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文章转载来源: Agintender
永续合约的盈亏算法,从来不是你在交易所界面上看到的那样简单。
它隐藏着多个变量的博弈:资金费率、标记价格、强平机制、未实现盈亏展示逻辑。用户以为自己在“持有盈利”,但其实可能已身处高风险区;而你以为自己只是“轻微浮亏”,其实不过是清算模型已经启动,只是还没动手。
我们尝试审视浮盈/浮亏的计算原理与心理影响,尝试还原:什么才是真正的盈亏判断依据,什么才是算法上的陷阱?
如果你刚好有以下的疑问,建议你从第一章节开始;
你知道永续合约是分正向与反向合约的吗?
如果刚好有以下的疑问,建议你从第二章节开始:
为什么我看着我的仓位是盈利,结果一平仓结算之后,赚的不如前端显示得多?甚至加上手续费、资金费后反而是亏的?
我开仓的时候,保证金是够撑10%的涨跌幅的,结果3天过去后,5%的涨跌幅就被强平了?
如果你没有以上的疑问,建议你点赞转发后离开🤣🤣
永续合约,作为加密衍生品市场中最受欢迎的工具,允许交易者在没有到期日的情况下对资产价格进行投机。理解其盈亏(PnL)的计算方式是成功交易的基石。盈亏的计算逻辑因合约类型而异,主要分为两大类:USDT保证金(正向合约)和币本位保证金(反向合约)。
USDT保证金合约,或称正向合约,使用稳定币(如USDT或USDC)作为保证金和结算货币。其盈亏计算直观,呈线性关系,是目前市场的主流选择。当前绝大多数主流交易所(如Binance、Bybit)均以USDT本位合约为主,因其PnL结构直观、资金管理更易实现自动化,是散户和机构的共同偏好。
1.1.1 未实现盈亏 (Unrealized PnL)
未实现盈亏是指持仓期间的浮动盈亏,它是交易所用来评估强平风险的核心指标。
关键要素 - 标记价格 (Mark Price): 未实现盈亏的计算基准是标记价格,而非最新成交价(Last Price)。标记价格是一个综合指数,旨在反映资产的“真实”公允价值,以平滑短期价格异动并防止市场操纵。它通常由指数价格(各大现货交易所的加权平均价)和资金费率基差共同构成,以避免单一交易所的价格波动导致不必要的强制平仓。
计算公式:
多头仓位未实现盈亏 = (标记价格 - 平均开仓价格) × 持仓数量
空头仓位未实现盈亏 = (平均开仓价格 - 标记价格) × 持仓数量
注意: 交易面板显示的未实现盈亏往往与实际平仓结算存在落差,这正是因执行价格(最新成交价)与用于风险计算的标记价格不同所致,这种差异会造成一种“心理落差”。
1.1.2 已实现盈亏 (Realized PnL)
已实现盈亏是仓位平仓后最终锁定的盈亏,它包含了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成本。
计算公式:已实现盈亏 = (平仓价格 - 平均开仓价格) × 平仓数量- 交易手续费- 持仓期间产生的资金费用
关键变量 - 合约名义价值 (Notional Value): 交易者面临的一个核心陷阱是混淆了保证金与合约名义价值的概念。合约名义价值是仓位的总价值,计算方式为 价格 × 数量。交易手续费和资金费用均基于仓位的名义价值计算,而非投入的保证金金额。
例如,一个交易者使用$ 100 的保证金,开立100倍杠杆的多头仓位,其控制的仓位名义价值高达 $10,000 。若此时的吃单(Taker)费率为0.06%,那么交易者需要支付的开仓手续费并非保证金的0.06%(即 $0.06 ),而是名义价值的0.06%,即 $10,000 * 0.0006 = $6 。
同理,一笔0.01%的资金费用也不是 $0.01 ,而是 $10,000 * 0.0001 = $1 。由此可见,高杠杆会急剧放大各项费用对交易者实际保证金的侵蚀效应,即使在市场横盘整理时,这种持续的“慢速失血”也会显著增加仓位的强平风险。
币本位合约,或称反向合约,使用交易的加密货币本身(如BTC、ETH)作为保证金和结算货币。这种合约的盈亏计算方式是非线性的,因为保证金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市场价格波动而变化。
盈亏计算: 其盈亏公式基于合约数量(通常以usd计价,如每张合约价值$1 或 $100)和价格的倒数进行计算。这种结构也被称为“非线性反向合约”。
计算公式 :
多头仓位盈亏 (以币结算) = (平仓价格- 开仓价格) * 持仓数量- 手续费
空头仓位盈亏 (以币结算) = (开仓价格- 平仓价格) * 持仓数量- 手续费
非对称风险剖析: 这种非线性的收益结构为交易者创造了一种不对称的风险敞口,这是一个关键但常被忽视的陷阱。当交易者做多BTC/USD反向合约时,随着BTC价格上涨,其以BTC计价的利润在换算成usd时价值更高,形成了一条凸性的、加速增长的盈利曲线。
反之,当BTC价格下跌时,其以BTC计价的亏损虽然在数量上增加,但其作为保证金的BTC本身也在贬值。这种双重效应导致,对于多头仓位而言,市场价格10%的下跌将导致仓位usd价值超过10%的损失,从而比线性合约更快地触发强制平仓。
对于空头仓位则恰好相反,价格上涨10%导致的usd亏损小于10%,强平风险相对较低。这种内在的凸性是多头交易者在熊市中的主要风险,也是长期持有者在牛市中积累基础资产的结构性优势,因此也被称为“囤币”合约。
我们以正向合约(常见的)举例子说明。除了基本的盈亏计算,永续合约交易中还存在许多隐性的成本和风险,它们是导致交易者意外亏损的主要原因。
交易所使用标记价格来计算未实现盈亏和触发强平,而交易者的订单则以最新成交价执行。这种双价格体系虽然是为防止市场操纵而设计的必要机制,但也为只关注图表上最新成交价的交易者埋下了巨大的风险。
场景一:不必要的止损。 在市场剧烈波动时,一笔大额的恶意订单或“胖手指(fat finger)”错误可能导致最新成交价瞬间出现一个极长的下影线。如果交易者的止损单是基于最新成交价触发的,那么他的仓位可能会被不必要地止损平仓。而此时,作为多数据源平均价格的标记价格可能波动很小,仓位远未达到实际的强平风险线。
案例:某币种1分钟K线插针,散户被震出场
交易者A在BTC价格为$31,500时做多,止损设置为$30,800。正常行情下价格在$31,400–$31,600之间小幅波动,但某一时刻突然出现一笔大额卖单,成交价迅速跳水至$30,780,仅持续2秒后反弹至$31,500。
此时:
标记价格由于对接多交易所数据,维持在$31,400以上;
实际上并未接近强平区
但是A在看到$30,900的价格时,自己就已经市价止损了。
结果:交易者A完全是被流动性冲击“插针”情绪出局,行情并未改变,自己却被自己的情绪扫地出门。
场景二:意外的强平。 相反的情况也可能发生。交易者观察到自己交易平台上的最新成交价稳定,认为仓位安全。然而,如果构成指数价格的其他主流现货交易所价格集体下跌,将导致指数价格和标记价格快速下降。即便当前交易所的最新成交价没有大幅变动,一旦标记价格触及强平线,强平仍会被触发。
案例:平台价格稳定,账户却突然爆仓
交易者B做空ETH,在某小交易所观察行情稳定在$2,000。其空头仓位根据该价格来看仍有安全边际。
然而,系统使用的指数价格包含Binance、OKX、Coinbase等现货市场。此时,这些平台价格暴跌至$1,900,导致标记价格跌破强平线。
结果:即便他盯着的是“自己的交易所”,账户仍然瞬间爆仓。
交易者不能只看“眼前的蜡烛”,必须盯紧“后台的温度计”——标记价格才是“死亡线”。
资金费用是永续合约中多空双方为锚定现货价格而定期交换的费用。其真正的危险在于与高杠杆的相互作用。
资金费用是根据仓位的完整名义价值计算的,而非交易者投入的保证金。高频的资金费用在杠杆下具有复利效应。以0.01%每8小时为例,每日持仓成本为0.03%,连续10天将削弱保证金近0.3%。对于一个50倍杠杆的仓位,这意味着其实际资本被侵蚀了15%(0.3% * 50)。对于横盘行情而言,这种费用是“看不见的时间杀手”。
案例:慢性出血的真实演算
交易者C做多BTC 100,000 USDT的仓位,使用50倍杠杆,仅投入保证金 $2,000 。
每8小时资金费为0.01%,即每日0.03%;
持仓10天,累计资金费率为0.3%;
由于是按“名义价值”计算,这相当于: 0.03% * 100,000 * 10 = $ 300 , 这占其初始保证金的 15%!更可怕的是,C在这段时间什么都没做,BTC的价格也没有变化。
结论:
如果行情横盘,他看似没亏,但资金费每天“滴血”;
越高杠杆、越长时间、越震荡不涨,资金费用就是越大的慢性伤害。
“高杠杆+震荡市+长时间”= 隐形的绞肉机。
当一个大额杠杆仓位被强平时,会触发一个巨大的市价单来关闭该仓位。这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即一次强平触发另一次强平,形成“连锁强平”或“挤压行情”。
在一个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中,强平引擎抛出的大量市价单会迅速“吃掉”订单簿深度,造成巨大的交易滑点,并将价格进一步推向强平方向。这种价格的快速移动又会触发下一个价格水平上集中的杠杆仓位的强平,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负反馈循环。
案例:20xx年5月19日的“滑点地狱日”
在这天,比特币从$42,000崩到$30,000,不到一小时。造成的如下连锁反应:
多头高杠杆仓位被强平;
系统抛出巨量市价单;
撕裂订单簿,大量滑点产生;
更多杠杆多头止损或强平触发;
更深的价格下行 → 新一轮强平 → 死循环。
交易者D做多时设置止损于$38,000,但由于流动性被“吃干抹净”,系统的市价止损最终成交在$34,500。
这就是滑点杀人,不是你愿意亏这么多,而是系统在失控时不给你选择。
注意:设置“限价止损”能部分防止滑点;选择流动性好、挂单深度大的平台尤为重要
自动减仓是当保险基金耗尽时的最后风险控制手段。它会强制平掉市场上盈利最高的反向仓位,以弥补破产交易者的亏损。在传统逻辑中,盈利者是赢家;但在ADL机制下,盈利者却可能成为牺牲品,被动承接市场系统性崩溃的风险债务。这是一种结构性的不公,也是一种中心化设计的逆转命运之手。
案例:做空者的“横财梦”瞬间崩塌
交易者E在市场暴跌中做空LUNA,开仓价为$20,价格狂泻至$1,他的空单账面盈利高达95%。但由于暴跌导致大批多头爆仓、破产,保险基金枯竭,系统启动ADL。
E的空头仓位被自动平仓,价格为$2.5,而不是市场上的$1。
结果:
盈利大幅缩水;
无法重新开仓;
只能看着行情继续崩而自己无能为力。
从天堂到人间不过一个系统判断;你的“战利品”瞬间被系统拿去“善后”。
本章节将通过一个完整的交易示例,将前述所有概念融会贯通。
场景: 一位交易者在Binance上,当BTC价格为$60,000 时,决定开立一个1 BTC、20倍杠杆的多头仓位。
初始计算:
名义价值: 1BTC× $60,000= $ 60,000
起始保证金: $60,000 ÷20= $3,000
维持保证金: 根据Binance的档位规则,$60,000的名义价值属于第一档,维持保证金率(MMR)为0.40%。因此,所需维持保证金为:$60,000×0.40%= $240。
预估强平价格: 强平价格是基于“标记价格 + 手续费、资金费、滑点缓冲”后的计算结果,因此往往低于交易者仅根据开仓价和杠杆所做的简单估算。在不考虑费用的简化情况下,可承受的亏损为 $3,000 - 240 = $2,760。因此,预估强平价格约为 $60,000 - 2,760 = $57,240。
市场变化: BTC价格上涨至$65,000。
未实现盈亏: 此时的浮动盈利为 (65,000 - 60,000) × 1 = + $5,000。
持仓成本: 假设持仓期间经历了一次资金费用结算,资金费率为正的0.01%。交易者需要支付的资金费用为:$65,000 * 0.01% = $6.50。
平仓操作: 交易者以65,000 USDT的价格,通过吃单(Taker)方式市价平仓。
开仓手续费 (Taker, 0.05%): $60,000 * 0.05% = $30。
平仓手续费 (Taker, 0.05%): $65,000 * 0.05% = $32.50。
净已实现盈亏: 净利润=(65,000−60,000)×1−30−32.50−6.50 净利润=5,000−69= $4,931 尽管表面盈利 $5,000,但在吃单时产生的交易手续费、持仓期间的资金费用,尤其在高杠杆情况下,会吞噬掉大量利润,最终实际到账远低于账面上的浮盈。
市场变化: BTC价格开始下跌。
保证金消耗: 随着价格下跌,未实现亏损不断增加,并从 $ 3,000的起始保证金中扣除。
强平触发: 当标记价格跌至预估的强平价格 $ 57,240附近时,交易者的保证金余额接近$ 240的维持保证金要求,强平程序被触发。许多交易者在接近强平价时仍心存幻想,认为市场即将反转,忽视标记价格机制导致的“提前爆仓”。这是最常见的亏损心理误区之一。
最终结果: 仓位被强平引擎接管并以市价强制平仓。交易者损失全部 $ 3,000的起始保证金。如果平仓伴随滑点,导致最终成交价劣于破产价格,差额将由保险基金承担。
永续合约,作为加密衍生品市场中最具吸引力却也最危险的工具,其魅力在于高杠杆、无交割、全天候交易的灵活性,而其风险则隐藏在盈亏机制与交易系统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正如本文所揭示的,不少交易者在看似可控的操作中,最终却因未充分理解标记价格机制、资金费用累积、系统强平逻辑及ADL机制,而承受了不必要的亏损,甚至爆仓出局。
关键总结:
盈亏计算并不等于视觉浮盈:未实现盈亏基于标记价格,而非成交价,心理预期落差往往导致错误的平仓判断。
手续费与资金费侵蚀利润:高杠杆将小额手续费和资金费用放大成保证金杀手,尤其在震荡市中“慢性失血”最为严重。
标记价格才是真实死亡线:忽视这一点,等于在交易中失明。
强平机制常伴随滑点与系统性连锁反应:个人判断力在系统压力下往往毫无还手之力。
ADL机制下,盈利并非安全:赢家也可能被系统“牺牲”以维稳,这是交易者必须接受的残酷现实。
实(吐)用(血)建议:
如果看完以上的文章觉得合约交易机制复杂,难以掌握 —— 那就别碰合约交易!!
熟练掌握平台规则:每个平台(Binance、Bybit、Bitget等)在手续费结构、强平机制、资金费频率等方面均有细微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是精细化操作的基础。
避免过度杠杆,适度仓控:不是不能上杠杆,而是要明白每多一倍杠杆,浮盈与亏损都在指数级增长,容错率也急剧降低。
设置限价止损,而非市价止损:在市场剧烈波动时,限价止损能有效防范滑点带来的二次伤害。(这个真的很重要——设止损,少赔一点)
持续关注标记价格与指数构成:善用平台提供的“标记价格”、“强平预警”工具,而不是仅依赖K线图的最新成交价。
避开资金费高峰期,优化持仓结构:若非短线交易者,尽量避免在资金费用偏离严重时长时间持仓。可考虑分批开仓、双向对冲等策略减少净费用。
在高波动行情中,缩短交易周期:不确定性越大,留在场上的时间就要越短。灵活应变比预测方向更重要。
愿我们始终怀揣着一颗敬畏市场之心。
别让浮盈浮亏化成浮生泡影
更重要的是,发现浮盈浮亏不尽人意后的自我和解。
心安才是归宿。
来源:Agintender
发布人:暖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