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这次,王安石的“青苗法”成功了

转载
1519 天前
6943

文章来源:量子学派  作者:傅丽叶  


重新认识“青苗法”

从结果上看,王安石的“青苗法”失败了。

但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位参知政事极有远见。

他试图打破金融与农业的“貌合神离”,其中的经济思想非常宝贵。

只可惜,当时的生产力跟不上“拗相公”的思想节奏。就算身居宰执,走得太远,有些事情还是难以实现。

抛开大历史背景不讲,其实这不单是农业问题,也不仅仅是金融问题,两者之间缺少了“科技”的链接力量。


当时的王安石一定非常郁闷,他推行“青苗法”:

一为“富民”,二为“强兵”,产品逻辑非常优秀,可最终功败垂成,内心着实伤悲。

开一个脑洞,如果那时候王安石拥有一艘达光速1%的飞船,在变法失败郁闷时飞往半人马座α星,再原路返回,现在也差不多是回到地球的时候了。


01

王安石穿越到2020,

他一定想象不到……

王安石本来想降落在江西抚州(老家),一不小心降落在邻市宜春。

走下飞船时,他被眼前景象给惊讶到了。

他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是通农事之人。

然而宜春眼前这一片片平整宽阔的绿色庄稼地,仍然是他从未见过的田园世界:

No.1

现代农作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

一种农作物的生长,大部分程序都可以依靠机器完成。

大型收割机在田野里来回穿梭,一片片金黄色水稻便收割完成。集耕整、施肥、播种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作业机械“一气呵成”,又是新的一季轮回。

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喷药不下地、栽秧不弯腰。王安石永远无法想象,农业种植竟可以不依靠“人”来完成。


No.2

实时并监测农田情况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对每一片农田任一个角落的种植情况进行监测。

农户可以拿着手机绕地走一圈,或者在手机APP上将地块圈出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做到:

对作物种植面积进行识别

对作物长势进行跟踪

对作物产量进行估算

对土壤墒情进行监测

对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与预报

……

No.3

信息评估,提供相应资金支持

通过信息评估,向优质农户提供相匹配的资金支持。

这些卫星上捕捉拍摄的农田信息,包括稻田面积,耕种数据,庄稼收成,可以帮助有资金需求的农户,随时直接申请低成本的金融支持,过程精准、高效。

▲农田图像处理技术

 

王安石呆了,这不就是“青苗法”谋求的极致境界吗?

每一片农田,天上有卫星在扫瞄,后面有云算力在计算,信息数据有金融系统在研读。

这片金黄色绿色的稻谷背后,可能连接着一个科学家团队,连接着一整套算法,连接着一个算力平台,甚至可能直接连接到金融世界。

 

 

02

天地握手,构建农村新世界

以上并非一个虚构的世界,它实实在在的正在发生。江西宜春,不少农户成为了这项新技术的首批受益者。

卫星遥感信贷技术的运用者网商银行表示:

全国690余个涉农县区率先推广,覆盖全国1/3的涉农县区。试用期,已经有超过5万农户使用和受益。

通过卫星遥感和AI技术相结合,以上“场景”正在被“复制”:

九天之上的卫星和野陌之上的农田,这两者在21世纪“天地握手”,让人重新思考“农业新世界”。

 

然而,用卫星去监测一片农田的价值,这样的现象是可持续的吗?

科技应用于农业虽然听起来非常美好,但现实世界是需要成本核算的。

那这个农业新世界有效运转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逻辑就是:

卫星拍摄信息,经过用户自证,成为可评估的信任资产。让传统金融中远未被满足的农村经营者,有了资金服务的获取途径。

科技只是手段,金融才是目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作为支点,优秀的农业工作者很难扩大规模。

唯有金融之水进来,农业这个传统经济领域才能翻天覆地。

 

王安石的前辈欧阳修曾经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科技如春风,金融是活水,这就是农业新世界运行的保障。

科技+金融,是解决农村小微融资难题的一剂良药。

 

03

乡村金融,它的难度在哪儿?

说来容易做事难,农村信贷真不容易。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形迥异,变化多样。

这个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大地上,农业是基石,但基础的农田环境又千奇百怪。


北部有辽阔的平原,中部有丰腴的盆地;

西部有挺拨的高地,南部有连绵的丘陵。

土地散落四方,数据难以统计。

银行很难知道农户有多少资产,他们的耕地到底产量多少,价值多少?

这也是我们一直鼓励要求发展农村信贷,但缺口依旧巨大的重要原因。


▲作物识别技术

通过人工勘查不现实,农村地广人稀,一笔贷款仅人力成本就达到几百上千元。

既然靠人看不行,那靠谁看?风控人员想到一个办法:靠卫星看!

将卫星遥感技术运用在农村信贷,打开了全新局面,极有可能解决农村金融顽疾:

1、有了专业卫星的存在,农田种植的历史信息被记录;

2、有了强大的云算力存在,这些信息可以被精准解析;

3、有了精准有效信息,农户信用情况更大程度被发掘;

4、有了可实现的信用数据,传统农村金融的信息鸿沟可以被逾越;

5、像网商银行这种互联网银行,能够基于数字科技,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授信和风控;

6、一旦农户获得信贷持续经营,金融会更容易为他们助攻;

7、有了金融全生命周期的助力,农业规模化水到渠成。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金融的集成过程,核心技术难题有两个:

一个是算法问题,如何准确识别土地、植物信息;

一个是算力问题,如何处理卫星上传来的海量信息。


解决方案如下。

通过语义分割算法:使得地块识别准确率达到93%,面积柔性计算达到97%。

通过网商银行的云计算能力:对信息的精准解析需要海量算力也得以解决。

 

04

如果这个技术应用到“青苗法”会怎样?

本质上还是个农业贷款问题,与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目标一致。

如果这样的技术在1069年就有,那他的“青苗法”怎么样?

王安石养望三十年,一朝为相天下敬服。

客观地讲,王安石的理想、才华与能力无可否认。

只是生产力达不到理想中的要求,致使变法维艰。

现在有了现代科学技术,加上极强的金融对接能力,王安石会成功吗?

先看“青苗法”的产品逻辑:

1、青黄不接的时候,贷款方为农民提供资金,保证农业丰收。

2、庄稼成熟时,农民再加息还给贷款方,让贷款方获益。

这个逻辑如果顺利演绎,农民会扩大种植面积,贷款方最终获得更多收益。

不用加税,通过低息贷款,增加货币流通,从而获取更高的税收。

最终的结果是民富国强,两相得利,这是非常超前的金融+农业政策了。


▲农田面积识别技术

然而青苗法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为无法精准的给农民提供贷款,出现以下问题。

1、需要资金本助力的农民,拿不到需要的贷款。

2、不需要资金本方的农民,又被强行给予贷款。

这也是北宋一干名臣韩琦、富弼、司马光、苏轼、文彦博反对的原因。

再伟大的理想,如果技术不能提供强大助力,成败料难。再美好的政策,如果执行过程无法精准到位,也会引发争议。


▲作物周期识别技术

 

如果拥有这样现代的各项技术,那么贷款方和农民是互相需要的。

智能手机降低了金融触达农户的成本,技术的精准识别能够有效判断农户信息,把资金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送给最需要的人。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郑侠不会再画那幅《流民图》,作为王安石的学生,他会乐见老师的变法成功。

有这样的技术,以王安石的创新精神和超前智慧,资金方和有需求的农民实现良性互动,“青苗法”有可能是成功的。

 

 

05

质变:当科技、科技金融碰上农耕文明

当年司马光反对王安石时说: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譬如雨泽,夏涝则秋旱。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设法以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史迁书之,以见其不明耳。”

在司马光看来,天地间的财物有定数,只有那么多,这个有了那个就没有了。

司马光的观点其实就是“零和博弈”理论,你有我没有。而王安石坚持的却是“正和博弈”,金融介入两者得利。

很明显,今天看来,司马光的观点有点保守了。


科学,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飞跃;

金融,给农民带来更大的驱动力。

从王安石变法到现在,农业经营经历很多变化。

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粮食产量暴增,得益于技术发展。

一旦优质金融服务顺利进入,那么中国农业会有更加难以想像的飞跃。

今天的中国:

1、政府各项一号文件,极其重视农业发展,保证粮食安全。

2、中国的农民变了,未来农村会被有知识的年轻一代掌握。

3、农业正在系统性改造(农村改造、机械化无人机作业、数字信贷)。

4、金融资金随手可得,集约化经营将成为未来的大趋势。


当先进技术碰上了农耕文明,这是五千年未有之大变。

 

 

06

讲一个农民贷款的故事

相比于城市白领,很多时候,农业经营者更需要金融服务,因为收入需要时间等待。

很多时候资金周转也就二三万,但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作物受灾识别技术

这是中国的现实,迫切需要社会去直接面对。

农村信贷,不仅在寻找一种商业模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这是发生在农村信贷上的一件真实事情:

2016年年底,网商银行的一个同事去云南大理黑山县走访一个30多岁的大姐,因为她获得了2万元贷款支持,但是在投放的时候同时也出现了逾期。

这是一个普通家庭,有50来平农民房,只有一些非常基础的家用电器。

农房四周贴满了小孩的奖状,全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这一幕,让走访的同事触动非常大。

实际上,她有10亩葡萄的种植,不巧碰到灾害,所以当年收成不好。如果是正常情况,她能有10万以上的收入。最后,这位农户得到了延期还款的支持。

农村金融为什么没有做充分?这位朋友说,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农民朋友知识水平不高,也不是信用意识淡薄,而是金融离农户太远。


今天有了科技,可以更好了解农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支持,用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去实现社会责任。

能把商业模式和与社会责任能结合起来,这是一件无比开心的事。

这不是一个特殊案例,需要贷款的农民很多。

央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中提到,自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534.4%,11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6.5%。

如果卫星遥感、生物识别这样的高科技能够大规模往农业各领域应用,农民资金周转方便顺利,巨大的农业潜力将爆发。

金融与科技的双管齐下,能够真正唤醒中国农业这只尚未真正苏醒的雄鹰,为农村经济的腾飞提供充足的供血,使其能任意翱翔,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天变不足惧,祖宗不足法

当今世界变幻莫测,粮食问题仍然让人担忧。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实际可耕种面积并不多。

提升农业发展迫在眉睫,保证国人口粮也是当务之急。

方法和手段虽然很多,资金仍然是第一推动力。

9月25日,外滩大会上传来网商银行大消息:

卫星遥感技术将全面在农村金融领域商用,成为解决农户贷款难的新钥匙!中国也将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将卫星遥感技术运用于数字贷款领域的国家。

值得祝福,这是在真正解决中国的农业难题。


现代农业,不再需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金融+科技+农业,才是现代农业的别样风貌。

可以说,金融科技与农耕文明的结合,将直接激活整个农业生态。

回到开头,遥望古今。

置身处于宋朝时期的王安石当然不会拥有达光速1%的飞船,这只是一个幻想。

不过,卫星遥感+A.I.技术的结合,何尝又不是一种科幻思维。

这个时代,只要有足够的创意,技术可以提供想象翅膀。

王安石曾经说过: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天”“地”握手,将最先进的科技和传统农业结合,就是一种思维的突破。

王安石的“青苗法”失败了,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他领先千年的金融思想,无疑是成功的。


64x64

交易机器人存在的跑路风险,UTONIC的AVS+MPC方案可以解吗?

App打开
64x64

如何抓住下一个Meme百倍收益?先建立科学选币体系

App打开
64x64

美国SEC主席Gensler下台倒计时,继任人选或为律所合伙人

App打开
更 火 的 区 块 链 资 讯
分享自火讯财经-长按识别快讯真伪
长按图片转发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