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文章来源:数字资产研究院CIDA
2020年3月20日,莫干山研究院携手莫干山大学联合举办线上莫干山讲堂。首期讨论主题为王小鲁新著《回首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由莫干山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席主任朱嘉明对话王小鲁。
以下为朱嘉明教授发言实录:
首先,我还是想对小鲁做一个非常简短的评价。我和小鲁认识四十余年,刚才我还跟小鲁谈到,1989年2月底,他在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读书,我专门赶到那里驱车近千公里,从墨尔本到堪培拉,相见甚欢。
以四十年之观察,小鲁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小鲁对中国国情有深入理解和持续的关注和研究。80年代小鲁负责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阵地,叫《未定稿》,对当时思想解放、理论发展和政策研究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第二,小鲁接受了严格的经济学训练,始终坚持作为一个经济学人的立场和方法对待经济问题。第三,小鲁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刻的历史感。小鲁这篇关于1929年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文章,充分显示了他的学术功底和对于20世纪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的一些独特理解和分析。我非常欣赏小鲁的分析框架和实证态度。
我对于1929年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没有做过专门研究。所以,我很难对小鲁的这篇具有学术意义的发言做出深入评论。我的发言重点只是就1929年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大历史背景和影响做一些补充。我希望这些补充可以对小鲁的进一步研究和听众理解小鲁的发言有一点价值和意义。
我的发言的主标题是“历史不会‘熔断’”,副标题则是“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九十年后的启示”。在这里我使用了“熔断”这个概念,因为进入三月份之后,美国股市多次发生“熔断”,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风景线”。但是,历史从来是持续的,不可能发生“熔断”。
我的发言涉及以下五个问题:(1)精确化理解“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时段;(2)1929年到1937年影响世界的三个历史人物;(3)从危机到新政的博弈主体及新的社会平衡;(4)大萧条和新政对中国致命性的影响;(5)结论。
为了让各位对发生在90年前那场大萧条更有场景感觉,我在这里引用熊彼特在当时所说的一句话:“人们感到脚下的大地尽在崩溃。”。熊彼特当时已经相当成熟,他的这句话不仅是对那个时刻的一种概括,而且至今还是震撼人心。
一、 “大 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精确时段
理解和认知九十年前大箫条的发生和新政的历史背景,首先需要对当时美国的真实经济做一个简短的回顾。1920年代的美国,经济几乎市场笼罩在亢奋和繁荣的气氛之下。1920年代的美国人口是1.23亿,汽车、无线电和电冰箱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以汽车为例,1929年的美国民众拥有的汽车是2300万辆,如果每6个人乘坐一辆汽车,那么可以将全体美国美国民众载上公路。应该说,1920年代的美国,是工业化获得全方位发展、消费主义形成、信贷经济兴起的时代,是人类第一次体会到工业化带来丰富物质产品的时代。这就难怪,为什么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直到危机爆发之前,没有人能够预见到危机可能爆发。
后人一直寻求1929年大萧条背后的深刻原因。例如,美国在1920年代实施货币宽松政策是重要原因。其实,造成当时美国M2急剧增长的原因很多。如果将历史镜头拉大拉远,就会发现:当时美国的工业化过程并没有完成,美国也没有完成从一个半货币化的国家向货币化国家的转型,现代信用制度尚未完备。所以,就美国内在需求分析,1920年代M2的急剧增长是必要的,有助于美国的加速投资,实现工业化,并有助于货币化转型和建立现代信用制度。
现在回到大萧条和新政的精确时段:从1929年10月24日的那个黑色的星期四开始,到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星期六)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属于“大萧条”时期;从1933年3月4日(星期六)至罗斯福1937年1月20日(星期三)第二次就任美国总统,属于所谓“新政”时期。所以,从大萧条到罗斯福新政前后是七年时间。
值得指出的是,在罗斯福新政实施之前,美国事实上已经开始了还没有罗斯福的罗斯福新政,应该从1931年到1932年就开始了。那时的美国总统是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1874-1964)。因此,广义的新政和罗斯福新政是有差异的,新政和箫条是有交叉时间点的。
我为什么如此追究从大萧条到新政的精确时段?是希望人们将大萧条到新政时段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更大背景下,这两次世界大战是理解大萧条和新政的历史坐标。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爆发到1919年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年9月爆发到1945年5月结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时间巧合:1929年的大萧条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中间点。如果将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在罗斯福实行新政之前,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已经开始。
简言之,我是主张在大历史、大世界格局背景下来理解大萧条和新政的。大萧条和新政的讨论,不可以与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相分离。恰恰相反,只有将两次大战因素纳入,大萧条和新政的复杂原因方可以有所头绪。导致1929年美国箫条的真正核心原因,其实是美国本身的工业化速度和世界一战后重建之间,发生了经济资源错配,更严重的是经济资源与政治资源的错配。最严重的是,进入1920年代的美国工业化,一方面需要世界市场,需要欧洲国家成为受益者,特别是缓和德国的全面危机;另一方面,美国逐渐与战后新格局脱钩,走向了孤立主义,中断了美国走向欧洲和走向世界,全球化来分享美国工业化成果的历史时期。这就导致了小鲁所说的问题,美国急剧增加的货币供给,急剧增加的资本过剩,急剧增加的产能,在美国本土之内难以得以消化,最终换发了所谓“过剩性”危机和萧条。
总之,发生于两场战争中间点的箫条,仅仅通过美国自身的原因加以解释是不够的。1920年代美国的孤立主义是形成大萧条的直接的,甚至是根本性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显然吸取了这个历史教训。
二、1929年到1937年影响世界的三个历史人物
1929年到1937年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十年。其中包括了大萧条和新政时期。在这十年间,有三个历史性人物对20世纪后来的走向发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这三个历史性人物就是:罗斯福、希特勒和斯大林。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主导的“放任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终结,发源于美国的大萧条,将这三为历史人物推向世界舞台,通过美国、德国和苏联三个国家,创造了三种经济制度模式和三种社会转型方向。
第一,罗斯福“新政”模式。罗斯福之前的胡佛总统,不是没有意识到美国大萧条的严重性和内在主要成因,只是错过了挽救大箫条的最佳时机。当他开始行动的时候,民众特别是产业工人失去了耐心,进而丧失了中产阶级和精英的支持。但是,胡佛确实开启了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政”。历史将机会给了民主党,给了前纽约州长罗斯福机会。罗斯福最擅长的是利用了1920年代兴起的有线广播网,让全国民众直接听到他的主张。那个时候美国的广播电台和广播已经完全普及。罗斯福直接向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宣战,换取了产业工人、农场主和底民众的理解与支持。顺便请各位注意美国总统选举与媒体进步休戚相关。1960年代的肯尼迪,是通过电视网当选的美国总统;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玛依赖的是互联网;之后的川普靠的是推特。
第二,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也称之为“民族社会主义”模式。在这个时期,历史上的时间有非常多的巧合。罗斯福第一次入主白宫的时间是1933年3月;在德国,86岁兴登堡把权力交给希特勒的时间是1933年1月20日。之后,德国议会授予希特勒无限权力是1933年3月。希特勒提出了“国家社会主义”,宣称回复德国一战之前的繁荣,让每一个德国的劳动者获得就业,基本社会保障,减少贫富差别,都拥有房子、汽车、冰箱,甚至获得海外度假的机会。
第三,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列宁去世后的第三年,苏共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决议苏联从1928年至1933年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此,斯大林与1929年彻底废弃了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实行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通过国家力量,在短时期内建立起对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基础,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国改变成为一个工业国。
以上三个模式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随着第三帝国的覆灭和终结;斯大林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因为前苏联和东欧经济改革,特别是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被新的经济模式所替代;唯有罗斯福新政的“遗产”持续影响了美国战后的经济制度演变。
比较美国新政和斯大林计划经济,最经典的案例是比较两个水坝或者水电站:其一,前苏联于1929年至1933年建设和完成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地点在乌克兰。在二战中,这里发生过惨烈的战争。其二,美国于1931年建设,至1936年完工的胡佛水坝,地点在内华达州及亚利桑那州的西北部交界处。
后来,还有1960年代的埃及阿斯水电站,以及19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建成的中国三峡水坝。这四个水电站具有强烈的国家和制度的象征意义。
3.从危机到新政的“博弈”主体及新的社会平衡
美国从大萧条到新政的全过程,没有发生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冲突,更没有流血性动乱和政权更迭的危险。但是,从大萧条到新政过程中,并非没有社会不同力量的“博弈”。
回过头来看,在这个历史特殊时期,“博弈”的主体包括:(1)罗斯福代表的政府与国家,以及背后的民主党。(2)Corporation,以及基于Corporation的工业家、企业家和银行家联盟。(3)产业工人及广大蓝领阶层。(4)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其中,罗斯福的作用是至关紧要的,其“新政”的成功之处是避免了因为大萧条导致的阶级对立演变为社会动乱,以致发生制度危机和政权危机。罗斯福创造了不同社会力量“博弈”规则。例如,1933年的《银行法》,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和《瓦格纳法案》,都属于所谓的“博弈”规则。最终,罗斯福实现了由政府、Corporation和工会三极构成的新的社会平衡。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自新政开始,一方面,Corporation 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美国进入 corporatestate 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美国工会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见下图:
与上述平衡对应的是全社会的税收资源,福利资源,企业利润资源分配的调整。经过罗斯福新政,美国所达到的新的社会平衡有助于美国实现了工业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互动,奠定了美国战后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
4.大萧条和新政对中国的致命影响
1927年,南京民国政府取代北洋政府,中华民国进入建立现代国家和新的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但是,仅仅两年之后,美国发生大萧条,继而世界性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中国,并且对中国发生致命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美国大萧条于1930年春天传导到日本,日本对外贸易剧减,这对于高度依赖国外市场的日本经济打击极大。其后果是发生全面经济危机:企业倒闭、失业爆增、农民破产、国内物价、股票下跌。因为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治危机,导致法酉斯主义在日本的成型和蔓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六年之后的“七七事变”开启了为期八年的“中日战争”。
在经济方面,因为中国货币制度是以白银为主体的“银两制度”,形成了缓冲大萧条冲击的短期“防火墙”。但是,最终在世界危机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中国政府不得不在1933年“废两改元”,接着针对罗斯福政府1934年公布的《白银收购法案》,为了挽救白银外流,又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制度,实施法币改革。
而在大萧条席卷美国和欧洲的1929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转折年。这年秋天,不满36周岁的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词中,发出 “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用“万里霜”描述他当时真实的心境。到了冬天,毛泽东主持红四军工作,并福建召开著名的“古田会议”, 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从此,中国共产党成为拥有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武装力量。仅仅二十年之后,中国共产党获得全国政权。
5.结论
九十年之后,我对于大萧条和新政的历史地位有六点终结:(1)终结了金本位制度,全方位走向信用货币制度,奠定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制度的历史性前提。(2)自由主义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结束,美国成为了corporate state。(3)凯恩斯主义替代了新古典主义,成为了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主流。(4)挽救了资本主义,推动了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5)彻底改变了地缘政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爆发提供了重要历史条件。(6)在全球范围内奠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谢谢大家。
作者2020年3月29日修订于北京
来源:数字资产研究院CIDA
发布人:花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