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文章转载来源:AGIing
原文来源:新智元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生成
今年,被网友戏称为「奶奶漏洞」的大语言模型「越狱」方法,可以说是火了火。
简单来说,对于那些会被义正言辞拒绝的需求,包装一下话术,比如让ChatGPT「扮演已经过世的祖母」,它大概率就会满足你了。
不过,随着服务提供商不断地更新和强化安全措施,越狱攻击的难度也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由于这些聊天机器人多作为一个「黑箱」存在,使得外部安全分析人员在评估和理解这些模型的决策过程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方面面临巨大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南洋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首次使用自动生成的提示词成功「破解」了多家大厂的LLM,目的是揭示模型在运行时可能的安全缺陷,以便采取更精确和高效的安全措施。
目前,该研究已被全球四大安全顶级会议之一的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安全研讨会(NDSS)接收。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307.08715
项目链接:https://sites.google.com/view/ndss-masterkey
用魔法打败魔法:全自动「越狱」聊天机器人
首先,作者通过一项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越狱攻击可能带来的隐患以及现行的防御手段。比如,LLM聊天机器人的服务商所制定的使用规范。
经过调查,作者发现,包括OpenAI、Google Bard、Bing Chat和Ernie在内的4家主要的LLM聊天机器人提供商都设有限制,禁止输出以下4种信息:违法信息、有害内容、侵犯权利的内容以及成人内容。
第二个实证研究问题关注的是商业LLM聊天机器人所使用的现有越狱提示词的实用性。
作者选取了4个著名的聊天机器人,并对它们用85个来自不同渠道的有效越狱提示词进行了测试。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随机性并确保全面的评估,作者对每个问题进行了10轮测试,总共累计进行了68,000次测试,并进行了人工校验。
具体来说,测试内容包括5个问题、4个禁止的场景、85个越狱提示词,分别在4个模型上进行了10轮测试。
测试结果(见Table II)表明,大多数现有的越狱提示词主要对ChatGPT有效。
从实证研究中,作者发现部分越狱攻击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聊天机器人的服务提供商采纳了相应的防御策略。
这一发现促使作者提出了一个名为「MasterKey」的反向工程框架,以便猜测服务商采用的具体防御方法,并据此设计有针对性的攻击策略。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攻击失败案例的响应时间,并借鉴网络服务中的SQL攻击经验,成功推测了聊天机器人服务提供商的内部结构和工作机制。
如上图所示,他认为服务提供商的内部存在一种基于文本语义或关键词匹配的生成内容检测机制。
具体来讲,作者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首先,探讨了防御机制是在输入、输出阶段还是两者都有进行的(见下图b);
其次,分析了防御机制是在生成过程中动态进行监测,还是在生成结束后进行的(见下图c);
最后,探究了防御机制是基于关键词检测还是基于语义分析的(见下图d)。
经过一系列系统性的实验,作者进一步发现Bing Chat和Bard主要是在模型生成结果的阶段进行越狱预防检查,而不是在输入提示的阶段;同时,它们能够动态监测整个生成过程,并具备关键词匹配和语义分析的功能。
在深入分析了聊天机器人提供商的防御策略后,作者紧接着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大型模型的越狱提示词生成策略,这可谓是用「魔法」对抗「魔法」的关键步骤!
如下图展示,具体流程为:
首先,挑选出一组能够成功绕过ChatGPT防御的提示词;
接着,通过持续的训练和任务导向的微调来创建一个大型模型,该模型能够重新编写之前找到的越狱提示词;
最后,进一步优化这个模型,使其能够生成高质量、能够规遍服务商防御机制的越狱提示词。
最后,作者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显著提升越狱攻击的成功率。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是首个系统性地成功对Bard和Bing Chat进行攻击的研究。
除此之外,作者还针对聊天机器人的行为合规性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建议在用户输入阶段进行分析和过滤。
在本研究中,作者们探索了如何「越狱」聊天机器人!
当然,最终愿景是打造一个既诚实又友好的机器人。
这是一个颇具挑战的任务,作者们诚邀你拿起工具,共同努力,一起深挖研究之路!
邓格雷,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四年级学生,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专注于系统安全的研究。
刘艺,同为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四年级学生及本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重点包括大型模型的安全和软件测试等。
李悦康,任职于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讲师(助理教授),本文的通讯作者,擅长软件测试和相关分析技术的研究。
王凯龙,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聚焦于大模型安全、移动应用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张赢,现任领英安全工程师,曾在弗吉尼亚理工攻读博士学位,专业领域包括软件工程、静态语言分析和软件供应链安全。
李泽丰,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主攻大模型安全领域的研究。
王浩宇,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涵盖程序分析、移动安全、区块链及Web3安全等。
张天威,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安全和系统安全的研究。
刘杨,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网络安全实验室主任以及新加坡网络安全研究办公室主任,研究领域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安全和人工智能。
参考资料:
https://arxiv.org/abs/2307.08715
来源:AGIing
发布人:暖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