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不差钱

原创
2100 天前
9045

年底了,许多公司都考核员工,或论功行赏,或优胜劣汰。

众多互联网公司中,便利蜂的考核方式玩出了花样,让人耳目一新:做数学题,考员工的数学逻辑能力。

此前爆料称,便利蜂的数学科目考试包括三角函数、空间向量等内容,考试不及格的员工将会被开除。

虽然“变相裁员”的爆料随后遭到否认,但对于要求员工参加数学考试的基本事实,官方是大方承认的。


 创始人庄辰超在一封公开的内部邮件中说:

“便利店业务每一天都需要大量的基于数学逻辑评估的小决策。数学逻辑好,绩效不一定超越预期,数学逻辑不好,绩效很难达成预期。”

还称,体面的生活是要靠奋斗,不是靠混,更不是靠躺地打滚。

关于外界便利蜂资金出问题的说法,庄总以“分享好消息”的方式回击:“公司目前的资金储备达到数十亿元,这是公司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之照这意思,便利蜂不差钱,不存在变相裁员的情况,至多是绩效考核的合理优化。


一大摊子

公开资料显示,“便利蜂”品牌属于北京自由蜂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创始人庄辰超是原去哪儿网的CEO。

2016年1月,庄辰超宣布正式卸任去哪儿网CEO一职,据说当时兜里揣着十亿美元,索性做起了天使投资人。

3月,与赵轶璐、吴永强一起成立了斑马投资。斑马投资的第一笔大钱,就是投给了庄辰超操作的便利蜂,且是一投就是3亿美元。

12月,便利蜂成立。三个月后的2017年2月,便利蜂一下子在中关村开了5家门店。

2017年最火的风口有三个:共享单车、无人货架和新零售。

每个风口说起来都大有可为,都有出产独角兽的潜质。

但便利蜂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庄辰超仗着财大气粗,竟然一个没落下,把共享单车、无人货架、新零售一股脑儿收入囊下,全都干了。

而且不止于此。

便利蜂还以“互联网+”便民服务新模式,曾陆续上线了共享充电宝、共享晴雨伞、便利购物车等新潮业务。

无论是业务拓展或是给资本讲故事,庄辰超和便利蜂都显得雄心勃勃,铁心要玩一票大的。

但是,步子迈大了容易扯蛋,摊子铺得太大也有副作用,尤其是追的风口某些还是“伪风口”。 


共享单车如今一地鸡毛的惨相就不多说了。

也幸亏当时便利蜂用情不深,做“搅局者”的决心并不强烈,在打出几朵水花后,最终也没有“改变共享单车的战争模式”。

可寄予厚望的无人货架就不一样了。

2017年9月,便利蜂高调进入无人货架市场,同时在80个城市开站落地,当时曾大量招聘相关员工。

后来还曾以数千万元收购无人货架品牌领蛙。

不过短短几个月后,随着热潮消退,便利蜂的无人货架从各个城市逐渐撤退,办公楼内的的货架不断被拆解、撤走。

2018年年初,有媒体报道称,便利蜂在某城市的员工内部群发通知:

“除现有的8个智能货柜试点城市及3个欲铺城市之外,剩余38个已铺设简易货架的城市将全部撤站。”

还有媒体称,便利蜂亏损严重,为了避免亏损不断加剧,裁员至少1000人,导致近4万个点位流失。

至于共享充电宝、共享晴雨伞等炮灰角色,跟共享单车一样早已进入寂寂无声的状态。

一大摊子事儿的便利蜂,战线几经变迁,纵然账上还趴着几十个亿,历史新高,但无论如何,资金压力总还是有的。

要不然,外界也不会把一次简单的“正常优化”和资金短缺联系到一块儿。

何况便利蜂还有一个更加膨胀的千店计划。 


千店计划

论起来,便利蜂对新零售是最真心,也最敢下血本的。

截止2018年9月,便利蜂在北京的门店数就超过了200家,达到这个数,便利蜂只用了一年多时间。

作为对比,7-11花了14年才在北京开出了不到200家店。

在今年1月28日的内部信中,便利蜂HR负责人张玫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便利蜂已在4个城市开设了接近600家店铺,每天有百万件商品被交到用户手中。

张玫还表示,便利蜂2019年将以之前两倍的速度继续开店,目标完成新开业店铺数量超过1000家。


如此“疯狂”的开店速度,让人难免会想到近来风头正盛的“开店狂魔”瑞幸咖啡。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瑞幸咖啡2018年开店超2000家。

2019年更计划全国新开2500家门店,门店总数超过4500家,希望在门店和杯量上能全面超过行业老大星巴克。

在瑞幸咖啡面前,实话讲,便利蜂的千店计划又简直是个小case,既不激进也不膨胀。

要知道,互联网时代,讲求唯快不破,规模取胜,没有吨位就没有地位。

而便利店连锁行业老大美宜佳,截止到2018年5月,其在全国所拥有的便利店数量已超过13000家。

无论如何,区区不过数百家店的便利蜂,还非得大大地努力追赶不可。

但追赶就得花钱啊。

瑞幸咖啡疯狂开店的前提是弹药充足的,投资人不止不担心巨亏,还担心步子迈得保守了。

像愉悦资本的刘二海直接摇旗呐喊 :“2018是中国咖啡消费元年,瑞幸真正启动了这个市场。”

那便利蜂想要实现千店计划,想要疯狂追赶,储备的弹药够使吗?

公开资料显示,便利蜂一共进行过两轮融资,除了2017年斑马投资的3亿美元,还于2018年10月引入了腾讯和高瓴资本2.56亿美元的战略投资。

斑马投给便利蜂的钱,前面说了,其实是庄辰超自己和合作伙伴的钱,相当于投钱给自己创业了。

比较有含金量的是,腾讯和高瓴资本2.56亿美元的战略投资。

不过,有未经证实的传言称,腾讯和高瓴资本的2.56亿美元战略投资,可能并没有及时到账。

再顺便说一下。

由于便利蜂和瑞幸咖啡都打着新零售的旗号,而且瑞幸咖啡上线轻食,卖起了午餐,便利蜂本身又有外卖业务。

所以将来,便利蜂和瑞幸咖啡大概率,会成为新零售赛道上的竞争对手。 


便利店之困

对于便利蜂来说,开1000家店其实还不算难,只要大把砸钱就可以做到。

但是开1000家运营良好的店,就有的作难了。

因为便利蜂虽然抓住了一些行业痛点,比如北京优质便利店稀少、业务单一等,可在高企的开店成本和配送成本面前,一样妙招不多。

从行业来看,这几年,便利店跟新零售擦出火花,在政策支持以及资本推动下成为新风口。

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今,便利店行业的融资事件超过70起,融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然而风口之上,不见得所有的猪都能飞上天,有的猪飞一阵也会从天上摔下来。

2018年8月,邻家便利店因背后出资方善林金融资金链断裂,一夜之间关闭了168家店铺,快速发展后快速衰亡。

2018年9月,因投资方春晓资本出现问题,131便利店创始人失联。11月中旬,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全时便利店出现大规模不供货现象,被传言正寻求出售。

因而当下的便利店即便有新零售的加持,行业也仍远谈不上形势一片大好。

而很多倒下的便利店,究其原因,除了上游资金链断裂外,还因其没有形成造血能力。

其实这正是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盈利困难,造血能力不足,很大程度得靠外部资本输血养着。

一旦断供,就可能有性命之忧。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房租成本上涨18%,人工成本提高12%。

在门店租金、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环境下,便利店如何提高效率、迅速完成迭代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也摆在便利蜂的面前,尤其是,它还希望搭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

庄辰超一开始的想法是,要做一个算法和大数据驱动的便利店系统。

在2018年的便利店大会上,便利蜂集团高级副总裁运营CEO王紫,也曾大谈便利蜂的商业逻辑:

“我们将从人、货、场的数据化重构入手,部署和迭代便利蜂的整个智能便利店经营系统”。

至于具体做法,大致就是通过数字技术,将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参数化、智能化,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

然而现实是,便利蜂这种以技术削减成本的路子,整个行业仍然在不断摸索学习当中。

目前还没有一个玩家,能拿出一个相对完美的解决方案,即使是便利蜂也不能。

在智能经营系统加持的便利蜂门店里,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排队购物的顾客很多,但指导顾客用手机扫码的店员同样不少。

这种购物体验显然跟便利沾不了边,于成本方面,也不是个值得炫耀的事儿。 


结语

因为千店计划,因为便利店的盈利难题,便利蜂总之是需要大把资金的。

所谓的不差钱,很可能只是暂时。

但无论是出于节约成本的未雨绸缪,还是精干队伍以提升战斗力,便利蜂都有足够的理由搞一次人员优化。

这是正当的合法的。

至少不会像某赞,公司年会上“高调”宣布将实行“996”工作制度,快过年了反而惊扰了劳动监察部门。

而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庄辰超自己据传就对数学特别痴迷。

网上流传的说法是,庄辰超是数学天才,18岁被保送北大,24岁赚1亿,8年赚300亿。

“对数学的热爱,让他对概率有一种近乎疯狂的迷恋,在他的眼中,这个世界都是靠建模来推演行进的。”

从这个角度看,有庄总的成功经历做榜样,加上经营便利店的实际需要,便利蜂对员工考核数学问题天经地义,于情于理都很有搞头。

只是对于便利蜂将来的新招员工,面试的时候最好就跟他们说清楚吧:

“我们年底可是有数学考试的哦。”