前首席执行官赵长鹏在 2024 年因洗钱被判处四个月监禁。
她补充道:“如果某人的净资产突然增长了1000倍,他就会被当作神一样膜拜。这种现象非常像邪教。”
她指出,在加密行业中,财富似乎等同于道德。她回忆起一些加密圈人士炫耀自己在城堡和直升机中的照片。为了建立关系,她会“拍手称赞,说‘真好,为你感到高兴’”。
尽管如此,她也承认加密行业的波动性带有某种上瘾的特质。尽管存在“拔地而起”(深潮注:rug pulls,创始人卷款潜逃,卷走投资者资金)的风险,以及资产价值暴跌的风险,但一次成功押注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感依然令人着迷。
“这种感觉就像买了Labubus(深潮注:泡泡玛特(Pop Mart)推出的一款受欢迎的潮流玩具系列,属于盲盒(Blind Box)产品)一样。”
如今,她更倾向于远离加密货币会议。“门槛太低了,”她补充道,“只要买比特币就能致富。”
这种波动性进一步强化了加密行业亚文化的意识形态热情,同时淘汰了那些在高调崩盘后缺乏毅力或信念坚持下去的人。
2022 年加入 Web3 软件公司 Animoca Brands 几周后,Brian Chan 先生见证了加密货币 Luna 引发的轩然大波,以及随后 FTX 的螺旋式下跌,这标志着行业进入熊市时代。
Chan 先生表示:“加密的波动性是行业的一项特性,而非缺陷。” 作为 Animoca Brands 的副首席执行官,他往返于香港和新加坡两地,负责与 chess.com 合作开发区块链象棋游戏 Anichess。
Chan先生观察到,这种波动性不仅在 Animoca Brands 内部,也在整个行业范围内淘汰
行业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招聘经理筛选应聘者的方式。
“在招聘时,我们确实会关注文化和价值观,” Chan 先生表示。“当我为自己的团队招聘时,我不太在意他们的简历或履历,而更关注他们在加密领域实际做过的事情。这能让你判断这个人是否会长期坚持从事这个行业,是否是真正的信仰者,还是仅仅为了追逐利益。”
这种对非传统指标的重视是加密行业吸引年轻且渴望成功的人才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时,后者更看重名牌大学的学历背景。
不过,Chan 先生指出,当前这一波对加密行业的兴趣浪潮有所不同。过去的增长周期多由“炒作和抛售的狂热”推动,而2025年则看到越来越多穿着西装的专业人士为这个领域带来新的合法性。
OKX 新加坡办公室位于滨海湾金融中心。该公司在新加坡拥有 900 多名员工。
图片:OKX 新加坡
尽管全球加密兄弟文化正在复苏,业内人士对新加坡是否能够成为加密行业的中心意见不一。当地的监管政策呈现出一幅复杂的情形。
今年6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收紧了相关规定,要求为新加坡境外客户提供服务的加密货币服务提供商必须获得许可。此前,只有为新加坡客户提供服务的加密货币服务提供商才需要获得许可。
其他限制还包括禁止加密公司在新加坡宣传其服务,以及要求提供商进行客户尽职调查并报告可疑交易。
专家向 ST 表示,多个问题阻碍了对加密行业的有效监管。这些问题包括缺乏审计工具来确保智能合约(运行于区块链上的计算机程序)正常且安全运行、网络犯罪的普遍存在、匿名性和市场操纵的便利性,以及许多情况下缺乏负责任的管理机构。
“尽管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潜力巨大,监管机构需要直面这些复杂的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 Daniel Rabetti 博士表示。
他补充道,资产代币化仍然是该技术的一个有前景的应用场景。资产代币化指的是将现实世界的资产以数字代币形式呈现,从而使传统上流动性较低的市场更加开放,促进更高水平的金融普惠。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加密行业向机构化转型的趋势导致了一部分人离开,这些人包括那些倾向于在加密行业灰色地带操作的人,以及拒绝遵守合规和监控要求的人。
8月1日,新加坡警方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宣布,本地加密货币交易平台Tokenize Xchange 正在接受调查。其母公司的一名董事也被指控涉嫌欺诈性交易。此前,该公司表示已停止在新加坡的运营,并计划迁往马来西亚。
今年6月,彭博社报道称,未获许可的加密交易所如 Bitget 和 Bybit 正计划将其在新加坡的现有运营转移至迪拜和香港。
与此同时,由于加密行业的高度远程化特性,许多为未获许可的交易所(如 Binance)工作的员工仍选择居住并在新加坡办公,尽管这些交易所无法向新加坡客户提供服务。
不仅仅是监管影响了加密行业的发展,有人认为加密行业强调去中心化和打破传统,与新加坡注重中心化和稳定的特点似乎难以相容。
一些人私下表示,加密行业的从业者更倾向于接受非传统的生活方式,而这些生活方式在相对保守的新加坡可能难以实现。比如,在 FTX 崩塌事件中备受关注的一点是其领导层的“共居”和“多伴侣关系”(即拥有多个伴侣)。
事实上,新加坡加密行业的规模和密集程度使得几乎每个人都相互认识,这种氛围更像一个“村庄”或“中学”,而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心——尤其是在非会议季期间。这也意味着八卦传播迅速,人们可以轻松地形成“闭环”关系。
Loretta Chen 博士(右)认为,新加坡的加密监管政策使得本地企业可以将合规作为其竞争优势进行推广。
图源:SMOBLER
尽管面临挑战,像 Chen 博士这样的加密爱好者对新加坡的未来充满乐观。她认为,由于新加坡以安全和强监管框架著称,这里自然成为“极具智慧的人才”和高净值人士的理想中心。
她特别提到,每当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访问新加坡时,他无需安保团队陪同,还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这是其他加密中心难以实现的。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Chen 博士表示,在新加坡创立公司也催生了不同类型的公司设置。她提到,Smobler 远离了“sh**coins和 memecoins”短期利润的诱惑,并通过进军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领域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技术确实为这些领域提供了支持,许多人也纷纷涌入,但我们不会,”她补充道,并指出与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密切合作需要长期导向。
“监管就像训练轮和护栏,”Swaminathan 先生表示,“我们不能永远做无拘无束的‘牛仔’。。”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逐步与加密行业的从业者对接,这一领域正逐渐展现出更强的合法性。这一趋势吸引了更多原本可能进入传统金融或咨询行业的专业人才。
像Tan 先生这样的加密爱好者指出,随着银行和家族办公室越来越多地讨论加密货币并举办相关活动,这种变化正推动行业逐渐远离最初的加密兄弟推特文化。
Hassan Ahmed 先生(右上,与 Coinbase 新加坡团队合影)表示,公司正在迎来求职者的兴趣激增。
图源:Coinbase
Coinbase 新加坡负责人 Hassan Ahmed 表示,在2025年之前,监管的不确定性不仅对企业和资本分配者造成影响,也让求职者望而却步。他提到:“或许我不会选择在一个可能被驱逐到海外的行业中规划我的职业路径。”
目前,Coinbase 在新加坡拥有约100名员工,Ahmed 指出,公司正迎来创纪录的求职人数。
同样,加密货币交易所 OKX 新加坡的首席执行官、43 岁的 Gracie Lin 表示,她所在的拥有 900 名员工的公司,求职者的兴趣大幅上升。2025 年上半年的求职人数是 2024 年同期的三倍。
这种兴趣不仅来自“Web3 原住民”,还包括传统科技和金融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以及应届毕业生。
Lin 认为:“整个行业似乎进入了一个更自信的‘后寒冬’阶段,新加坡及其他关键市场的监管清晰度无疑推动了这一势头。
这种变化在 Token2049 等活动中也有所体现。
Token2049 商业总监 Chua Ee Chien 表示,该会议正在吸引越来越多来自加密领域以外的机构关注。
图源:TOKEN2049
37 岁的Token2049 商业总监 Chua Ee Chien 表示,四年前活动的演讲者全部来自加密领域,而如今,会议已吸引了来自贝莱德和高盛的演讲者。
与会者表示,这有时会造成一种令人费解的文化混杂。一边,西装革履的银行家和监管人员举行圆桌讨论。另一边,身着T恤和短裤的男士与衣着暴露、身着戏服的女士擦肩而过,或者跳进冷水池里。
“我坐在这里想,这正是加密行业尚未在机构层面获得更广泛采用的原因,”Flynn 先生说道,“但这种矛盾又很吸引人,这正是吸引像我这样的人进入这个领域的原因。
现年 50 岁的 Eddie Hui 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从传统金融艰难转向加密货币的人,他在法国兴业银行工作了 23 年后,于 2022 年从法国移居新加坡,加入 MetaComp。
MetaComp 是一家数字支付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产品包括由稳定币(通常是与美元等现有货币挂钩的加密货币)驱动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
“直到最近,如果你提到数字资产,人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他说。“如果你提到加密货币,他们会说这是个骗局。但有了《天才法案》(Genius Act),它确实为这个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合法性。”
《天才法案》(Genius Act)是一项美国联邦法律,旨在为稳定币建立全面的监管框架,该法案由特朗普总统于 7 月签署成为法律。
新加坡管理大学金融学副教授 Emiliano Pagnotta 博士指出,稳定币已经成为加密货币的主要应用形式。2024年,链上稳定币结算量超过了15万亿美元,超越了 Visa 和 Mastercard 的交易量。
““尽管有这样的增长,监管模糊性仍然是更广泛采用的障碍。而这一状况随着美国近期通过《天才法案》(Genius Act) 而改变了。”他说道。
Pagnotta 博士补充道,比特币也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其市值仅次于黄金和美国排名前六的公司(英伟达、微软、苹果、亚马逊、Alphabet/谷歌和 Meta)。自 2024 年推出美国现货比特币交易所交易产品以来,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加速,吸引了超过 540 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2025年,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已经出现:企业纷纷收购比特币作为财政储备资产,”他说道。“总体而言,鉴于全球对法币贬值、地缘政治不稳定和产权侵蚀的持续担忧,这种势头不太可能消退。”
与此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Christian Hofmann 博士表示,甚至各国央行现在也在探索使用类似的技术。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概念——一种央行货币的代币化形式,”Hofmann 博士说道。“尤其是在跨境交易的背景下,这类 CBDC 可以促进跨司法辖区的支付,并减少对现有私营部门中介机构(尤其是代理银行网络)的依赖。”
Eddie Hui 先生从银行业转向加密行业,成为该领域日益机构化的典型代表。
图源:MetaComp
对于长期从事银行业的 Eddie Hui 先生来说,转向加密领域并非没有阵痛。其中一个挑战是,在与传统金融机构打交道时,需要不断地教育和解释产品。
“我从未想到自己的工作领域会被质疑,”他说,“你需要做大量的教育工作,让人们理解你在尝试做什么。”
他补充道:“这与银行业非常不同,在银行业,任何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都曾在某个时候学习过金融。但在加密或数字金融领域,你不能说‘请帮我找一个有超过10年经验的候选人’,虽然有一些这样的专业人士,但要找到他们更困难。”
不过,Hui 先生也承认,公司许多高级员工都来自传统金融背景。“我们在传统金融中积累的所有经验和知识,正试图将其应用到数字资产领域。”
一些业内人士向 ST 表示,这种机构化标志着加密行业逐渐摆脱其更为狂野和非正式的亚文化起源——这种起源曾基于对集中化金融的不信任。
“传统的声望指标,比如你在投资、银行或传统技术岗位中通常会关注的那些,现在都进入了加密领域,”Swaminathan 先生说道。”
“人们在意你的常春藤盟校教育背景、你的大厂简历,”他说,“这些是五到八年前人们绝对不会在意的东西。而现在,坦率地说,这和你申请 Google 的工作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来源:深潮TechFlow
发布人:暖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