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区块链十年:遍地开花,落地几何?

转载
5 小时前
7523

文章转载来源: Eurybia Research

作者:周子奇(香港城市大学)

2015年,以太坊主网的上线为区块链技术开辟了智能合约的新时代,也为其在比特币之外的多样化场景应用奠定了基础。从那时起,区块链不再仅仅是比特币背后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而是承载了更多“去中心化”、“可信协作”等期望。

得益于区块链与资金流通之间的天然契合,传统金融领域率先开始关注并尝试将其用于资金结算和清算等流程优化。世界经济论坛(WEF)在2015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包括高盛、摩根大通、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富国银行与道富银行等机构,均对区块链技术展现出浓厚兴趣,重点探索其在结算环节的应用。2017年底,IBM发布了涵盖跨境支付、教育、食品安全、身份认证、保险、船运等多个领域的区块链合作项目,并指出未来将有越来越多行业受到区块链的直接影响。

事实也如IBM所言,自2017年至2021年间,各行各业掀起了一波“区块链创新热潮”。2018年,普华永道(PWC)对全球15个地区的600位高管进行问卷调查,超过84%的受访者表示企业已在一定程度上涉足区块链领域——“所有人都在谈论区块链,没有人愿意被落下”。然而,这些探索大多集中在“许可型账本”,本质上是用区块链来实现企业内部或合作伙伴之间的数据共享与追踪。但受限于企业现有的数字化基础与区块链治理的缺位,技术潜力难以充分释放。

“治理”一度是区块链社区最反感的话题之一,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治理不仅是推动区块链成熟应用的关键,甚至是必要条件(又或者是人们放弃了对抗监管)。世界经济论坛在2020年、国际清算银行(BIS)在2022年发布的报告均指出,区块链要进入成熟期,除了技术突破,还需在标准化、监管框架等非技术层面持续发力。

当“治理”成为主旋律,区块链应用路径也逐渐从理想中的“革命”、“颠覆”,转向与既有制度的“演进式融合”。反叛叙事再次被主流收编。2021年后,人们对区块链的关注重心重新回归金融领域,具体而言,是“代币化(Tokenization)”。所谓代币化,即将传统资产(如货币、债券、股票等)转化为在区块链等可编程平台上记录和流通的数字化形态。不同于2017年野蛮生长的ICO潮,近年来的代币化实践——如央行数字货币、香港和美国的稳定币立法、RWA(现实世界资产)等——更强调在现有金融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引入区块链,同时注重合规与风险可控。这也正是前文所述的“演进”而非“革命”。

纵观过去十年,虽然各行业都曾热衷于探索区块链以求业务创新,但大多数应用仍围绕“透明度” 、“公共账本”展开,缺乏真正不可替代的核心功能。在不少场景下,区块链更多是对现有数据库技术的补充,而非彻底变革。例如,供应链溯源(如沃尔玛食品追溯链)、公益捐赠记录(如蚂蚁链公益平台)以及部分政府的电子票据系统,往往只是借助区块链来增强信任背书,而非从根本上重塑流程。

区块链的发展之路在很多时候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没人否认其作为技术创新的价值,但在除灰色产业之外的众多行业,区块链并未切实满足核心需求,许多看似前沿的尝试也难免流于“为创新而创新”。时至今日,人们对区块链的期待虽曾从金融扩散至各行各业,最终又回归金融——归根结底,人们认识到金融或许才是区块链当前最具实际需求和落地空间的领域。

近年来,无论是即将出台的稳定币法案,还是对RWA代币化的政策支持,都表明香港试图在合规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吸引优质数字资产项目落地,巩固其在离岸人民币、跨境支付与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国际金融枢纽地位。然而,这一方向同样挑战重重。以稳定币为例,全球市场往往呈现“赢者通吃”格局,美元稳定币长期占据零售端(C端)的交易与储值主导地位。港元稳定币若想突围,需要更明晰的差异化定位及配套生态建设,充分发挥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随着监管逐步完善与试点深入,若能在可控风险前提下,将区块链与传统金融制度优势有机结合,香港仍有望在全球数字金融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真正成为“桥梁”与“试验田”。

区块链是否能在香港走出“隔靴搔痒”的窘境,尚需时间验证,但至少,方向已愈发清晰。

64x64

2025Q2回顾:加密市场迎来“合规叙事+真实收益”的结构性转折点

App打开
64x64

「智链未来——Web3与AI新纪元」即将在深圳盛大启幕

App打开
64x64

解读以太坊Fusaka升级:12个EIP背后的扩容进化论

App打开
更 火 的 区 块 链 资 讯
分享自火讯财经-长按识别快讯真伪
长按图片转发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