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来源:链客TALK
2020年,区块链行业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众多咨询机构预测区块链将有更多应用会落地,同时区块链技术也会有更多突破。为了回答2020年区块链向何处去这个问题,我们综合了众多咨询机构的结论,力图描述一个2020年真实的区块行产业模型。
2020年区块链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2019年区块链产业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还要回望一下2019年国内区块链产业的基础。
由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指导,互链脉搏、互链脉搏研究院出品了《2019中国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发展报告》。报告对国内区块链产业的技术基础进行了总结。
报告显示,28个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中,六成底层技术平台运营时间不足2年。其中原生区块链公司占比最高,占比近七成,有9个底层技术平台由大型科技公司搭建,并且已有7家科技公司已将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发展定位为核心战略。
从研发投入来看,三成公司年研发投入达千万元以上,其中每年研发投入1000—2000万元的公司最多,大型科技公司具有绝对的资金和人才优势。研发人员规模方面,研发团队超百人规模的有4家,研发人员超50人以上的公司占比约三成。
架构原创性方面,近八成平台声称其底层架构为自主研发,但其中有相当数量平台的底层实为改进的Fabric架构。
在专利方面,五成底层技术平台申请专利均超过50个,专利数量在10—50个区间的公司最多,占比约32%。
在性能突破方面,近五成平台的总吞吐量过万,其中有3个平台的总吞吐量可以达到百万级别。交易确认速度大大提升,多数平台都能做到秒级确认甚至毫秒级确认。
国内交易隐私保护欠缺,九成平台都支持隐私保护,从身份安全、访问控制、隐私保护以及防攻击层面提高安全性,但仅有4个平台有针对链上交易的隐私保护措施。
由此不难看出,国内区块链技术在2019年已经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为2020年的突破做好了准备。
从技术层面,区块链的数据可追踪性、数据不可篡改性这两个技术特点的应用最为普遍;行业中以私有链和联盟链的率先应用为主。
金融机构区块链投入呈逐年增长态势,预计至2022年,中国金融机构区块链技术投入将达92.7亿元,中国银行、保险、资管的区块链投入增速将分别达到61.8%、27.3%、66.7%。
此外,《2019中国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发展报告》指出,落地应用聚焦三大领域,近七成平台落地项目超过3个以上的应用领域,金融、政务与贸易物流领域成兵家必争之地。
由此不难想见,除了金融行业,区块链应用最有可能在政务与贸易物流领域成功。此外,财会领域、医疗领域也是区块链应用潜力巨大的领域。
从事区块链的项目,无论是公链还是联盟链,大都是有平台理想的——希望自己做的一套区块链系统,能够成为全球、全国、全市、全行业使用的基础设施。在这个平台上的应用,使用了这个平台的资源,要进行付费。这其实是一个朴实的商业模式:“此路是我开,留下买路钱。”
然而,在博弈过程中,区块链技术提供方渐渐失去了话语权,用链的企业或者机构更希望这个平台是自己建,后者拥有支持区块链应用更多的资源,而且是经过传统商业社会竞争留下的独特资源,相比而言,基础的区块链开发似乎没那么稀缺,况且甲方决策层并不能鉴别什么样的区块链是好的。于是区块链技术公司也渐渐成为区块链“外包”公司。
成为“外包”意味着,区块链公司实现不了网络化带来的指数增长,只能一个单接一个单,依靠“劳动力”实现线性增长。
赛迪(青岛)区块链研究院发布《区块链人才发展报告(2018—2019)》。报告指出,在区块链高校人才供给方面,《报告》提到,排名前十的高校人才存量北京占比50%,区块链人才存量较强;以北京为辐射中心的京津冀地区人才存量充足。
据《报告》显示,区块链人才供给规模总体趋势趋于稳定。区块链人才供给端求职者性别分布男性比例占比高于女性,且从2018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三季度,男性占比几乎是女性占比的近2倍,且占比基本保持不变。
《报告》指出,我国区块链产业人才发展存在4个问题:1.区块链人才需求缺口较大;2.区块链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发人员供不应求;3.区块链人才供需关系不对称;4.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方向不明确。
针对以上问题,《报告》提出了我国区块链产业人才发展的4点建议:1.强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2.多方共建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机制;3.改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供需平衡;4.优化区块链人才发展环境。
来源:链客TALK
发布人:杨瑶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