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文章转载来源:RWA研究院
2025年10月27日,日本金融科技公司JPYC Inc.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按下启动键,宣告全球首个依据《支付服务法》正式注册的合规日元稳定币——JPYC上线运营。同一时间,中国香港金管局的审牌团队仍在逐页审核《稳定币条例》的首批申请,而在新加坡莱佛士坊,金融管理局(MAS)官员正在主持一场闭门会议,讨论“项目Guardian”下稳定币跨境清算的最新成果。
三地看似割裂的瞬间,实际上构成了亚洲稳定币竞赛的三张面孔:日本的制度狂奔、香港的监管试验、新加坡的技术理性。它们折射出同一个时代命题——在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亚洲各经济体如何平衡创新与主权、开放与稳健。
在这场以“稳定币”为载体的金融变革中,真正的较量并不止于技术路线,而是关乎货币主权的延展、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再分配,以及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时代下,谁能率先构建出可复制的“数字清算新秩序”。

一、日本:国家战略下的“双轨狂奔”
日本是亚洲最早系统化监管稳定币的国家。早在2023年,日本国会通过《支付服务法》修订案,将“稳定币”正式纳入“电子支付工具”范畴,明确要求发行方必须取得资金转移服务牌照,储备资产须以现金或国债形式全额托管,并接受金融厅(FSA)的审查。根据彭博社2023年6月报道,这一法案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合规化手段,引导私人部门进入数字货币创新领域”,形成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互补的双轨机制。
1.JPYC的制度样本
JPYC Inc.的推出是日本监管框架落地的首个成功案例。该公司在获得金融厅批准后,于2025年10月27日推出锚定日元的稳定币JPYC,储备资产全部由日本国债和银行存款支持,并由三菱UFJ信托银行担任托管机构。根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JPYC的发行与赎回必须经过实名验证,用户可通过专属平台JPYC EX进行兑换,平台采取零手续费政策,通过利息差实现收益。JPYC计划在三年内实现10万亿日元的流通市值,这一规模相当于目前全球稳定币市场总量的约三分之一。
金融厅在批复中指出,JPYC的创新意义在于其资产透明度与链上审计机制的结合。发行方需每日披露储备资产明细,并接受第三方审计机构定期验证。这种高频审计模式被视为“亚洲合规稳定币的可复制模板”。不过,分析人士普遍认为,JPYC能否真正形成市场竞争力,仍取决于其跨境支付落地能力与企业端采纳度。
2. 银行“国家队”的联合突围
JPYC并非日本市场的唯一参与者。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UFG)主导的Progmat平台,正推动日元稳定币的机构化发行。根据路透社2025年7月报道,MUFG、三井住友银行(SMBC)与瑞穗银行已宣布将在2025年底前联合推出面向企业的稳定币,主要用于跨境结算与供应链金融场景。三菱UFJ信托银行总裁岩田匡平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Progmat旨在“为企业提供在国际贸易中低成本结算的数字货币解决方案”,并计划与新加坡、香港的金融机构开展互通试点。
日本央行(BOJ)则在官方报告中表达了支持态度。根据2025年5月发布的《支付与结算报告》,央行认为私人稳定币有助于推动日本从现金密集型经济向数字化支付社会过渡。报告同时指出,私人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功能并非替代,而是互补关系——前者强化市场创新,后者确保系统性安全。这一观点体现出日本监管部门的“共存思维”,也是其区别于欧美监管模式的重要特征。
3.技术挑战与文化惯性
尽管政策环境日益完善,日本社会的现金文化依然根深蒂固。根据日本总务省2024年的统计,日本无现金支付比例为43%,明显低于中国的86%与韩国的77%。许多消费者仍偏好现金交易,以维持匿名性与熟悉的支付习惯。此外,企业端对区块链系统的安全性与成本可控性仍存疑虑。东京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若要实现大规模应用,稳定币需在交易效率、隐私保护与用户体验上全面优于现有支付系统,否则难以突破传统金融体系的壁垒。
二、香港:在“试验场”与“安全阀”之间
香港通过系统性立法构建了颇具特色的稳定币监管框架。2025年6月发布的《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将"虚拟资产"一词正式更替为"数字资产",标志着监管逻辑从风险防控向生态建设的根本转变。随后于8月1日生效的《稳定币条例》确立了六大监管支柱,包括储备资产100%优质流动性支持、强制赎回机制、2500万港元最低资本要求等。根据香港金管局10月初发布的《稳定币监管进展报告》,截至2025年9月底,已收到36份牌照申请,显示出市场对香港制度的积极响应。
香港稳定币监管的特色在于其链上监管创新。金管局7月修订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打击洗钱及恐怖融资指引》,要求持牌机构建立链上交易监控系统,对非托管钱包实施风险为本的管理措施。这一设计既回应了跨境洗钱风险,又避免过度压制技术创新,体现了香港在监管弹性与执行力间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稳定币制度与RWA发展形成了监管协同。在香港交易所推进的"数字资产结算通道计划"中,合规稳定币被设计为代币化资产的清算媒介,这种制度联动有助于构建完整的数字资产生态。

然而,香港的稳定币发展面临特殊挑战。根据《金融时报》2025年10月的报道,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网信办指示蚂蚁集团、京东等企业暂停在港稳定币发行计划。这一干预反映了中央政府对"私人铸币权"的深度关切,以及对数字人民币战略地位的维护。此前,蚂蚁集团已申请"ANTCOIN"商标,京东也寻求海外牌照开展跨境B2B支付,但内地监管机构显然将其视为对货币主权的潜在挑战。这一事件凸显了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推动金融创新时面临的特殊边界,也预示着香港可能走向"可控创新"的发展路径,即允许持牌金融机构在港发行稳定币,但须与官方清算体系挂钩。
三、新加坡:技术理性与合规开放的双重路径
相较于日本的制度推进与香港的监管试验,新加坡的稳定币战略更像是一场“精准工程”——以合规为底、以技术为核。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2024年8月正式发布《稳定币监管框架》,明确规定仅限于锚定单一法定货币的稳定币可申请牌照,并要求100%储备资产由同币种现金或短期国债构成。根据新加坡《商业时报》报道,MAS的目标在于“确保稳定币既具备创新属性,又不破坏金融体系稳定”。

目前,Circle与Paxos已成为首批获批的全球性发行方,分别推出锚定新元的USDC-SGD与Paxos SGD(PSGD)。根据MAS 2025年10月的市场通报,两者合计流通量已突破5亿新元,主要用于机构间结算与DeFi场景支付。MAS副总裁陈庆文在采访中指出,新加坡的政策关键在于“稳中求新”——通过监管沙盒、跨链试点与CBDC实验并行,形成渐进式监管创新机制。
1.“项目Guardian”与机构生态
新加坡的竞争力在于其机构协同机制。根据路透社2025年7月报道,“项目Guardian”由MAS牵头,联合星展银行(DBS)、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淡马锡控股及摩根大通,共同探索代币化资产清算与跨境支付。该项目的最新阶段(Phase IV)重点测试锚定新元稳定币在外汇即期结算中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交易结算时间从传统SWIFT模式的2天缩短至数秒。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将稳定币视为“去中心化金融的制度入口”。MAS在2025年发布的《未来金融报告》中指出,稳定币、RWA与去中心化结算的结合,将成为新加坡保持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关键变量。政府通过“开放银行+区块链”的模式,鼓励持牌机构参与公共链实验,同时强化储备审计和消费者保护机制。
2.区域枢纽的战略雄心
新加坡并不追求成为“亚洲版USDC”,而是着眼于成为区域金融数据与结算枢纽。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2025年9月报告显示,新加坡正推动“跨境稳定币标准互认机制”,计划与日本、香港、阿联酋建立合规互通框架。这意味着未来稳定币可能在东亚—东南亚贸易中充当区域清算桥梁,为新加坡输出其监管标准与金融基础设施。
业内专家认为,这种路径不同于日本的“主权化推进”与香港的“制度实验”,而是一种“区域中立”战略——以合规技术为出口,强化新加坡在多边数字金融体系中的协调角色。
四、亚洲格局与全球坐标下的竞争态势
将亚洲稳定币发展放入全球框架中审视,可更清晰看出其制度分化。欧盟2024年全面实施的MiCA(加密资产市场)法案,将稳定币分为“电子货币代币”与“资产参考代币”两类,其严格的流动性比例和地域限制成为香港与新加坡设计的重要参考。美国则呈现州—联邦双层监管结构,纽约州金融服务局(NYDFS)制定的稳定币合规要求(包括100%储备资产、月度审计与赎回保障)与日本的《支付服务法》有着相似逻辑。
国际清算银行(BIS)2025年度报告指出,亚洲稳定币市场年交易量已达2.4万亿美元,增长率超过全球平均的两倍。美元稳定币仍占全球市场99%,但随着日元、港元与新元稳定币的制度化推进,亚洲在全球结算网络中的权重显著提升。RWA代币化市场的扩张也进一步放大了稳定币的基础设施价值,日本的Progmat、香港的数字资产通道、新加坡的Guardian形成了亚洲“三极模型”,共同推动现实资产数字化的可结算化转型。
五、技术融合与监管协同的路径选择
未来三至五年,亚洲稳定币格局将围绕三条主线演进:
第一,监管互认的区域化。 日本与新加坡可能通过双边监管沙盒实现标准互通,而香港则尝试以港元稳定币作为区域结算媒介,与东盟市场建立技术兼容框架。
第二,CBDC与稳定币的功能融合。 稳定币正在成为各国央行探索跨境支付的“技术缓冲层”。日本央行、MAS与香港金管局均在研究如何实现CBDC与稳定币的链上互操作。
第三,RWA驱动的应用深化。 稳定币将成为代币化债券、碳信用、供应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清算工具,推动真实经济与区块链金融的融合。
具体到各国发展路径,日本若实现其设定的3年内10万亿日元流通目标,可能成为亚洲版的USDC,在区域贸易结算中发挥重要作用。香港稳定币若获得东盟国家银行认可,可能改变现有的跨境清算体系格局。这些潜在发展将重塑亚洲乃至全球的数字金融权力格局,也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六、温差地图背后的战略逻辑
亚洲稳定币的“三张面孔”揭示出不同的制度温度:日本以立法护航创新,新加坡以技术校准风险,香港则在监管灰度中寻找突破口。三者的差异并非竞争的终点,而是区域金融体系多样化的表现。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稳定币不仅是支付工具的革新,更是数字主权的战略载体。日本通过稳定币强化日元在区域贸易中的结算影响力,新加坡以跨链互通打造金融基础设施标准,而香港则尝试以制度透明与国际合规吸引全球资本。
在未来五年内,亚洲稳定币格局的竞争将继续深化,日本或成为“监管驱动型创新”的典范;新加坡有望成为“技术标准输出国”;香港则可能凭借“制度中介”角色重新定义国际金融中心的数字形态。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速度,而是各国在制度、技术与信任体系三者之间找到的平衡。
稳定币竞赛的背后,是亚洲金融格局的一次深层重构。
日本的狂奔、新加坡的理性、香港的探索,构成了一幅金融变革的“温差地图”。在这一地图上,没有绝对的快与慢,只有制度自信与战略定力的不同节奏。
未来,当数字资产不再只是虚拟符号,而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真实底层时,亚洲的稳定币实验,或许正在书写新一轮全球金融秩序的前奏。
部分资料的文章来源:
·《原子级合规洗牌:京东、蚂蚁退出/香港稳定币走向银行时代》
·《日本推出首个与日元挂钩的稳定币》
·《全球首个日元稳定币来了!日本初创公司JPYC计划三年发行万亿规模》
作者:梁宇 编审:赵一丹
关于【RWA研究院】
RWA研究院由多位资深金融家、Web3从业者、产业创新者及技术专家联合发起,于2024年6月25日在香港正式发布(全称:RWA Research Institute,简写:RWARI)。
作为国际上最早成立的专业RWA研究机构之一,RWA研究院专注于现实世界资产(Real World Assets,简称RWA)领域,致力于推动传统金融资产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研究院为投资者与企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促进实物资产的数字化与代币化,搭建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之间的桥梁。
RWA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结合政策研究、标准制定与生态共建,助力企业实现资产数字化转型,为全球合规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战略协同。未来,研究院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联合国际机构举办全球产业峰会,探索多领域应用场景,为高质量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5月,RWA研究院联合中国搜索、中电数字场景科技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发起成立“中国RWA产业智库”,聚焦资产数字化领域的全球合规化发展。智库通过三大核心方向赋能实体经济:一是牵头编制《RWA项目评价标准》等国际协作规范;二是构建“资产上链一跨境流通一全球交易”数字化服务链,融合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三是以香港、深圳为枢纽搭建跨境合规通道,推动绿色金融与跨境投融资创新。同时,智库依托“双链融合架构”(国家级联盟链与跨链协议协同机制)强化技术自主性与数据安全,深化跨境协作与合规治理。


往期推荐 ·
来源:RWA研究院
发布人:maizi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