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跳转,请使用以下方法。
1. 点击右上角的
2.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1月15日,在广州举行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说,微信会坚持做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去中心化与其说是平台的策略,还不如说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代表着我们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三年前,在首次微信公开课PRO版的致辞中,张小龙就说过,微信希望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动态的系统。张小龙是这么说的,微信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微信从来没有推荐过一个公众号,从来没有搞过小程序排行榜。这在中国,还真的挺难得的,不信你试试注册一个微博账户。
一个新注册的微博账号会有60个默认关注
注册完微博账户,什么都还没干呢,你发现你已经关注了60个莫名其妙的账户。这是一种有效的运营手段,让新用户来了就有内容可看,同时,还能为特定账户增粉。当年在腾讯微博上,运营者就特别好心地为我增了300万粉。结果我发条信息,就总会收到各种乱七八糟的评论。
类似这种只手遮天式的运营能力,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所在。这种优势在门户时代体现为引导舆论的能力,在淘宝上体现为制造节日策划活动的能力,在工具软件上体现为将工具媒体化的能力……每一个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背后,都有一个万能的上帝,并且是个特别爱刷存在感的上帝。
在这样的环境中,微信简直是个异类。虽然外界也有质疑说,微信当然可以唱去中心化的高调,因为微信本身就是最大的那个中心;微信当然可以鼓吹用完即走,因为微信本身就是个用不完走不掉的存在。
Facebook或许也面临同样的责难,因此扎克伯格在公布2018年的年度挑战时,专门谈到了去中心化,也就是分权:“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大多数人认为技术将是一种分权的力量。但今天,很多人对这个承诺失去了信心。随着少数大型科技公司的兴起,以及政府利用技术来监视公民,许多人现在相信,技术只是把权力集中起来,而不是分散权力。”
扎克伯格找到了区块链技术,是看重它去中心化的能力,认为这种能力可以保护用户免受强权的伤害,不论这种强权是政治的还是商业的。
然而为去中心化而存在的技术,从来都没有成功地达成去中心化的目标。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最初就是美国国防部为了应对战争而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分布式网络。网络由不同的节点彼此互联而成,不存在中央控制,单个节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网络中的任何节点遭到破坏,整个网络的功能不受影响。节点数越多,网络的安全性就越高。可以说,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的核心价值观。
1996年,电子前哨基金会的创始人约翰·佩里·巴洛发表了著名的《网络独立宣言》,宣布互联网不接受传统世界的政府的管辖:
我们宣布,我们正在建造的全球社会空间,将自然独立于你们试图强加给我们的专制。你们没有道德上的权力来统治我们,你们也没有任何强制措施令我们有真正的理由感到恐惧。
但是,这个宣言只是一份乌托邦宣言,记载着人们曾经的天真。不过这种观念还是被很多互联网公司继承下来,比如Google就反对将互联网的管理权交给联合国这个政府间组织,主张使用者自治。
1973年,ARPANET扩展成为互联网。1994年,互联网开始了商业运营。从此,这个去中心化的网络上,逐渐长出了各种中心化的巨头,各国政府也开始对网络施加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影响,一些宣示主权的界碑,也被越来越多地立在互联网上。
虽然去中心化不断受到商业和政治的侵蚀,但人们从未停止对去中心化探索。技术人员开发了没有中心服务器的各种P2P网络,用于个人间交换文件,以绕开商业和政府机构的监控。曾经风靡全球的blog热潮,则代表媒体的去中心化。如今大热的比特币网络和区块链技术,也是去中心化的P2P网络的最新实践。不过这些努力迄今尚未见到显著成效,恰恰相反,拥有数十亿用户的互联网公司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各国政府也越来越娴熟,越来越不加掩饰地控制互联网。
很多人将去中心化等同于无政府和反商业,但实际上乌托邦式的去中心化是不成立的。张小龙和扎克伯格所推崇的去中心化,实际是让拥有巨大力量的政府或商业机构对独立个体或中小型机构赋权,从而实现整个体系的价值最大化。张小龙视之为一个观念,持有这种观念的互联网公司,其实并不多见。
来源:
发布人:jean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