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全球加密资产监管进入深水区:规则重构与战略博弈

转载
11 小时前
3643

文章转载来源:RWA研究院

2025年9月,据英国财政部官网一则消息引发了全球关注,美国和英国宣布成立“跨大西洋未来市场工作组”,旨在协调数字资产监管框架。这一举措标志着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正试图从各自为政走向协同治理。


与此同时,市场上有观点认为,内地监管机构可能会对券商在香港的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业务保持关注,以防范潜在风险。而根据《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消息,澳大利亚交易报告和分析中心则责令币安澳大利亚接受反洗钱审计。


这些动态共同勾勒出当前全球加密资产监管的焦点:主要经济体加速监管协调,同时对创新业务保持审慎。



一、 全球监管格局:从碎片化到战略协同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24年度报告,并结合CoinMarketCap等市场数据观察,全球加密资产市场在2024年至2025年初持续增长,总市值突破2.5万亿美元,用户基础不断扩大。加密资产已从边缘走向主流,其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影响迫使监管机构加快行动。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23年7月发布加密资产国际监管框架,提出“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监管”原则。这一原则正成为全球监管协调的基石。


(一)全球主要监管模式的形成


 1.美国:三大法案与制度输出


  美国监管框架以立法和机构执行相结合为特点。三大关键法案形成了立体监管:

  • 《GENIUS法案》:确立稳定币发行和管理规则,限制支付利息或收益,强调银行和合格托管人角色。

  • 《CLARITY法案》:解决证券型代币与商品型代币的界定问题,为SEC与CFTC监管边界提供法律清晰度。

  • 《反CBDC监控国家法案》:禁止美联储发行零售层面的央行数字货币,保护个人隐私和防止政府过度监控。


SEC负责证券型代币与交易所监管,CFTC负责商品型代币和衍生品监管,两者形成分工互补。整体逻辑是:支付工具—市场结构—货币主权三维并行,构建美国对加密和RWA监管的“立体三角”。


2.欧盟:体系化监管与MiCA


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条例》(MiCA)自2024年12月正式适用,建立了覆盖发行主体与服务提供商的全周期管理框架。MiCA通过三类代币的精细化分类,实现从发行到交易全链条监管。欧盟正从技术中性原则转向风险为本的监管模式,力求在金融创新与安全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3.中东:以阿联酋为引领的实验性金融枢纽


在中东地区,加密资产监管的核心特征是以阿联酋(特别是迪拜)为引领的“主动拥抱与精准立法”模式。为了摆脱石油依赖、抢占全球数字资产制高点,阿联酋构建了多层次的前沿监管框架,其标志性举措是在迪拜设立虚拟资产监管局(VARA),实施专属于虚拟资产的专项法律。


这一模式核心在于精准平衡“创新友好”与“风险防控”:一方面通过发放牌照、明确规则吸引全球顶尖企业与资本入驻;另一方面严格遵循OECD标准,加入加密货币透明度框架(CARF),严厉打击无牌运营。阿联酋的实践不仅为区域内的沙特、巴林等国提供范式,也清晰地向世界传达中东意图从“能源中心”转型为“数字资产枢纽”的战略雄心。



(二)亚洲国家与地区的监管路径


亚洲在加密资产监管上展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生态,每个市场的制度安排都深受其金融战略定位、风险偏好及国际竞争格局的影响。


1.中国的抉择:从防御到战略参与


中国对加密资产交易的严格管控,在特定阶段有效维护了金融稳定。然而,在全球主要司法辖区积极布局下一代数字金融规则的当下,单纯的防御性策略可能意味着放弃未来的话语权。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正积极探索虚拟资产牌照管理。香港证监会要求虚拟资产交易平台需获得相关牌照方可合规运营,并探索与新加坡、迪拜等金融中心在监管沙盒方面的合作可能性。香港证监会已建立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VASP)牌照制度,要求所有面向散户的交易平台必须合规持牌。2025年,多家本地与国际机构已获批进入监管沙盒,其中包括部分RWA代币化试点。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在推进“Ensemble”项目,探索债券、基金等代币化资产的跨境结算机制,并与新加坡、迪拜等市场保持积极对话。这使得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成为中国参与全球规则博弈的重要窗口。


内地虽禁止加密交易,但在区块链技术应用层面并未停滞。同时,中国证监会2025年的工作重点明确指向“加强资本市场重点领域监管,维护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切实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这体现了当前阶段审慎推进、筑牢制度根基的监管思路。


2.新加坡:从沙盒到普惠化的代币化先锋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通过“Project Guardian”不断推动机构代币化试点。2025年9月,MAS放行REITs直接上链交易,并将零售投资门槛从5000新元下调至10美元,这被视为一次颠覆性突破。监管层的核心逻辑是利用沙盒机制,让创新在可控范围内成长,再逐步推向普惠市场。



3.日本:金融资产化的监管重分类


日本金融厅(FSA)正在评估将加密资产从“支付工具”重新界定为“金融资产”,这一转变意味着未来加密资产或将被纳入更严格的金融法体系。日本大型金融集团,如三菱UFJ信托银行,已在稳定币与代币化债券领域展开布局。日本的监管路径呈现出“谨慎但前瞻”的特点,力求在保护投资者和推动金融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4.韩国:法律框架的成型与投资者保护


韩国在2025年初正式实施《虚拟资产用户保护法》,明确交易所的资本金要求、冷钱包存储比例及赔偿责任。与此同时,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正研究RWA代币化的应用场景,部分机构已申请试点代币化债券。韩国的监管基调是“防风险优先”,但同时鼓励本土财阀与国际平台在合规前提下推动产品创新。


5.泰国:税收优惠与代币化债券试点


泰国财政部和央行在2024-2025年持续提供合规加密交易的税收减免,旨在吸引更多合规平台落地。泰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批准了首批基于房地产和债券的代币化产品试点,使泰国在东南亚的竞争格局中占据先发优势。


6.越南:从谨慎观望到制度探索


越南目前仍禁止加密货币作为支付工具,但越南央行和科技部已在2025年成立“数字金融研究工作组”,评估代币化债券和国家预算上链的可行性。越南证券委员会(SSC)正在研讨监管沙盒制度,部分本地科技企业已与政府展开RWA相关测试合作。由于越南拥有庞大的区块链开发者群体,政策走向将直接影响其在东南亚的竞争地位。


7.东南亚其他市场:政策试点与多点突破


菲律宾正推动国家预算上链法案,若落地将成为全球首个RWA政府预算管理案例。印尼央行则在推进“数字卢比”计划,并对加密交易所实施严格牌照管理。不同国家的多样化探索,使东南亚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监管试验场之一。



二、结构性挑战:DeFi与RWA的监管困境



当前监管面临的根本性挑战,源于传统框架与加密世界核心形态的结构性冲突。


(一)DeFi的“无主”困境


监管依赖于可识别的法律实体(如银行、券商),而真正的DeFi协议由代码和社区治理驱动,常以DAO形式存在,是“无主”的。早在2023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就对去中心化自治组织Ooki DAO提起诉讼并胜诉,首次成功地将一个无明确法律实体的DAO认定为“非法人协会”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RWA的法律桥梁与合规成本


RWA代币化(如房地产、债券)的核心并非技术问题,而是法律问题。如何确保链上代币代表不可篡改的链下法律权益?这需要搭建复杂的“法律桥梁”,通常涉及特殊目的载体(SPV)、受信任的托管方和清晰的法律协议。


以贝莱德BUIDL基金为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一个完全符合美国证券法的合规结构。高企的合规成本使得RWA目前仍主要面向机构,实现普惠金融仍面临巨大障碍。市场上亦有观点认为,监管机构对这类跨境创新业务普遍保持高度关注。



三、 跨境监管合作新趋势



加密资产的跨境属性,使单一司法管辖区的监管难以覆盖全部风险。2025年,跨境监管合作正逐渐从碎片化探索走向体系化建设。


(一)英美“双边协调”:跨大西洋未来市场工作组


2025年9月,美国与英国财政部宣布成立“跨大西洋未来市场工作组”,目标是推动监管框架的互操作性。具体任务包括建立跨境信息共享机制、探索稳定币与RWA的跨境合规路径,以及统一反洗钱与制裁标准。这一机制被解读为美英试图在数字金融全球治理中形成“规则输出”的双核。



(二)区域联盟的制度化探索


 欧盟已通过MiCA实现27国统一规则,并与瑞士、英国探讨互认机制。亚洲则出现多层次合作:

  • 东盟在2025年金融部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上,将“跨境支付与数字资产合规”列入正式议题,意在推动区域内的最低监管标准。

  • 中东则依托阿联酋与沙特牵头的监管对话,推动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内部的数字资产协调机制。


(三)国际组织的多边协调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与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持续推动全球统一监管原则。国际清算银行(BIS)则通过创新枢纽牵头多国央行合作,其中mBridge项目尤为典型,参与方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泰国与阿联酋央行,重点探索跨境批发CBDC与代币化资产的结算互通。


(四)技术驱动的跨境合规


值得注意的是,跨境监管合作不仅停留在制度层面,也逐渐走向技术解决方案。例如,部分国际审计与合规机构正在研发基于区块链的实时交易监测系统,用于满足不同司法辖区的合规报告要求。这类“技术合规”有望成为未来跨境合作的关键抓手。



四、 未来展望:2025-2026关键窗口期



未来几年将是全球加密资产监管成型的关键窗口期。随着英美工作组提出建议,以及欧盟MiCA的全面实施,全球加密监管的标准将逐渐清晰。


监管机构将面临持续挑战: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不扼杀创新?监管沙盒等灵活监管工具将得到更广泛应用。新加坡金管局通过“Project Guardian”等计划为创新提供安全空间,便是平衡两者的一种尝试。


全球加密监管正从零散应对走向系统规划。各国监管机构在2025-2026年间的决策,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字金融的基本规则。


国际清算银行报告指出,那些能在风险防控与创新激励间找到平衡点的司法辖区,将在新一轮数字金融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加密资产监管,已成为各国在数字化时代金融主权竞争中的重要议题。


作者:梁宇   编审:赵一丹


关于【RWA研究院】


RWA研究院由多位资深金融家、Web3从业者、产业创新者及技术专家联合发起,于2024年6月25日在香港正式发布(全称:RWA Research Institute,简写:RWARI)。


作为国际上最早成立的专业RWA研究机构之一,RWA研究院专注于现实世界资产(Real World Assets,简称RWA)领域,致力于推动传统金融资产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研究院为投资者与企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促进实物资产的数字化与代币化,搭建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之间的桥梁。


RWA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结合政策研究、标准制定与生态共建,助力企业实现资产数字化转型,为全球合规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战略协同。未来,研究院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联合国际机构举办全球产业峰会,探索多领域应用场景,为高质量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5月,RWA研究院联合中国搜索、中电数字场景科技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发起成立“中国RWA产业智库”,聚焦资产数字化领域的全球合规化发展。智库通过三大核心方向赋能实体经济:一是牵头编制《RWA项目评价标准》等国际协作规范;二是构建“资产上链一跨境流通一全球交易”数字化服务链,融合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三是以香港、深圳为枢纽搭建跨境合规通道,推动绿色金融与跨境投融资创新。同时,智库依托“双链融合架构”(国家级联盟链与跨链协议协同机制)强化技术自主性与数据安全,深化跨境协作与合规治理。



 往期推荐 ·


RWA研究院声明

亚洲双城记:香港与新加坡的RWA赛道角逐

数字资产财库(DAT)新型企业范式的战略分析(下)

数字资产财库(DAT)新型企业范式的战略分析(中)

数字资产财库(DAT)新型企业范式的战略分析(上)

64x64

霍震宇先生严正声明

App打开
64x64

合力擘画行业新篇:ABGA、ME与ICC携手举办InnoBlock2025

App打开
64x64

什么样的区块链公司才值得投资?

App打开
更 火 的 区 块 链 资 讯
分享自火讯财经-长按识别快讯真伪
长按图片转发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