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文章转载来源:Yangz
AI 新智界讯,1 月 5 日,“智求共赢・中国 AIGC 产业应用峰会暨无界 AI 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召开。大会由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余杭区科技局和余杭区企业(人才)综合服务中心联合指导,时戳科技主办,AI 新智界提供媒体特别支持。
在当天下午的“大潮将起,应用为王—寻找生成式 AI 的杀手级应用”圆桌论坛上,温州大学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谷雨、西嘻影业商业运营中心总经理虞文杰、无界 AI 内容运营总监南山、三维家合伙人曹健、匠韵智能 CEO 修云鹏、AIGC 视觉设计师突突就生成式 AI 的杀手级应用展开了讨论。本场圆桌由无界 AI 联合创始人马千里担任主持。
谷雨表示,这个时代变化得非常快,出道即巅峰,不管是 ChatGPT、MidJourney,还是 Stable Diffusion,这些软件一出来受众面就扩大了,不像以前很多软件存在孕育期。实际上,“杀手级的应用,就是出来马上就有王炸的可能”。同样的,南山同修云鹏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南山认为,AI 出现的时候,已经达到了杀手级的概念,因为基本引起了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修云鹏则称,从日活数据及全面性来看,GPT 已经是一个杀手级应用了。另外,虞文杰认为杀手级应用应具备强交互和强刚需这两大特点,突突觉得杀手级应用将会是囊括所有应用强项的软件,适用于所有人,是淘汰其他软件的一款产品。
以下是 AI 新智界根据速记整理的圆桌实录,为方便阅读已进行部分删减:
马千里:我们知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杀手级的应用很明显是微信、抖音等手机应用。那么,在 AIGC 时代会有什么样的杀手级应用?我们不妨放开想象。
南山:所谓的杀手级应用就是要颠覆我们原本的工作、生活或者是娱乐模式。其实 AI 出现的时候,我觉得它已经达到了杀手级的概念,因为基本上引起了我们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上面有一场老师说的非常好,他说 AI 把创造力递到了普通人手中,包括 AI 做到的一键生图,现在是一键生视频。以前的手绘可能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达到非常精美的效果。当人们注意到这一点的时候,跟图片或者内容相关的行业就会非常敏感地抓到降本增效的可能性。包括刚才然后老师提到,他做一个视频正常需要一两周的时间,现在甲方给出三天的时限,他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就是 AI。
我认为要达到杀手级,就要达到应用层面,这跟我们今天的大主题相关,要深入到垂直领域中去。我们现在用 SD、MJ,或者无界 AI 出图,更多的是娱乐。但要谈及变革,一定要跟行业深入结合。比如说用个性相机出的头像,它改变了我平常要在写真馆花两天以上时间出一套精英照的情况。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个性相机已经是非常具有商业级应用潜力的产品了。还有各行各业,各种模型在跟行业进行深度结合的时候,去赋能,加强行业工作流,重塑产品的时候,就有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杀手级应用。
谷雨:什么叫杀手级的应用?首先,这个时代变化得非常快,出道即巅峰,不管是 ChatGPT 还是 MJ,还是 Stable Diffusion,这些软件一出来,它的受众面一下子扩大,不像以前很多软件还要有一个孕育期。实际上杀手级的应用,就是出来马上就有王炸的可能。
第二,未来要有更多的想象力。现在并没有到达人工智能应用非常普及的大众阶段,还停留在创作者使用的情形。但我觉得,未来每个人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就像现在每个人都离不开电,离不开手机一样。或者说抛开手机,哪怕是一副眼镜,哪怕是未来的机器人,我觉得未来的想象空间会比较大。随着终端的变革,我相信会出现真正的杀手级应用。比如我比较期待苹果 Vision Pro 可能带来的生态改变,这也许是更具有想象力的。
虞文杰:我理解的杀手级应用是两个点:一个是高日活,二是高触达频次。
按我们现在主流的应用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刚需,比如打车,我会用滴滴。导航,我会用高德和百度。我要搜索引擎,可以用 Google 和百度,我想去订餐,会用大众点评或者其他软件,这些是强刚需的;另一类是强交互,比如 QQ、微信、小红书、抖音。
如果按这两类去分,从强刚需角度来说,AI 未来可以实现我们对于很多内容的整合释放。可能不远的将来,我可以通过一个软件,控制家里的智能家居,制定当天行程。如果我需要减肥,还可以给我定整周的食谱。如果我需要旅行,它也可以给我定旅行攻略,这是强刚需的需求。
从强交互的层面来说,现在已经有很多 AI 工具实现了人机互动。特别是这次 GPT Plus 更新以后,GPT Store 有很多用户做了小程序,这些小程序模拟的男朋友、女朋友,会给你及时的反馈,且不仅仅在文字层面,还有图片,未来可能会有视频。你会感觉 AI 时刻在身边,而且 AI 带来的体验会越来越像真人。所以从强交互的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想象未来在某一个社群或者元宇宙之中,我身边所有人都由 AI 构成,但它给你的体验就像真人世界一样,我觉得这方面的体验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曹健:各行各业在有互联网之后都要服务衣食住行,像我们家居行业,也许未来,消费者打开一个手机 App,对着自家某一个角落拍照,就可以获得圣诞节或其他节日的装饰灵感。在过往,这些资料都要上小红书查,但在今天大量 AIGC 图片涌现的情况下,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家的情况去自定义,而这也会带来电商的可能。在住的方面,我是这么看待的。
修云鹏:大家讲的非常全面,我这边就发挥想象力,提出一个关键词。杀手级的应用,要可以打通数据。比如,如果有一个 AI 助手可以复制你的经历、身份、然后共享给社会,将人们之间的数据打通。那么,我们今天的这场对话,我就可以让我的 AI 助手学习。至于明天上班,后天吃什么,等所有数据打通后,我相信以 AIGC 的能力,它会以一个上帝视角来替我们做决策。
突突:作为一名设计师,我对 AI 应用的需求更多的是,如何更加高效地产出设计作品。我认为杀手级的应用对于设计行业而言,就是如何更高效地统合。比如 SD 更加精细化,而 Midjourney 审美会更好,又比如无界,它的用处更多,非常精细化。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统合它们?总结来说,我认为的杀手级应用可能是哪个公司研发出的一款囊括所有应用强项的软件,而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会使用该软件,为之付费,其他软件也会随之淘汰。
马千里:刚才提到 Midjourney、SD,以及最近比较出圈的视频生成,像 Pika、Runway 等等。这些应用有没有成为未来杀手级应用的潜力?或者在你们心里,它们已经成为杀手级应用了吗?
突突:不能说偏心,但心里更相信 OpenAI 的开发。
修云鹏:我很关注这些工具的趋势,也会关注细分市场的落地情况,还有实际到应用层落地的节点性技术解决方案。我觉得 AI + 工具更有机会,比如 AI+3D 引擎做视频等应用场景。我觉得 SD 开源模型中,人们更愿意链接一些 AI 插件,更能解决实际性的 AI 落地问题,更能把工作流慢慢地往 AIGC 化转变。
在我们已知的 AI 软件里面,我觉得 GPT 已经是杀手级应用了,无论是从它的日活数据来看,还是从它的全面性来看。虽然其他软件都非常棒,但我觉得需要从两个角度来评估“杀手级”。首先是这些应用到底符合的是大多数人的需求,还是某一部分垂直人群的需求。Midjourney、Runway 肯定是图像处理或者视频处理,而这些处理对于我们的媒体从业者,就是高触达的东西。而对于普通大众,可能未必。从这点上讲,这类应用更像工具,上限可能可以达到 PS 这样的国民级,但未必会成为杀手级的全民应用。
第二个层面,好的应用是否能在应用端帮助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体验。也就是说,当我用 Midjourney、用 Runway 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我要能在那个端口上发布出去,也许是印刷成刊物,也可能在朋友圈转发,或者在自媒体上刊登。如果这些工具不能没有实现这最终一步,那么就算不上杀手级。然而,很多诉求在 GPT 上是可以完成的,比如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解答,我会把它当成搜索引擎,当它告诉我答案的时候,这个需求已经被解决。比如在 GPT Store 里面,我可以在别人开发的小工具里面获得我的娱乐体验,在那里我也完成了现阶段想要达成的目标。
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我觉得 GPT 符合杀手级的标准。
曹健:互联网要很多流量和留存,从文本到图片到视频到流媒体,它是持续升级的过程。网上交流,有时候一图胜千言,这是不冲突的。接下来,像无界 AI 拥有这么大的社区群体,也可能诞生这样的交流平台,以后人与人之间文本上的互联网的交流,可能会更场景化,这种场景可能是根据聊天场景识别出来的视频,有可能是图片,从而减少沟通之间的 gap,我觉得这是很有可能的。
谷雨:“杀手级”这三个字,抓的比较有意思。怎么理解?首先,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今年 3 月份被 OpenAI 一下子炒热以后,被大众所熟知,那段时间用户一下子爆增上去,但现在是不是有点回落?蛮多人体验了 OpenAI 以后,发现跟工作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杀手级应用跟“刚需”有关,到底这个东西是我的工作刚需,还是我的生活刚需?到底是我每天离不开的东西,还是只是工作上我要用到它?如果从专业性的工作角度来讲,目前不管是 OpenAI 还是 SD,还是 ChatGPT,都已经是杀手级的应用,我觉得这是不用怀疑的。但从大众的用户角度来讲,从真正的普适价值来讲,它应该离杀手级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这里的距离,主要是如何从工作场景走向生活场景,如何让这些软件和技术更多具备生活属性。就像以前的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很难用,但后来苹果手机出来以后,我爸 70 岁一拿过来就会用。我觉得杀手级应用需要类似这样的属性价值。
南山:我们以前发短视频,飘落的雪花、抖动的水面,需要用剪映来完成,但现在有了 Pika、Runway 等应用,图片生成加上动态的效果都可以用一个软件来完成。首先,这些应用已经具备了去短视频平台发布作品的营销或者娱乐的效果,门槛又进一步降低了。不过,它们离杀手级应用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因为它们的逻辑性问题依然存在。如果要在行业中成为一个杀手级应用,它们还需要深入到动画行业或者动态漫行业当中,去跟使用的专业人才结合,产生更加能够普及或者更能快速实现的工作流。
AI 视频,或者 SD,或者 MJ,它们提供最底层的生成图片、生成视频的功能。而现在的人在跟行业结合的时候,已经将其慢慢产业化了。这是需要探索的过程。杀手级产品一旦出现,会直接改写行业的人才构成,直接重写工作流。Pika 和 Runway 已经在比较细分的行业进行探索,如果能够再走进行业,我觉得它们离杀手级应用已经不远了。
马千里:在各细分领域,如何看待生成式 AI 和人类创意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同质化的问题,在用 AI 工具时要如何保持独立个性?
南山:生成式 AI 出现的时候就遭到了许多从业者的强烈反对。其实,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反对的,但在深入接触之后,我认为生成式 AI 绝对会是从业者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性角色。人类的创意不会因为一个更好工具的出现就退化了,相反,创意会被激发。我们社区中就有非常多非艺术行业出身的人,他们开始尝试做漫画,做内容性的产出。AI 将原有的门槛打破,现在,只要有想法,输入几行字就能控制图片产出。这是一个创意大爆炸的过程。
至于同质化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能用一时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东西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再从精到创造。AI 的出现首先让本没办法创造的人加入了进来,他们被激发了,甚至在学习。慢慢的,更多的“炼丹师”开始自己研究各种模型,甚至是自研模型,他们也在追求个性化,他们也会对同质化的图片感到审美疲劳。
生成式 AI 对于大众来讲,是一个老师,你可以向它学习,可以被它激发。对于本身就有创意的人才来讲,生成式 AI 是缪斯,它给你的创意加上了翅膀。其实从业的我们都知道,专业的画师在画画时会参考很多东西,但你的参考、你的搜索,也需要花时间,而且它是局限的。如果你想不到,就搜索不到。但 AI 可能会因为一些天马行空的输入跳出来你完全想不到的内容。我认为生成式 AI 是老师,又是缪斯,不会限制人类,反而是能够实现创意大爆炸。
曹健:设计师需要很多灵感输入,很多设计师都是越老越吃香。现在,AI 把需要学习的东西通过联想的关键字,给设计师提前输入了很多灵感,超越了他们自身的履历和学习经验。我不认为会有同质化的问题,因为在美学上,即便没有 AI 的生成,很多艺术创造者之间也是需要互相学习和模仿的,这只会加速更多具备创造力的艺术家们去做更多原创的设计。而且我相信以后的 Web3 或者 NFT 出来之后,会针对独具特性的东西有特定的保护。
突突:我也认为同质化的问题会有,但不会太严重。AIGC 最终只是一只手,不是你的脑,你可以对生成的图片进行各种二次创作,把它变成你的东西。我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手里,AI 就是一个好用的工具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同质化的问题往往不会出现。
马千里:我们知道 AI 一体机的承建单位是匠韵智能,请问线下 AIGC 实体应用要如何商业化?
修云鹏:对于我们中小企业创业来讲,更希望做 AI+ 工具。在以往项目探索过程中,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成熟市场,用 AIGC 去赋能应用场景,所以今年 4 月份,我们落地了 AIGC 文创设备。我们以人物定制化为方向赋能了很多需要 IP 展现的文旅应用场景,也为 C 端用户提供了人像 IP 定制等服务。然后,我们把这项服务放在了线下的交互设备上。AI 的发展,从上往下做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落地的难题。今年,企业会从下往上去思考,在成熟的行业、成熟的市场、成熟的应用中,去寻找一个 AI 赋能关键节点的方向。
马千里:作为《神隐》的发行方,请问西嘻影业的虞总,AI 和影视有哪些结合点,特别 AI 生成视频领域还没有那么成熟,生成视频这个行业您怎么看。
虞文杰:首先非常荣幸与无界就《神隐》IP 进行了合作,也让我们公司进入了 AI 的领域。其实 AI 对于影视产业的影响很早就开始了。20 年前《指环王》三部曲中,CG 是最大的卖点,那时候很多战争场面是由 CG 控制的,而这个工作是交给 AI 完成的。从那个时代开始,影视行业已经加入了 AI 元素。再到前几年,某些作品出现负面新闻的时候,往往需要用 AI 去换脸,这也是 AI 生成的案例。
到了 2023 年,随着 AI 技术的突破,整个影视产业对 AI 的应用更是呈井喷状态。无论是影视剧的海报,还是剧本评估,都有了大量 AI 的加持。优酷上个月也发布了中国首部 AI 制作的纪录片,叫《战神》。这个纪录片宣发的包装,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是用 AI 生成的。包括 B 站也在做 AI 动漫等等。马斯克也预言 2024 年将会有一部完全由 AI 生成的影视作品。我觉得马斯克不说这句话,我们大家都能猜想到。我们唯一期待的是这部作品做出来之后有多高的质量,因为其实在去年,可口可乐已经用 AI 做了一支完全 AI 生成的广告片。这些是已经实现的,我们关心的是质量。
作为影视公司来说,AI 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比较关注的是 3 个层面。
首先是 AI 呈现最终效果的质量,因为我们的作品需要经过所有观众检验。现在很多 AI,包括 Runway、Pika,生成的视频时长还比较短,而一段剧情需要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未来 AI 是不是能满足这一需求。
其次是降本。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人力成本,二是时间成本。时间成本是一个比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成本,如果我们开发一个剧用到 AI,花的时间甚至比我们用原有人工更长的话,这其实是替代不了人员的工作的。包括这次好莱坞的大罢工,现在的情况是,AI 还没有完全干涉到人的一些创作,也没有影响到整个影视产业大的变革。
最后是版权。文化作品的版权是非常重要的。去年漫威《洛基》第二季的海报就因为是 AI 生成的,被全行业吐槽了。AI 在网络上抓取所有的图库,生成一张图,它的部分是侵权的,这个保护是国外比较关注的点,国内也会陆续有案例,这是我们影视行业比较关注的一个点。
对于 AI 来说,我们的态度肯定是拥抱 AI 的,目前阶段,在实践作品的内容上还是会有很多困难,也希望行业内资深专家给到我们更多的解决方案。
马千里:在校园领域,有老师和学生会使用生成式 AI 吗?另外,AIGC 有没有加剧同学们的就业担忧?
谷雨:首先,我觉得高校老师对 AI 的拥抱肯定是比较快速的,因为任何一件新东西过来老师的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像我们温大从今年下半年 ChatGPT 开始火爆之后还是做了不少东西。我们美术学院有一个鞋靴设计专业,已经把红蜻蜓 Vali 平台引入到学生的培养中去了。此外,体育专业也有部分老师开始用 AI 进行直播。我们有一个老师是红学大师,前段时间也在思考怎么做一个 AI 版的《红楼梦》,如何用现代技术重现当年的艺术辉煌,将小说主人公复活过来,与他们进行对话。当然还有大量文字类的老师都在使用 ChatGPT 之类工具写报告。
第二个问题,就业。我们今年 5、6 月份就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了探讨。不管社会怎么变革,无外乎工具更新了,找不到工作,应该还不至于。当然,我们也要让信息更加对称,让学生掌握更加适应当下社会的工具,这样就业应该不会成为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对于社会大面积的就业而言,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担忧的。
突突:老师非常支持我们使用 AI,有很多同学也在用无界 AI,也是因为这个我来到了这里!在使用 AI 过程当中,其实一开始我也会有依赖性这方面的疑虑,但在使用过后,我认为它和 PS 一样,它终究还是一只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产出作品。它的优点就在于可以让没有能力的人也进行创作。我认为与其担忧,其实我们可以一起更加好好学习它,研究如何让它产生更大的效用。
马千里:对未来 AIGC 发展的期望,特别是技术方向,有何展望?
南山:我希望 AIGC 真的能够跟深入各行各业,真正融入到工作流当中,真正做到降本增效。我觉得未来已经在眼前了,各种产品的出现已经让我们看得到未来了。
谷雨:我觉得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非常大,对未来应该充满期待。未来将会越来越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会是真正开启人类智能时代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点。
虞文杰:我的愿望比较简单,对于 AI 来说,我希望下一阶段的发展是去 AI 化。所谓去 AI 化,它应该具备人的真实性,让我们得到更好的产品应用。
曹健:在家居行业,希望会有一些矢量数据的结合。AI 的创作,比如说生成丝巾,它是能够生产出来的,但涉及到整个装修过程中需要的一些物理约束时就不灵了,希望接下来有一定的突破。如果突破了这一点,很多商品制造就能真正走向 AIGC 到 C2M。
修云鹏:我个人认为艺术是个人情绪思想的一个表现方式,在未来 AIGC 发展中,我觉得它的技术革命,包括实际的应用,可以让我们更注重策略性,更注重脑力的发展,促使 AI 真正形成使用性工具,在未来运用。
突突:希望未来我输入 2 次关键词就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照片。
来源:Yangz
发布人:暖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